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浩,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联系电话:(027)67883064,E-mail:jhyu2005@126.com。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新统陆相红层成因及构造指示意义”(TPR-2011-24)。
福山凹陷区域构造复杂,研究程度较低,而针对构造沉降史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应用EBM盆地模拟系统对福山凹陷沉降史进行回剥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先后经历裂陷期、断拗转换期和裂后期,且沉降速率的变化呈现幕式特点。裂陷早期自裂陷Ⅰ幕开始西部次凹沉降速率大于东部次凹,但到裂陷Ⅲ幕东部次凹沉降作用加强,沉降速率反而大于西部次凹;从沉降中心发育的位置看,裂陷初期沉降中心位于凹陷西部的皇桐地区,到裂陷晚期(裂陷Ⅲ幕)沉降中心已经逐步迁移到了东部的白莲地区,而拗陷期区域沉降中心继续向北东方向迁移;这种东、西次凹沉降速率的垂向差异性以及整个凹陷古近系沉降中心自西向东迁移的规律,反映出福山凹陷东、西次凹沉降特征的时空差异性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次凹控凹断层活动差异性以及福山凹陷受区域非对称性拉伸作用是造成这种沉降时空差异性的内在机制。
余江浩,廖远涛,林正良,李媛,王苗.福山凹陷古近系沉降特征时空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