基于低渗透成因分析的储层分类方法 ——以临南洼陷带沙三段下亚段碎屑岩储层为例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滕建彬,男,工程师,从事油气储层研究。联系电话:(0546)8715022,E-mail:jianbinteng@163.com。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科研攻关项目“临南洼陷沙河街组碎屑岩低渗储层成因与评价”(P10012)。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摘要:

    临南洼陷带沙三段下亚段碎屑岩储层非常发育,而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所占比例较高,难动用储量大。在研究储层微观特征及低渗透成因的基础上,将研究区沙三段下亚段低渗透—特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划分为4大类10小类,并分析了各类储层的微观主控因素和增产改造方法。A类储层仅需对钻井液污染带进行针对性的酸洗处理即可具备较好的自然产能,将其命名为自然产能控低渗透储层;B类储层可以利用酸液溶蚀碳酸盐胶结物、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从而获得较好产能,将其命名为酸化控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C类储层根据填隙物类型分为粗晶—连晶碳酸盐胶结类型、泥质胶结类型、塑性组分充填类型和次生石英胶结类型4小类,不同类型采取不同酸化和压裂措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将其命名为酸压控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D类储层压裂和酸化效果均较差,将其命名为力求产特低渗透储层。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滕建彬.基于低渗透成因分析的储层分类方法 ——以临南洼陷带沙三段下亚段碎屑岩储层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6~9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5-11-17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