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性及其研究

      2001, 8(1).

      摘要 (2120) HTML (0) PDF 0.00 Byte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岩层称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特别富集的岩石称为优质烃源岩.过去对烃源岩仅强调生烃量,而忽略了排烃作用.但是现代成藏理论要求定量评价烃源岩的排烃作用和有机质富集层的分布规律,所以有效和优质烃源岩的研究正蓬勃开展起来.文章根据近期研究并结合文献调研,认为有效烃源岩形成于生物勃发与缺氧环境的叠加区域,它的识别既需要对实际剖面的地球化学测量,又需要对有机质含量和岩性不同的烃源岩进行模拟实验.有效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厚度不大、分布特殊,但是,它们对油气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青东凹陷油气资源潜力

      2001, 8(1).

      摘要 (1352) HTML (0) PDF 0.00 Byte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东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位于渤海浅水海域.该凹陷主力油源层埋藏浅,成熟度低,人们对其勘探潜力认识不足.文章对青东凹陷石油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其深洼区烃源岩已经成熟;并提出凹陷构造运动微弱,保存条件较好,以及油气近距离成藏等新认识;经研究认为有利勘探区域为靠近生油中心的各类构造和地层圈闭.

    • 张强凹陷长北地区石油地质与油气成藏规律

      2001, 8(1).

      摘要 (1372) HTML (0) PDF 0.00 Byte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张强凹陷前辛断裂背斜构造带为凹陷的油气富集构造带,长北地区位于该带的北端,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该区具有两套烃源岩系、多个储集体和多种构造类型;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式"为主.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油气运移条件好;油藏类型可分断裂背斜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喷发岩潜山裂缝油藏等四类.文章从构造特征、沉积相类型、储集层条件、油藏类型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长北地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含油气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旨在对其他凹陷及类似该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有所借鉴.

    • 中国东部中、浅层气藏成藏动力学特征--以济阳坳陷中、浅层气藏为例

      2001, 8(1).

      摘要 (1600)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浅层气藏是我国东部以产油为主的盆地中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标.气藏分布范围主要在埋深500~2000m.地下温压场控制了气藏的成藏动力学.当地层压力与油藏饱和压力之差低于3MPa,天然气会从石油或地层水中游离出来,形成气顶或纯气层.中、浅层气藏主要是次生气藏,天然气成因多样,其中油田伴生气是主要来源,其次,油藏中石油降解形成的甲烷气也是浅层气藏的气源.盖层控制了气藏的纵向分布,气藏的剩余压力低于盖层的突破压力是形成天然气聚集的必要条件,一般从埋深800m开始,泥岩盖层就开始具备了封盖能力.断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藏内的重力分异和沿断层及不整合面的运移分异是中、浅层气藏形成的机制,因此,中、浅层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在油气源充足及存在一系列沿倾向连通的圈闭时,依据圈闭的封闭机制会发生两种类型的差异聚集,油气藏的分布亦复杂化.

    • 断裂与渤海湾盆地形成和油气的关系

      2001, 8(1).

      摘要 (1424) HTML (0) PDF 0.00 Byte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断裂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体上看既有拉张也有走滑.早第三纪有四次拉张活动,其中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第二次拉张活动起了关键作用.盆地中的断裂宏观上可以分成三组,即变换断裂组、"多"字型断裂组和旋扭断裂组.这些断裂组的形成和郯庐断裂带向东偏南平移有关,也与鲁西隆起扭动有关.目前发现的油气田都在坳(凹)陷中,断裂影响着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也影响着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聚集.

    • 沾化凹陷五号桩洼陷油气藏特征研究

      2001, 8(1).

      摘要 (1331)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五号桩洼陷的构造演化及特征分析入手,将洼陷内主要储集层分为浊流、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滩坝和三角洲等五种沉积类型.该洼陷油气藏类型较多,可划分为岩性、构造、地层、复合等四种,并针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分析了洼陷内三类次级构造单元包括深洼带、斜坡带和中央低突起的油气成藏规律.

    • 关于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东翼含油气性的讨论

      2001, 8(1).

      摘要 (1756) HTML (0) PDF 0.00 Byte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作者曾对长堤古潜山的含油气性进行过论述,并指出桩东凹陷的烃源岩可以向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的第三系和中生界圈闭提供油气①.目前,潜山东翼相继完钻的桩参1、桩14、桩13等井都没有见到好的油气显示,该区油气勘探受到挫折,并引起其含油气性的争论.文章从桩东凹陷的生烃潜力、油气运移、潜山构造、圈闭的形成及其生、储、盖的配置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该区成藏的有利因素,仍认为潜山东翼具有较好的含油条件,勘探的关键是寻找有效圈闭,这种圈闭并非仅局限于构造高点,坡折带沟谷砂岩体是该区值得重视的勘探领域.

