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8(2).
摘要:40年前的4月16日,位于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的华8井喜喷工业油流,揭开了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序幕.40年来,华8井的勘探成果激励着几代石油工作者难苦奋斗,使中国断裂构造最复杂的陆相大盆地--渤海湾盆地成为了中国五大含油气盆地之中勘探时间最短、探明油田数量和石油地质储量最多、勘探开发成果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含油气盆地.
2001, 8(2).
摘要:凹陷可分为长期发育型、早期发育型和晚期发育型三大类别.根据渤海湾盆地主要烃源层与石油窗或成熟油石油窗的相对位置关系,将长期发育型凹陷分为概念浅凹陷、概念中凹陷和概念深凹陷;根据后期演变特点,将早期发育型凹陷分为衰退型、抬升型和残留型;根据基底的构造背景,将晚期发育型凹陷分为凹陷分割型和凸起解体型.文章分析了不同凹陷类型(亚类)油气生成聚集特征和资源丰度差异,认为凹陷分类是油气勘探不断深入的必然,尤其勘探初期具有重要意义.
2001, 8(2).
摘要:从大安寨段油气组分和物性分布所反映的烃类运移,结合中、上侏罗统的展布,提出川30井和川43井区存在一个燕山期隆起和油气富集带.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该带储集层因深埋而致密化,油气被"冰冻"于储集层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改造、支解了古隆起,形成了若干背斜与鼻状构造,这些正向构造上裂缝发育,改造了其储集层的储渗条件,停滞的油气具有了工业产能.因此,大安寨段的油气是燕山构造运动期富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改造成藏.
2001, 8(2).
摘要: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部,区内断坳叠置,共经历了五次构造运动.其油气成藏规律有别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油气源岩为沙河子组、营城组及登娄库组.在部分断层不能成为油气垂向油气通道的条件下,油气在烃源层内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原生油气藏.经后期强烈改造,部分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综合研究认为,勘探靶区的选择应以近源的含油气圈闲为主.
2001, 8(2).
摘要:对塔西南坳陷和田地区石炭-二叠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上石炭-下二叠统划分了六个基本层序(三级)、15个体系域,提高了地层划分精度.通过单剖面层序地层分析,完成了有利储集层横向对比及时空展布的研究,指出本区与海侵体系域有关的有利储集层主要为第一、四层序的滨海相石英砂岩,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的储集层主要为第二、五、六层序的碳酸盐岩.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有利储集层进行了综合评价.
2001, 8(2).
摘要:复杂断块多期成藏是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的一大特点.不同烃源岩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发育阶段匹配,形成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导致多期成藏.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可分为三个成藏期,沙四段-孔店组、沙三段-沙二段原生油藏为早期成藏,沙一段-东营组油藏为中期成藏,而晚第三纪末期后形成的油气藏则为晚期成藏,包括原生与次生的油气藏二种类型.复杂断块油藏蕴育在各种局部构造之中,同沉积构造背景是断块聚集油气的基础,断块是油气富集的单元,构造断裂活动是断块多次成藏驱动力.成藏后的构造断裂活动是油气进行块间平衡、垂向散聚的关键.
2001, 8(2).
摘要:箕状凹陷斜坡带按构造、储集层及油藏等特征分为单斜带与断裂带.单斜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上部,距物源近、储集层物性差,油藏类型以地层-岩性稠油藏为主,油藏描述重点是储集层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断裂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下部,多由原始坡度继承发育而来,其上倾边界一般为洼陷的外边界,物源经单斜带运移至此成为主要的沉积带,其物性较单斜带有所改善,储集层较厚,沉积构造发育,以构造油藏为主,油藏描述的重点是构造及微构造的确定.断裂带是斜坡带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构造单元.该文总结了东营凹陷南斜坡西南部油藏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断裂带的金31块油藏为例,对斜坡断裂带油藏进行了系统分析解剖,给出了该类油藏描述的一般模式.
2001, 8(2).
摘要:垦西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油气资源丰富,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地区.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油气有两个成藏期,即东营组沉积中后期的沙四段烃源岩成熟成藏期和明化镇组沉积中期的沙三段烃源岩成熟成藏期.油气藏沿断裂带和渤南洼陷南缘斜坡呈环状分布,沿同向和反向断层纵向分布悬殊;不同圈闭类型的油气藏发育部位不同;稠油与稀油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沙四段、沙三段烃源岩均具有侧向和垂向运聚成藏模式.
2001, 8(2).
摘要:针对目前SEG-Y格式数据查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娴熟掌握SEG-Y数据格式的基础上,采用目前最有效、最实用而且最流行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设计了对SEG-Y数据进行解编与反解编的核心算法;开发出了基于标准Windows风格的可视化SEG-Y数据查询软件包(SEG-YWizard地震);实现了对SEG-Y数据从解编、格式转换、产生查询报告到绘图输出等多种查询操作.该软件在地震数据的建库及磁带查询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01, 8(2).
