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8(5).
摘要:胜利油区已经整体进入特高含水率开发期,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直接关系到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分析了胜利油区已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现状.针对油区陆上整装构造油藏、高渗透断块油藏、低渗透断块油藏、热采稠油油藏及三次采油油藏的具体特征,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建议对低渗透及稠油热采油藏进行技术储备工作,开展特殊结构井、开发地震及套管修复等技术攻关.
2001, 8(5).
摘要:米氏旋回是指峰值时间跨度为20~500ka、日地天文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和沉积地层的旋回性变化.米氏旋回主要通过改变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对气候变化进行控制,并对沉积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沉积地层观测数据的时序分析可以重建米氏旋回,对地层的成因和过程进行研究.米氏旋回代表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不仅在深海沉积物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陆相含油气盆地地层分析和油气储集层的预测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1, 8(5).
摘要:东营凹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巨厚砂岩体的物源和成因类型众说纷纭,见解各异.该文认为,高青、正理庄和金家砂岩体的物源区主要是南部的鲁西隆起,樊家砂岩体的主要物源区是青城凸起.在三种成因类型中,以辫状河三角洲最为发育,主要分布于高青、正理庄、金家和樊家等地;扇三角洲发育在花沟;湖相分布则较为广泛.各砂岩体由于成因类型不同,表现出的沉积特征也不相同.
2001, 8(5).
摘要:从临南洼陷的构造背景出发,依据浊积岩的分布特征,首次提出了滑塌浊积岩的形成和发育与洼陷带的开阔程度、沉积古地形特征、水动力条件、三角洲的规模、三角洲的高建设性、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变化以及盆地演化阶段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认为临商断裂下降盘的营子街及夏103井附近可能有浊积扇存在,在夏口断裂至营子街断裂系的宽缓斜坡上及江家店鼻状构造至玉皇庙断层附近,应有小型滑塌浊积扇分布.指出双丰三角洲的摆动性强,当构造等高线与三角洲的进积方向产生一定的交角时,很容易产生岩性上倾尖灭.
2001, 8(5).
摘要:为了探讨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勘探前景,在综合分析储集层分布和断层在成藏中作用的基础上,对圈闭及其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全区的排烃量、聚集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央背斜带和商河构造高带石油探明储量的比例较高,而位于临南斜坡带的江家店-曲堤、临南-钱官屯地区的探明比例分别只有26%和18%,这两个地区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文章还分层系分析了夏口断裂带砂体发育及成藏条件,确定江家店、钱官屯地区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2001, 8(5).
摘要:华北克拉通在海西运动期及以前是统一的地块,由于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主要从西向东的构造挤压力和东部的构造拉张力联合作用,把克拉通分割成六个块体,从西向东为阿拉善、鄂尔多斯、山西、河淮、胶辽和北部的内蒙(古).华北平原即河淮块体,没有统一的完整基岩,而是由众多断层切割成隆坳相间状态,北部称渤海湾盆地,南部为南华北盆地,而平原区还占据鲁西南隆起部分地区.平原中石炭-二叠系已发现"自生自储"的苏桥气田和"古生新储"的文留沙四段气藏.全区烃源条件良好,当前勘探工作的中心是选准突破口,以便找到大、中型气 田,特别在南华北盆地的意义更大.
2001, 8(5).
摘要:通过大量的实际资料分析,查明了垦东地区石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确认了两个主要油源,即桩东凹陷西洼和孤南洼陷.其中以桩东凹陷西洼油源最为重要.结合各凹陷盆地模拟成果,划分出两个主要成藏系统和两个次要成藏系统,不同的成藏系统形成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油藏.
2001, 8(5).
摘要:花沟气田是胜利探区惟一的纯气田,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分布复杂而又独具特点.与其他油气田相比,该气田存在多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藏,如甲烷气藏、二氧化碳气藏,以及甲烷、二氧化碳和氮的混源气藏.花501井氮气含量中混有高含量的氮气,其含量达到3.08%,国内少见,花4井还钻遇凝析气.文章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气源、气藏类型、储集层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多种类型气藏的成藏规律,有利于指导该区天然气勘探.
2001, 8(5).
