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8(3).
摘要:根据沾化凹陷东部地区现今构造形态,从理论上研究了其古、今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应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该区构造演化史及其断层和裂缝的发育规律.认为现今应力场对断层封闭性及油气分布均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该区近东西向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差,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南北向断层封闭性较好,对油气在深部,尤其是在古潜山中聚集较为有利;北东、北西向断层封闭性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介于二者之间.该区的勘探成果也证实了这种认识.
2001, 8(3).
摘要:依据济阳坳陷近几年发现的一些反转构造,从构造转型和构造转型期角度对其演化史进行了分析,认为济阳坳陷的演化经历过四次大的周期性构造转型;指出孔店组沉积时期是济阳坳陷从中、古生界构造体系向第三系构造体系转换的重要转型期.探讨了各转型期对坳陷深层烃源岩分布和成烃演化的影响,提出了该区深层勘探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向.
2001, 8(3).
摘要:通过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认为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末沿北西西向断层多处发生过正反转活动;渐新世末由郯庐断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的右旋压扭应力场控制了反转构造的形成;断层后期正反转特征与其前期拉张特征间存在有机的联系.文章还对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1, 8(3).
摘要:川西坳陷侏罗系不仅发育了一套炎热-干旱气侯条件下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还沉积了间歇湖和常年湖的部分灰-深灰色泥岩.研究表明,该段暗色泥岩虽然厚度不大,有机碳指标较低,但有机质类型较好,具有生烃潜力高、生烃时间早的特征.概算其生烃总量为29.2×1012~33.3×1012m3,可转化成资源量3500×108~4000×108m3.这部分"自生自储"的天然气资源,能有效地降低主力气源在输导层中的运移损失和聚集后的扩散损失,相对提高其聚气丰度.
2001, 8(3).
摘要:油藏润湿性是评估油藏可采储量,控制油藏流体流动行为的一个重要参数.针对"油藏岩石润湿性测定"标准中未具体确定岩石老化时间的问题,在建立地层原油和地层水原始饱和度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流体系统的岩样润湿指数、端点渗透率比值和系统组成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观察,提出了岩石-流体系统适当的老化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当老化15d后,岩石-流体系统能达到润湿平衡状态.
2001, 8(3).
摘要:在研究影响石油中天然气溶解能力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油溶相天然气释放的地质条件,讨论了油溶释放气成藏的特点.根据付晓泰等建立的油溶气量计算公式①,建立了一套油溶释放气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喇麻甸气田的油溶释放气量研究.据此,齐家和三肇凹陷嫩一段油溶释放气量为3.35×108m3,约占该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的6.13%,表明油溶释放气对该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1, 8(3).
摘要:从单井相剖面分析出发,对博兴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滨浅湖砂坝、席状砂两种储集砂体的沉积特征进行描述.阐述了其沉积相纵向及平面演化过程;分析了储集层时空展布及其控制因素;归纳出滩坝储集层发育的五个有利区带并进行了储集层预测;探讨了油气分布与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文章指出滨浅湖滩坝微相沉积中油气富集的关键是构造与储集层的匹配关系,岩性油藏可作为洼陷勘探的接替目标.
2001, 8(3).
摘要:在等时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了潜江凹陷隐蔽油藏的分布和类型,建立了盐湖储集层预测地质模型.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盐湖地层地震速度和波阻抗特点,并对模型进行了正、反演及预测方法研究.采用油藏描述、油气多元综合预测评价、模式识别等方法分析了砂体含油性,提出了潜江凹陷隐蔽油藏勘探目标.实施结果与两个已知油田吻合较好,并发现了新的含油区块.
2001, 8(3).
摘要:论述了泌阳凹陷先断后陷再萎缩是其形成隐蔽油气藏的地质基础.根据凹陷构造与沉积特征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油气藏(圈闭)的成因隐蔽性及储集层的敏感性,将该凹陷隐蔽油气藏(圈闭)分为五类.最后,针对泌阳凹陷不同区带具有不同油藏分布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方法和思路.
2001, 8(3).
摘要:充分利用开发区井网密度大,地质、测井、测试资料齐全的优势,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综合其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等多项参数在不同相带上的各相异性,按相带求取储量计算参数,探索求取储量精细计算方法.并以河流相为例,详细说明了储量计算的具体步骤.
2001, 8(3).
摘要:潜山披覆构造带周边缓坡带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可形成各种圈闭类型的油气藏.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寻找剩余微型圈闭油藏并使之形成生产能力,是勘探成熟区滚动勘探开发的重要工作.文章分析了埕东凸起南部缓坡带成藏特征,指出了"过路油"微型圈闭油藏的控制因素;通过变速成图、约束反演等技术实现了缓坡带的精细构造成图以及储集层横向预测;总结出五种低幅度微型圈闭油藏类型.该项研究有效地指导了埕东油田周边地区的滚动勘探开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01, 8(3).
