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8(4).
摘要:针对华北探区具体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思路和五个勘探方向:隐蔽油气藏勘探、上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山油气藏勘探、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和中、上元古界油气勘探.建议老区挖潜保稳产,新区突破求发展;加强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勘探效益.
2001, 8(4).
摘要:由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先进性及指导油气勘探的有效性,自建立以来在世界各地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该理论在中国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在陆相盆地研究中有所创新.其中,关于陆相盆地层序内体系域构成的命名更是百家争鸣.该文针对我国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层序体系域划分的主要方案进行了讨论,期望该研究领域中体系域构成有统一的命名和划分方案.
2001, 8(4).
摘要:在火成岩发育的烃源层中,火山矿物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产生大量的氢气和甲烷,它们参与了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演化过程,加大和加速其生烃排量.火成岩在低温热液下蚀变形成的沸石、绿泥石和方解石等矿物对其周围的烃源岩的生烃有显著的催化作用,能够促使烃源岩低熟和早期生烃;其中沸石的催化活性最为显著,绿泥石和碳酸盐在烃源岩中的含量一般较低,且催化活性较小.
2001, 8(4).
摘要:运用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上区分出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石油.油-源对比表明,它们分别来自四扣、郭局子、大王北和车西四个生油洼陷的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根据成熟度、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每个石油族群可以分为一个或若干个组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了义和庄地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方向,确定了石油的运移边界.
2001, 8(4).
摘要: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生界油藏油源问题,从原油含腊量、孢子花粉、烃源岩沉积环境以及构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分析.认为轮南地区中生界的油气表现为混源特点,主要为来自北部库车坳陷中生界自生的油气,部分为源自南方满加尔凹陷古生界生成的油气.基于这一观点,指出今后该区中生界勘探应以寻找中三叠统沉积背斜圈闭和上三叠统岩性圈闭为主.
2001, 8(4).
摘要:以岩心观察、单井相分析、宽带约束反演、薄片观察等为基础,对十屋断陷北部陡坡区主要目的层段储集层基本特征、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分布、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十屋断陷北部陡坡区主要发育河流、滨浅湖、冲积扇、扇三角洲四种沉积,成岩作用复杂,埋深1600~2000m,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油气显示层系营城组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孔隙连通性较差,属低孔、低渗致密储集层.
2001, 8(4).
摘要: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临区地质分层,分析了唐庄地区的构造面貌和油气成藏规律.该区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沙三段-沙一段,油气藏发育层位和深度由南向北依次更新并抬高;各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田.综合研究指出,唐庄断层下降盘是寻找沙三段岩性圈闭的主要指向,唐庄北部是今后寻找东营组地层不整合油藏的有利地区.
2001, 8(4).
摘要:从油藏描述入手,结合地质、地震与钻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辽西低凸起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综述了辽西低凸起南段、中段、北段的构造演化史、沉积发育、油气运移史、油气富集层位和油气运移通道组合.将辽西低凸起东西向分为凸起主体,东侧斜坡带和西侧陡坡带,并分析了相应的圈闭类型及油藏.研究认为,其东侧斜坡带与反向断层相关的潜山-披覆背斜、半背斜及鼻状-岩性圈闭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2001, 8(4).
摘要: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向洼陷边坡侧向运移,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沉降中心分布的断层、岩性尖灭、地层反倾等构造带与鼻状构造带走向垂直(或斜交),油气呈环带状分布;其放射状及环带状复合,形成了现今点、线、面多种油气分布格局;沉降中心及沉积中心不一致,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构造带油气最富集.可依据环带状与放射状构造的发育及相交关系、沉降中心与生油中心的位置关系、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储集层分布规律,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
2001, 8(4).
摘要:为提高层序地层分析的分辨率和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运用CrossTA等人倡导的地层基准面原理,对八面河油田广北12-斜1井进行了基准面旋回识别和高频层序划分.根据中期旋回与准层序组相对应以及短期旋回与准层序相对应的原则,将广北12-斜1井沙四段1~4砂层组划分出4个中期旋回,18个短期旋回,并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对广北地区进行了精细层序地层对比.
2001, 8(4).
摘要:随着并行超级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有关该项技术处理方法的讨论颇多,但对其资料的解释和应用却论及很少.该文初步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现状,讨论了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解释方法和解释特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应重点发展的解释技术方向.
2001, 8(4).
摘要:对吉林油田新V区块注水压力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发现,注水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粘土膨胀、机械杂质、胶质及沥青质等造成的地层堵塞.另外,钻井泥浆污染也是造成注水压力升高的原因之一.对区块实施"热酸复合型地层强化处理技术"和大排量洗井等措施后,注水压力和启动压力都有了明显下降.
2001, 8(4).
摘要:针对濮城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油水井及其配套生产系统普遍结垢等一系列问题,分析了油田注入水水质特点、垢物成因及其组分,提出了相应的防除垢技术.现场应用实例表明,濮成油田油水井防除垢效果显著,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达到了增注增产的目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尉小明 , 张春山 , 刘庆旺 , 范振忠 , 徐德魁 , 倪玉伟
2001, 8(4).
摘要:针对大庆油田采油七厂注水井井温偏低(5~30℃)的情况,研制开发了LTPC-1低温调剖剂.该调剖剂以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单体为主剂,在其他化学助剂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较高强度和弹性的凝胶体.实验结果表明,LTPC-1调剖剂具有低温(5~30℃)下成胶时间(2~30h)可调、凝胶强度高(10×104~40×104mpa·s)等特点.岩心实验表明,该调剖剂对岩心的封堵率大于95%,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2000年进行了现场试验11口井,成功率100%,单井平均注水压力上升2.4MPa.截止2000年11月,与其相连通的47口油井已累计增油9056 t,获纯经济效益484.35×104元,投入产出比为1:6.21.
2001, 8(4).
摘要:在脱砂压裂过程中,裂缝周边一旦形成砂桥,裂缝会在周边法向(缝长和缝高方向)停止增长,而缝宽则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形成相对意义上的"短宽裂缝".从岩石造缝机理、流体力学和渗流力学的角度探讨了裂缝周边脱砂带对缝长和缝高的控制作用,并对"脱砂质量"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2001, 8(4).
摘要:孤岛油田原油粘度大,联合站一次、二次沉降罐的原油在冬季经常起泡.泡沫不易消除,常造成冒罐,影响联合站的正常生产运行.为此,合成了具有较好消泡性能的聚醚型和脂肪酸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与大分子混合醇进行复配,产生出具有较强油溶性的LG-8消泡剂.室内实验表明,在加药浓度为5mg/L条件下,消泡率约达到60%,消泡速度较不加药时快3~4倍.该消泡剂自2000年11月16日开始在现场使用,沉降罐泡沫基本消除,取得了较好的消泡效果.
2001, 8(4).
摘要:加拿大Occidental石油公司利用先进的选井方法取得了帕宾那油田卡迪姆(Cardium)油藏压裂生产的成功.该方法综合表皮因子、水油比、比产液能力、油井采收率和压裂历史等各方面的资料,对压裂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压裂潜力井.实践证明,该选井方法科学、有效.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