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渤海湾盆地成因类型评介

      2004, 11(6).

      摘要 (1280) HTML (0) PDF 0.00 Byte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查清渤海湾盆地成因,可以指导盆地内部坳陷构造成因和发展演化的研究,并有助于相似盆地的研究.以渤海湾盆地内众多坳陷构造特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献学研究为手段,总结渤海湾盆地成因类型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得到五种成因类型的观点.目前渤海湾盆地伸展作用成为共识,走滑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从整个西太平洋边缘盆地系统的研究角度分析,渤海湾盆地属于右旋拉分系统中的一个拉分盆地.

    •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分析

      2004, 11(6).

      摘要 (1270) HTML (0) PDF 0.00 Byte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层段沉积相研究是勘探目标优选的基础.以岩心分析和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微相构成及主要含油储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认为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储层主要为各类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试油资料,分析了主要目的层沉积微相的演化和平面分布,指出三工河组沉积中、晚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 对断层开启机制的再认识

      2004, 11(6).

      摘要 (1617) HTML (0) PDF 0.00 Byte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断层开启机制的研究现状.结合地壳中的流体作用,从微裂隙-裂缝-断层的动态发育过程,对地震泵作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流体直接参与了断层、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断层从其孕育到宏观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流体运移的指向区,断层开启与否不完全受断层活动及其强度控制.对断裂带中各种充填物进行微细结构及分层测年研究,可以精确确定史前断层开启的时间和期次,恢复断层的开启历史.

    • 汝箕沟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环境分析

      2004, 11(6).

      摘要 (1259) HTML (0) PDF 0.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汝箕沟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具有三套岩性组合.在古气候及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河流相中发育堤泛亚相和河道亚相,在三角洲相中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中以浅湖亚相为特征.利用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表明该套沉积是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的;应用电化学法测得该套地层是在氧化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 埕北凹陷白垩系的古生物学依据

      2004, 11(6).

      摘要 (1116) HTML (0) PDF 0.00 Byte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埕北凹陷中生代地层的划分主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部分孢粉化石,而白垩纪沉积缺乏充足的古生物资料,因此难以系统、准确地划分.在对埕北凹陷老斜452井的古生物分析中,发现穴状女星介(相似种)Cypridea(Cypridea)cf.cavernosa、蒙阴女星介C.(C.)mengyinensis等介形类化石,说明该地区存在白垩系,这一发现对该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

    •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三段沉积体系分析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2004, 11(6).

      摘要 (1256) HTML (0) PDF 0.00 Byte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岩性油藏在新增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与东营凹陷中带相比,南坡东段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对该区沙三段层序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建立了与牛庄洼陷相对应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沙三段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变,认为该区存在远岸浊积扇、三角洲坡移浊积扇两类浊积岩,并指出其主要发育期次及分布范围;同时对该区岩性体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明确勘探部署方向.

    •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2004, 11(6).

      摘要 (1149) HTML (0) PDF 0.00 Byte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胜坨地区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原油和大量油砂样品进行了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有 机地球化学分析以及精细的油源对比,表明该区存在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分别来源于不同烃源岩.在此基础 上,对研究区区域构造条件和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进行了分析.根据"地质色层"原理,分析了原油粘度、C15+正构 烷烃相对含量、甾烷和萜烷分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判断了区域性油气二次运 移的方向和趋势: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原油以利津、民丰洼陷和胜坨地区北侧烃源岩为中心呈发散状运移.

    • 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以二连盆地为例

      2004, 11(6).

      摘要 (1170) HTML (0) PDF 0.00 Byte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实例,论述了不同类型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关系,并在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找到了5000×104t储量规模的坡折带复式油气聚集带.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是斜坡构造带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 论"反转"-咸水盆地的油气勘探--以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为例

      2004, 11(6).

      摘要 (1265) HTML (0) PDF 0.00 Byte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咸水盆地,也是一个"反转"盆地.盆地的反转使油气藏遭到破坏和油气进行再分配成为普遍现象.茫崖坳陷是柴达木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异常高压带的大面积分布表明中深层油气藏得以更多的保存;咸水盆地砂砾岩碳酸盐含量普遍较高,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沉积相其物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速河床亚相尤其是"清洁砂"是最为有利的储层;深层气是值得关注的勘探领域.

    • 滨南油区地层超覆油藏的勘探

      2004, 11(6).

      摘要 (1385) HTML (0) PDF 0.00 Byte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滨南地区地层超覆油藏的区域地质特征、圈闭特征、油气运聚模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在断-拗过渡期构造-沉积体系中,复合疏导体系及其与优质烃源岩和构造背景在成油期的有机配置关系是地层超覆油藏油气运聚的主要模式,大型地层超剥带和继承性鼻状构造带的结合部位是寻找大中型地层油藏的主要方向.地层超剥带地震描述技术的运用,指导了该区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

    • 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2004, 11(6).