摘要:引入了石油运移聚集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已发现油气藏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和作用于其形成过程的基本地质因素和条件;提出了形成油气藏的四种成藏基本地质模型.在考虑油水两相流动的基础上,应用全国第二次资源评价结果及建立的相应数学模型,对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沙三段下亚段、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进行了两个双层结构油资源数值模拟试算.模拟结果与该区实际勘探结果在油藏位置上有较好的吻合.提出的数学模型数值解法准确、稳定,模拟时间达到3500×104a,时间步长为500~1000a.
2001, 8(5).
摘要:冀中坳陷第三系以断块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通过深化复杂断裂带成藏规律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与应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勘探技术.该技术已在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勘探中成功应用.
2001, 8(5).
摘要:早期油藏描述是部署油藏评价井位、编制开发方案、进行油藏滚动开发的基础,也是指导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重要依据.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根据新油藏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进行早期描述,取得了巨大成效.通过对测井约束反演、构造分析、储集层划分与对比、储集层参数预测等早期油藏描述主要方法及其组合在胜坨地区的应用效果的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开展早期油藏描述的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
2001, 8(5).
摘要: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对高速气渗、水气锥进等非线性渗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时,迭代求解往往难以收敛,造成物质平衡误差偏大,有时甚至会使模拟失败.为此,提出了迭代解的物质平衡校正法.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油藏模拟的物质平衡误差,提高迭代求解的收敛速度.
2001, 8(5).
摘要:阐述了大位移井的用途和优点,介绍了国外应用该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效果,结合我国东部渤海湾极浅海油气田目前的开发技术方法,分析了大位移井应用范围和前景.为我国滩海和海上油田及地面障碍等特殊地质条件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2001, 8(5).
摘要:侧钻井作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因其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河庄地区应用侧钻井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形成了适合本地区复杂油藏类型的多种选井基本模式.同时,对侧钻井应用中的问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技术、施工和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2001, 8(5).
摘要:文中油田是中原油区中部的一个典型复杂断块油田.针对其特点,在不同的开采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井网调整和挖潜措施.阐述了开发初期基础井网部署与实施,开发中期细分层系与加密调整,开发后期井网重组与局部调整及现阶段三次采油试验的具体做法,成功地提高了采收率,且实施效果显著.
2001, 8(5).
摘要: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为低渗透油田.根据该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的测量结果,结合现场生产数据,初步分析了低渗透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提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应以早期注水为宜.
2001, 8(5).
摘要:在开发效果评价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注水开发合理控制的数学摸型,为寻求开发过程的最优控制、提高开发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采收率损失率的概念及注采井数比对采收率损失的影响.经过分析,给出了辽河油区注采井数比下的采收率损失量及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2001, 8(5).
摘要:提高油藏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从临盘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出发,在分析开发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查清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各种调整挖潜措施的实施,使大芦家、盘2-14断块的开发状况变好,采收率分别提高6.67%和14.8%.因此,水平井、不稳定注水及调堵技术是临盘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类似的高含水期注水开发小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2001, 8(5).
摘要:根据国内外不同有效厚度、不同开发阶段蒸汽吞吐引效的成功实例,推断出轻质油油藏蒸汽吞吐引效能够扩大油藏供液半径,提高油藏开发效果.该文对轻质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引效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不同原油增产措施所消耗的费用,探讨了轻质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引效的可行性,并结合油田挖潜的需要,提出了对套管进行热力保护或预引力完井的要求.采用该项技术将提高浅层轻质(稀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2001, 8(5).
摘要: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4开发单元1997年1月投入聚合物驱油,现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产油量由710t/d上升到1674t/d,综合含水由94.4%降至86.5%,累积增油54.55×104t,2000年7月20日转入后续水驱,目前正处于见效高峰期.对注聚期间油水井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指出消除层间干扰、合理控制生产参数、提高注聚质量是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的重要技术措施.
2001, 8(5).
摘要:研制了由0.06%~0.2%的增粘悬浮剂、0.08%~0.14%的有机复合交联剂和0.02%~0.04%的结构调节剂等组成的PT21可动凝胶调驱剂.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该调驱剂不仅能够封堵注水井的高渗透层段,起到剖面调整、改善注入流体的渗流作用,而且在后续水驱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移行为,并可对层内剖面实现动态调整,达到提高波及面积的目的.该调驱剂使用方便,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1, 8(5).
摘要:结合室内实验,对白庙凝析气田储集层岩性特征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应用到气田开发实践中,有效地指导了气田开发管理和措施挖潜,改善了气田开发效果.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