    • 长庆气田中区"马家沟组"高频旋回层序地层学分析

      2001, 8(1).

      摘要 (1368) HTML (0)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气田中区"马家沟组"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马家沟组"及其五段多级旋回层序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马家沟组"为寒武系-下奥陶统一级旋回的组成部分;"马"五41小层为一个四级旋回层序,包括两个五级旋回层序.最后讨论了层序、体系域及沉积相之关系,确立了"马"五41小层层序地层模式.

    • 异常流体压力研究进展与方法实践

      2001, 8(1).

      摘要 (1350)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含油气盆地的异常流体压力是油气运移研究中的重点.近年来,压力封存箱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对建立以压力封存箱为核心的三维压力系统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异常流体压力的形成机理可归纳为与应力有关的作用、新生流体源的生成、流体的运动等三方面.如果沉积盆地是一个大型化学反应器,烃类的形成、幕式排烃、油气运移动力等将是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文章归纳总结了计算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方法,包括等效深度法、地层因子法及菲利朋法等,并首次应用地层因子法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进行了地层压力的计算,与等效深度法相比,其计算精度和计算的稳定性都有很大提高.

    • 油田措施配置随机动态目标规划

      2001, 8(1).

      摘要 (1367) HTML (0) PDF 0.00 Byte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油田开发实际中存在的随机现象和动态特征,建立了油田措施的目标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并采用具有擅长全局搜索和高度鲁棒性特点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给出了各项稳产措施的增油量、增水量及生产费用,使措施配置更能反映实际生产动态.该方法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的极为有力的工具.

    • 哈德4油田自喷生产特征研究

      2001, 8(1).

      摘要 (1683) HTML (0) PDF 0.00 Byte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哈德4油田开发初期地层压力较高,大部分油井均能自喷生产.利用PIPESIM软件对哈德4油田的哈德1井做了不同压力水平保持条件下不同含水时期油井自喷生产特征研究,预测了该井不同液量下的停喷压力,并通过系统节点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不同油嘴的协调产量和影响参数的敏感性.该研究结果将为确定合理的油藏压力保持水平、合理的采液量以及及时进行采油方式转换提供决策依据.

    •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层内潜力研究及挖潜措施

      2001, 8(1).

      摘要 (1296) HTML (0) PDF 0.00 Byte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坨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平面层间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为挖掘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胜坨油田各种沉积类型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层层内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超细水泥堵炮眼工艺进行层内挖潜,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改善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效果.层内挖潜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 预测火烧油层开发参数的工程计算法

      2001, 8(1).

      摘要 (1280) HTML (0) PDF 0.00 Byte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许多方法可以预测火烧油层工艺的开发参数.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纯经验相关法等需要大量的已知条件.在只有少量油藏资料的条件下,用以往的现场数据和燃烧管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简捷可靠的工程计算方法,它可为决策部门提供主要开发参数.

    • 石油工程方案综合评价优选方法研究

      2001, 8(1).

      摘要 (1806) HTML (0) PDF 0.00 Byte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气田的生产和经营主要落实在各种石油工程(钻井、开发、储运)方案上,这些方案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八十年代以来,引进了模糊集合论、灰色理论和物元分析,但是由于具体的评价对象及采用的数学方法不同,仍没有从系统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石油工程方案进行科学决策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系.该文比较了各种数学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对石油工程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一般流程,并对指标权重的科学决策作了探讨.

    • 对内部注水小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认识

      2001, 8(1).

      摘要 (1252) HTML (0) PDF 0.00 Byte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江苏油田内部注水油藏(主要指切割注水及封闭断块注水)在开发中出现的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水驱波及系数及采收率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单层突进及粘性指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分析了影响单层突进及粘性指进的因素,提出了控制单层突进及粘性指进的措施及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的方法,如:先期分注;常规井距下注采比控制在0.8以内等方法.认为内部注水油藏适当放大注采井距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而且有益于控制单层突进及粘性指进并提高采收率.

    • 文188块氮气驱室内试验研究

      2001, 8(1).

      摘要 (1279)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188块氮气驱室内试验研究是中原油田特低油藏氮气驱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试验研究包括地层流体性质研究、地层流体/氮气压力-组分试验、氮气驱细管试验和岩心驱替试验等.细管试验研究表明,氮气无法与文188块的地层原油形成混相;在氮气突破时细管流出物中有明显的甲烷峰出现;注水的驱动压力是注氮气驱动压力的4.4倍.长岩心驱替试验也反映了在氮气突破时出现甲烷峰的现象,氮气突破前,采出油体积大于注入液氮体积,氮气突破后,采出油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对特低渗透油藏,氮气驱采油是可行的,在气体突破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 石油羧酸盐的研制及其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2001, 8(1).