      摘要 (1266) HTML (0) PDF 0.00 Byte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地地区勘探精度日益提高,要求优化采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以确定构造和勘探目标.在对各种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一套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通过实践,获取了较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 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水平井挖潜--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53层为例

      2004, 11(6).

      摘要 (1591) HTML (0) PDF 0.00 Byte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透、高粘度、高饱和的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油藏,Ng3~4砂层为曲流河沉积,Ng5~6砂层为辫状河沉积.运用室内实验、矿场测井和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根据Ng5~6砂层正韵律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及实际注采状况,建立了水井钻遇夹层、油井钻遇夹层、夹层在油水井之间三种类型12种注采模式,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层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夹层厚度、延伸规模和垂向位置.针对孤岛中一区Ng53正韵律厚油层地质特征和特高含水期顶部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实施水平井挖潜的原则,并优化了水平井位置、水平段长度、生产压差和提液时机等参数.矿场实施16口水平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18~33.5t/d,是周围直井的3~4倍,综合含水率只有38.8%,比周围直井低30%~50%.

    • 低渗透油藏岩石物性对渗流的影响分析

      2004, 11(6).

      摘要 (1450)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确认识低渗透油藏的非线性达西渗流规律,有助于更为合理、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通过对低渗透油藏主要粘土矿物与水相互作用的实验分析及填砂管渗流实验对比,揭示了非线性达西渗流的起因,为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粘土矿物的膨胀与分散不仅使渗流的有效孔隙体积减小,而且可形成高粘溶胶,这是引起油藏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 胡-陈预测模型在凝析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2004, 11(6).

      摘要 (1172) HTML (0) PDF 0.00 Byte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凝析气藏具有特殊的热力学性质,当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地层中流体将出现相态变化,使凝析油的产量变化复杂,难以采用简便方法加以预测.大量凝析气藏的矿场资料表明,其天然气与凝析油产量变化存在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规律.所以把天然气和凝析油分别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将预测模型方法引入到凝析气藏油、气可采储量及未来产量预测中.经实例计算的累积产量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证实了预测模型在凝析气藏油、气产量和可采储量的预测方面是可行的.

    • 基于三相渗流机理的自然递减模型研究--以温米油田为例

      2004, 11(6).

      摘要 (1735) HTML (0) PDF 0.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掌握当地下存在三相渗流时的油田开发规律,有效控制自然递减,从分析地层流体渗流机理入手,结合油气水三相渗流时产量积分表达式,系统分析含水、地层压力、生产压差、气油比、剖面动用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Visual Basic编制开发程序,建立了基于三相渗流机理的自然递减率多因素计算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对误差在5%之内,吻合程度较高.利用该模型可以量化评价含水、地层压力、生产压差、气油比、剖面动用的变化对自然递减的影响,提高制定技术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产量递减率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2004, 11(6).

      摘要 (1376) HTML (0) PDF 0.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气田产量递减率分析是开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产量递减看成灰色系统,应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确定了产量递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减缓产量递减为目的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结果可靠,对决策者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与开发水平具有一定作用.

    • 储层因子在疏松砂岩油藏采收率预测中的应用

      2004, 11(6).

      摘要 (1371)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在油田勘探后期上报的探明可采储量直接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效果,因此探明储量采收率的标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收集并整理胜利油区高开发程度油田开发样本以及采收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对疏松砂岩油藏而言,孔隙度与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固结砂岩油藏而言,孔隙度与采收率没有直接关系.于是提出了反映储集层参数的因素--储层因子,该因素是储集层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函数.应用储层因子可有效反映储集层性质对采收率的影响,而且可明显提高高开发程度疏松砂岩油藏采收率的计算精度.

    • 利用图版判别凝析气藏气窜的方法探讨

      2004, 11(6).

      摘要 (1223) HTML (0) PDF 0.00 Byte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气井气窜与否及气窜量的多少是牙哈凝析气田动态监测的难点.利用相态软件包和数值模拟技术制作出了该气田的气油比与压力、C1含量与压力以及C7+含量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图版,为采气井的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图版法对其他注气开发的凝析气田具有借鉴意义.

    •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注空气实验研究

      2004, 11(6).