摘要:多层二维二相数学模型无法解决层间窜流问题,改进后的多层拟三维数学模型考虑了纵向流动因素.在整体保留多层二维二相模型算法优势的前提下,把连通层层间的流动量作为假想的源汇项加到二维二相方程中,在二维模型上近似实现三维模型的功能,使层间连通的多层油藏模拟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油藏.多层拟三维油藏模拟软件管理平台,实现了油藏数值模拟输入、输出和主模型的一体化管理,比三维三相黑油模型的运算速度快,扩大了模型算法的适应范围,提高了模拟精度.对胜利油区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中亚段进行的油藏数值模拟表明,其整体运行效率比黑油模型提高32.4%.
2001, 8(3).
摘要:基础油是在对外合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大致相当于老井自然产量,可以通过评价历史生产数据,分析其递减规律而获得.传统的方法是以Arps递减模型为基础,依据无因次典型曲线图和诺模图,通过复杂的人工计算和反复观察得到最佳拟合.文章以Excel数据分析、图表等为工具,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说明了基础油历史拟合和预测的每一个步骤.其中公式系数的修改是一种新的方法,它突破了前推或后推必须为整数单位的限制,操作更加有效和快捷.
2001, 8(3).
摘要:塔河油田4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的形成与古风化壳的风化剥蚀有关.该文从油井自然产能变化和试采井见水动态特征,论述了碳酸盐岩油藏产能、试采见水动态及其与储渗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储渗类型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且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
2001, 8(3).
摘要:针对杏北油田含水上升过快,产量递减异常的问题,分析了区块整体调剖优化决策的理论基础;结合杏北油田油藏特点和井网结构,从选井、选层、选剂和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杏6-7区西块试验区进行了区块整体调剖方案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开展了现场试验,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吻合较好,对于区块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1, 8(3).
摘要:聚合物驱深度调剖是一项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的新技术.复合离子聚合物是由阴、阳、非三种单体共聚生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在油层中有很高的吸附性和流动性,适当交联后,可形成高强度的空间网状结构胶体.实验研究表明,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的成胶时间大于4d,成胶粘度大于10Pa·s,突破压力梯度大于14MPa/m,堵水率大于96%,适用于聚合物驱的深度调剖.现场试验表明,用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后,聚合物产出时间延长,产油量增加,含水率大幅下降,产出聚合物浓度减少,聚合物利用率高,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增强.
2001, 8(3).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孤岛油田西区油藏条件和现场实际,对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在地层温度下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引起的粘度、水解度、浓度以及复合体系动态界面张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室内研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地层条件下,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经过长期水解均趋于同一水解平衡值,在10%~40%水解度范围内,用初始水解度低的聚合物配制的聚合物及其复合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好.
2001, 8(3).
摘要: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因高浓度碱剂而造成的井筒结垢、卡泵等问题,系统地研究了复合体系的流变行为,确定了碱剂对三元复合体系粘弹性的影响;并在宏观非均质模型、天然岩心以及微观物理模型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作为影响驱油效率的因素,粘弹效应比超低界面张力更有意义;适当降低复合体系的碱剂用量(界面张力应降至10-2mN/m数量级),并未明显影响驱油效率.文章首次提出了低碱复合驱的概念,否定了超低界面张力在复合驱中的必要性,为解决三元复合驱中的碱垢问题探索了新思路,探讨了毛管准数理论在复合驱中应用的局限性.
2001, 8(3).
摘要:注水井深度调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二次采油技术,而且是严重非均质油藏进行三次采油的技术关键.预交联凝胶微粒深度调剖技术是将聚合物交联体系在地面交联形成凝胶,然后经造粒、烘干、粉碎、筛分等工艺过程制备成凝胶微粒,进行注水井深度调剖.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具有施工方便、调剖剂受油藏温度和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小、调剖深度不受限制、调剖剂易存放和调剖效果好等优点.
2001, 8(3).
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油气层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常规油藏、稠油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及水平井等在钻井、完井、采油作业和增产措施实施过程中,油层损害机理和相应的油层保护措施.
2001, 8(3).
摘要:以保护油气层试验井--二连盆地阿23井为例,论述了阿23井保护油气层的做法:研究油层的伤害机理、选择优质的钻井液钻开油层、选用低失水水泥浆进行固井、采用平衡压力射孔和通过测试对保护油层进行评价等.实践证明,油气层保护技术是提高勘探效益的重要途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其全过程要严密组织、科学施工,各道工序连续作业;缩短油层的浸泡时间是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条件.
2001, 8(3).
摘要:在油田注采过程中,由于注采速度过高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从而堵塞地层孔隙,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将室内临界流速研究与油田开发相结合,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大庆龙虎泡油田部分油井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金191、金393井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粒运移损害.这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2001, 8(3).
摘要:针对曲堤油田和东辛油田营13块东营组一段油藏原油粘度高、开采中出砂严重的特点,分析了油井出砂的原因,实施了配套的系列防砂工艺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明显地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
2001, 8(3).
摘要:注空气驱油是低渗透油田进一步挖掘剩余储量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注空气开发低渗透轻质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室内驱油机理研究、注空气配套工艺技术及其防腐防爆具体措施和项目实例研究,为我国低渗透油田实施注空气开发提供了应用技术与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