      摘要 (1271) HTML (0) PDF 0.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以大庆原油馏分油为原料,采用液相氧化法生产石油羧酸盐的合成工艺.根据石油羧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的协同效应,研究了两种国产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性能.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复配体系能与大庆原油形成10-3mN/m以下的超低界面张力,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20%(OOIP)左右.该项成果的应用可使三元复合驱成本降低30%以上.该项研究实现了配方的中试国产化,为在大庆油田大面积推广三元复合驱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孤岛油田西区复合驱界面张力研究

      2001, 8(1).

      摘要 (1326) HTML (0) PDF 0.00 Byte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孤岛油田西区油藏条件开展了单一碱、单一活性剂+碱体系、复配活性剂+碱体系及碱+活性剂+聚合物体系的界面张力实验.探索了碱浓度、活性剂浓度、复配活性剂及聚合物的加入等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考察了驱油体系经岩石吸附和热老化以后的界面张力特征;研究了界面张力等值图.研究表明,该区复合驱油体系即使活性剂有效浓度在150mg/L条件下亦可达到3×10-3mN/m的低界面张力;聚合物的加入对体系的界面张力影响不大;体系经油砂吸附和热老化后仍能保持较低的界面张力.

    • 高矿化度条件下应用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

      2001, 8(1).

      摘要 (1465) HTML (0) PDF 0.00 Byte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LF,该活性剂在矿化度大于10×104mg/L、氯化钙大于5000mg/L的水中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对比研究了LF、石油磺酸盐及其复配体系耐盐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耐盐能力随LF比例的增加而增强;对于一给定矿化度的地层水,复配体系能将界面张力降低至超低.文中给出了适合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濮城油田濮四南块、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卫58块实施的配方及初步试验效果.

    • 地层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研究

      2001, 8(1).

      摘要 (1347)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压裂、防砂及冲砂过程中,为防止砂粒在井筒底部沉积,需研究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从而确定最低排量等施工参数.根据固液两相流理论,推导了砂粒在牛顿流体、幂律流体及宾汉流体中不同沉降雷诺数范围内的沉降规律;用不同类型的液体及不同粒径的砂粒对不同情况下沉降规律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及计算表明:常用的斯托克斯公式仅适应于颗粒沉降雷诺数较小的情况;当砂粒较大、液体粘度较小时,用斯托克斯公式得出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很大.新推导公式所得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得出的砂粒沉降规律较为准确,可用于现场流体携砂能力的研究.

    • 关于储量有偿使用费的讨论

      2001, 8(1).

      摘要 (1227) HTML (0)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88年颁布的油气地质储量有偿使用费标准已不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使地质储量向经济可采储量标准化管理顺利转化,对储量实行商品化已是大势所趋,由此必将引起储量有偿使用费的调整.文章认为,储量有偿使用费应为一与储量丰度、油层埋深、原油性质和储集层物性四个因素有关的动态范围值.结合诸因素影响,利用具体理论模型,计算得到了储量有偿使用费的动态数学表达式,对进一步的储量技术经济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 胜利油田二类注聚区块技术经济优化研究

      2001, 8(1).

      摘要 (1487)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田适合聚合物驱的一类注聚区块较少,目前已基本实施完毕.剩余部分大多为注聚条件较差的二类注聚区块,以含油面积大、地质储量较高的胜坨油田为典型区块.1998年开始在胜坨油田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为二类注聚区块的聚合物驱积累了经验.

    • 煤系烃源岩评价中的误区

      2001, 8(1).

      摘要 (1367)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勘探证实,煤系地层是有效烃源岩之一.通过对煤成气的研究,发现煤系烃源岩,特别是以煤层作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第一,煤层属于高有机碳含量的烃源岩,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机碳含量亦不断增加,利用有机碳含量评价煤的生烃能力已失去意义;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氢含量逐渐降低,建议利用煤的氢含量代替有机碳含量评价煤的生烃能力.第二,煤的镜质体反射率(R.)与温度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温度与深度呈线性关系,因而利用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预测深部烃源岩的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热模拟试验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有机质在地下生烃过程中,始终处于开放系统,而热模拟是处于封闭系统;其次热模拟试验测定的生气量,特别是对于煤,没有考虑模拟样品的吸附作用,因此建议进行样品的解吸试验,以准确地确定有机质的生气量.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