摘要:罗家地区砂砾岩体规模大、厚度大、岩石结构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集层评价有很高的难度.文章以岩心刻度测井、测井刻度地震,将岩心、测井、地震资料有效地结合,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储集层解释模型.应用测井二次解释成果与多井多参数地震约束反演数据体,确定了砂砾岩储集层展布和物性分布,达到了预测并定量评价砂砾岩储集层的目的,为该类地区油气资源评价及储量计算提供了方法依据.
2001, 8(2).
摘要:圣地来哥(Sandirego)油田是60年代投入开发的老油田.该文针对油田具体地质特点,建立了"凹陷-斜坡关联体"含油气系统概念模型.通过大量钻井、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资料的分析,在各含油气子系统,尤其是圈闭和储集子系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认识.文中指出,圣地来哥斜坡北缘1号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滚动背斜带和西部低部位断块群,是两个极有前景和潜力的扩边滚动勘探新目标.
2001, 8(2).
摘要:阐述了桥口油田油藏描述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及研究思路.针对该油田开发现状,重点开展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对比、断层精细解释、沉积微相研究、储集层物性参数建模、储集层非均质研究和三维可视化地质属性建模等,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类型.研究成果经钻井验证效果良好.本油藏描述研究对提高油田采收率意义重大.
2001, 8(2).
摘要:在油藏开发过程中,了解天然水域对油藏的水侵状况,有利于调整开采速度,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该文探讨了几种水侵量的计算模式,研究了文南油田文266断块区天然水侵量的计算方法.该成果在油田的开发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2001, 8(2).
摘要:通过大量生产数据分析与计算,建立了萨中地区各套层系合理注采比预测模型.萨中全区合理注采比预测宜采用注采比与水油比法;萨葡层宜采用物质平衡法;高台子层宜采用多元回归法.根据预测公式可得出一定假设条件下(定产、定压和定含水上升速度)今后两至三年注采比变化规律.数模计算结果与注采比软件拟合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本项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可靠的.依据理论分析计算,给出一次、二次加密调整井及基础井网,确定了合理的注水匹配关系,提出了调整注采比和注采结构的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收到了较好效果.
2001, 8(2).
摘要:为了查明注水开发多年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对注水开发前的取心井胡12-20井和注水开发后检查井胡检1井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驱替试验结果作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喉道平均直径和喉道中值增大,喉道分选性变差,流动主孔喉增大,退出效率降低.该项工作为提高驱油效率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1, 8(2).
摘要:通过对孤岛油田注聚合物先导区、孤岛油田注聚合物扩大区、孤东油田注聚合物扩大区注聚合物驱油效果的研究,认为聚合物溶液粘度受剪切速率的影响、在地层中的滞留情况与现场注入速度有关.年平均注聚速度高的区块见效早,早期采收率提高幅度高,但最终采收率低于年平均注入速度低的区块.因此,应根据各区块地质特点适当控制注入速度,以减少由于剪切、滞留等因素对聚合物粘度造成的影响,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该三个区块注聚驱获得的成功经验为胜利油区其它同类油田开展聚合物驱油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1, 8(2).
摘要:粘度大于1×104mPa·s的深层特超稠油(沥青油砂)很难用常规注蒸汽方法开采.各种布井方式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这类稠油已获成功.但长井筒的热损失以及加热不含油岩层的热损失导致油汽比小,采收率低.克服热损失问题的一种潜在方法是用溶剂替代蒸汽.该方法称之为溶剂蒸气抽提法.其开采机理与使用蒸汽极为相似.但比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优点多,是开采特超稠油经济上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方法.
2001, 8(2).
摘要:孤岛油田中二南区馆陶组3~5单元经过两年多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已累计增油28.2×104t.现已进入注聚后期,但边角井较中心井注聚效果差.为提高边角井的开发效果、延长有效期,对边角井的周边注水进行了调整,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边角井综合含水下降了7.0%,日产油增加117t,累计增油2.2×104t.调整边角井的经验为提高该区整体注聚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其它区块的降水增油具有指导意义.
2001, 8(2).
摘要:长期以来,现场实施中主要依靠经验进行防砂决策.防砂方法的选择,防砂井产能的设计基本建立在经验推理的基础上,缺少准确性和针对性,制约了防砂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该文以室内实验和大量的现场调研资料为基础,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防砂效果预测理论,开发了防砂决策系统软件;介绍了该软件的功能及原理;并以现场一口井防砂设计为例,说明了该软件的现场应用及效果.
2001, 8(2).
摘要:硼中子寿命测井是在中子寿命测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于低矿化度地层的动态监测新技术.该技术通过暂时改变井筒附近地层水的性质,采用"测-注-测"工艺获取地层剩余油信息,直观解释产层的油水比例关系.根据硼中子寿命测井资料实施措施的纯7-10井和中34-28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