      摘要 (1197) HTML (0)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注空气开采技术在我国轻质油藏应用的可行性,开展了吐哈盆地鄯善油田轻质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室内实验.研究表明鄯善油田注空气后油藏中可以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且氧化随温度升高加速进行,最终可建立稳定的氧化前缘.研究确定了鄯善油田地层条件下空气的氧化特性、温度变化与氧化能力的关系、氧化前缘的建立及推移速度.取得了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预幂率指数.得到了反应热和反应系数,确定了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的驱油效率,为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技术的矿场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层间非均质条件下的储层正演生产响应特征分析及应用

      2004, 11(6).

      摘要 (1596) HTML (0) PDF 0.00 Byte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确定油田合采井分层贡献的常规方法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层间非均质条件下的单井生产响应特征(主要是含水率和采出程度)进行了正演,结果表明油井生产响应与层间非均质性(渗透率级差)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利用回归得到的公式可以进行层间剩余油潜力分析,初步应用效果也说明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凝胶颗粒调剖的模拟实验

      2004, 11(6).

      摘要 (1267)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凝胶颗粒在岩心中的运移特性、封堵能力及其调剖效果.利用可视化孔喉模型观测凝胶颗粒在孔喉处的变形和破碎过程;应用多测点岩心模拟实验得到的压力分布动态资料分析凝胶颗粒段塞的运移位置;利用残余阻力系数评价凝胶颗粒在岩心中的封堵能力.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凝胶颗粒在特高渗透岩心中具有较好的运移特性,可以降低岩心的渗透率;在非均质油层中具有一定的调剖效应.另外,凝胶颗粒在注入端的堵塞较严重,而在距注入端较远处封堵能力明显减弱.

    • 用岩心磨片荧光分析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以大庆油田葡Ⅰ组为例

      2004, 11(6).

      摘要 (1169) HTML (0) PDF 0.00 Byte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天然岩心水驱油和聚合物驱油实验,应用岩心磨片荧光分析技术,摄取两组对等岩心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相同位置剖面的剩余油饱和度微观分布荧光图片,利用面积法计算每个图片上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饱和度值,定量地测定水驱时存在簇状、膜状、盲端和角隅四种类型微观剩余油在聚合物驱后剩余的比例,得出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在聚合物驱后降低幅度不同的结论;并总结了高、中、低不同驱替强度部位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砾岩油藏弱凝胶调驱的选井时机界限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2004, 11(6).

      摘要 (1222)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上组的砾岩油藏特点,应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弱凝胶调驱的注入时机界限.结果表明,为了达到最佳的增油效果,应在含水率70%以前实施调驱,在含水率70%时比含水率98%时实施调驱可节约注入水27.7%.该研究结果为砾岩油藏弱凝胶调驱的矿场选井提供了依据.

    • 胜利油区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后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2004, 11(6).

      摘要 (1423)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在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阶段完钻的热采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与邻近或相同沉积条件下的老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碎屑岩稠油油藏储层参数经过注蒸汽热采后的变化特点、变化机理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稠油注蒸汽热采与常规注水开采后的储层特性变化异同点,为稠油热采过程中制定改善储层渗流条件、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对策或措施提供了依据.

    • 栲胶类油田化学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004, 11(6).

      摘要 (1621) HTML (0) PDF 0.00 Byte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栲胶独特的多元酚结构所具有的化学特性入手,简述了国内外栲胶类钻井液处理剂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以及栲胶类高温堵剂在稠油热采油藏和高温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栲胶类天然材料来源广、价格低,改性后具有生物降解性和耐温性好等诸多优点,用作多功能新型油田化学剂的前景十分广阔.

    • 川西致密气藏水锁损害室内实验研究

      2004, 11(6).

      摘要 (1284) HTML (0)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锁损害是低渗透致密气藏的主要损害类型,严重影响了气藏开发效果.在分析水锁损害室内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室内定性研究含水饱和度对水锁影响的方法--反向作用法,即将岩心置于岩心夹持器中,直接在出口端面施加压力,使相应地层水进入岩心造成水锁损害.该方法简单有效.以川西低渗透致密气藏为例,从岩心自吸作用和正压侵入作用两方面,确定了含水饱和度与水锁损害的关系,即含水饱和度越大,水锁损害越严重,为减轻、消除水锁损害提供了理论指导.

    • 二流量试井工艺在文23气田的应用

      2004, 11(6).

      摘要 (1320) HTML (0) PDF 0.00 Byte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文23气田供气紧张无法关井进行压力恢复试井的问题,运用不稳定渗流理论,引入了二流量不停产试井工艺方法.2000-2003年共三次对37口井进行了二流量试井,应用结果表明求解出的地层压力误差小于3%,渗透率和表皮系数在地质要求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基本达到与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等效的结果.该工艺为文23气田的开发调整、措施增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