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01):1-2.
摘要:梁家楼扇体的成因解释反映了沉积研究的进展,低位扇体成因是最新的成果.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中低水位沉积体系域认识的讨论,分析扇体的沉积特征,重新解释梁家楼扇体的形成与构成,指出当前研究的梁家楼扇体为下切水道充填沉积与斜坡扇,真正的盆底扇可能尚未发现.
2005, 12(01):3-5.
摘要:陆相沉积环境与海相沉积环境有很大的差异,相应的可容空间及层序演化控制因素也不同.分析了陆相可容空间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对层序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陆相层序主要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和湖泊收缩体系域.构造因素是陆相层序的主要控制因素,它控制了一、二级层序的演化;气候、沉积物供给、湖海短期沟通、河流平衡剖面迁移等因素在较短时期内或局部地区可以成为主要控制因素,在其影响下可形成三级层序.通过编制基准面变化曲线可以分析可容空间变化,预测层序发育情况.
2005, 12(01):6-8.
摘要:以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构造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鼻状构造活动性统计方法--等间距厚度法,并提出鼻状构造活动指数的概念,实现了鼻状构造研究的定量化.研究表明,大王庄鼻状构造进入第三纪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造成了鼻状构造不同时期活动强度不同,其中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是其主要的活动期.大王庄鼻状构造不同时期活动性的差异制约着该区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油藏的形成和类型.
2005, 12(01):9-11.
摘要:对复杂油藏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的关键是建立符合油藏地质实际的三维地质模型.常规的数值模拟建模方法考虑的因素简单,无法精确描述诸如断层、微构造、隔夹层、严重非均质储层及流体等复杂油藏的特殊地质现象.针对复杂油藏特征,结合目前数值模拟建模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在数值模拟建模过程中建立合理描述主要地质要素的控制系统,避免模型中参数分布的不合理,保证数值模拟地质模型最大程度地保留油藏描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地下流体渗流的主要地质特征.
2005, 12(01):12-14.
摘要:针对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冲积环境储层,开展了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筛选和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研究.在划分流动单元时,渗透率是其基本参数,对层间弱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强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原油性质差异大的多油层砂岩合采、厚油层等不同类型油藏,要分别取舍孔隙度、有效厚度、流体性质等不同的参数;自组织迭代模糊聚类算法比系统聚类法的效果要好,是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首选.
2005, 12(01):15-17.
摘要:为了更确切的了解冲积-河流相地层格架的时空分布规律,归纳和总结了冲积-河流相层序、准层序组及体系域的划分依据.结合济阳坳陷新近系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冲积-河流环境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冲积扇及辫状河,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低弯度曲流河,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高弯度曲流河,水退体系域时期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可划分出七个准层序组:馆陶组分为四个准层序组;明化镇组下段划分为三个准层序组.
2005, 12(01):44-45.
摘要:剩余可采储量和储采比是油气田开发的两个重要参数.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未来开发的物质基础,而储采比则是分析和判断油气田未来开发形势的特殊指标.当储采比接近于10时,油气田的开发可能会进入递减阶段.基于Rayleigh(瑞利)模型的完善推导,提出了预测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和储采比的方法.通过实例的应用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2005, 12(01):46-48.
摘要:论述了矿业资产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国外流行的贴现现金流理论模型的数学拓展,引入成本递增假设,使价值评估模型能大规模地应用于储量单元的价值评估;拓展模型创立了组合指数贴现系数和成本递增贴现系数,并对拓展结果所涉及的开发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贴现现金流模型的应用及其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2005, 12(01):49-51.
摘要:总结了SEC标准的基本要求,即储量的技术可操作性、经济条件和时间属性.提出了在按照SEC标准进行储量评估过程中,应用递减法时应重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比例的确定,仔细进行递减类型的选取和递减率的合理确定;应用容积法时应注意准确掌握SEC标准与中国现行储量计算标准的差异,重点审查储量计算的主要参数如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的确定方法.另外,还归纳了SEC标准和中国现行储量规范在确定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方法上的异同,有利于掌握SEC标准并进行准确的储量评估.
2005, 12(01):52-55.
摘要: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5砂层组为对象,系统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反韵律沉积的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将夹层分为54种组合,分析了不同组合对油水运移形成的四种遮挡类型.应用多种矿场资料分析了该类储层特高含水期的七种纵向剩余油分布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在胜坨油田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12(01):56-58.
摘要:建立了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封闭油藏渗流模型.考虑了封闭油藏定井底压力和变井底压力两种不同的内边界情形,并采用Laplace变换和Duhamel原理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封闭油藏的递减曲线,在曲线上产量出现两个明显的递减阶段和两个相对平缓的递减阶段,讨论了窜流系数和裂缝弹性储容比对天然裂缝性油藏递减曲线的影响.实例表明,实际产量资料与理论递减曲线的拟合可确定地层参数,预测产量变化.
2005, 12(01):59-62.
摘要:针对大港油田枣35区块裂缝性火山岩油藏的裂缝分布特征和流体特征,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对注水开发后的动态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该油藏注水开发后地层压力急剧下降的趋势得到控制,并开始缓慢回升,但产量递减幅度仍然较大.分析表明,注入水沿裂缝窜流,导致采油井暴性水淹,油藏整体含水上升幅度大,注水15个月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注入水的无效循环,导致存水率、水驱指数和体积波及系数都很低,注入1×10 4m3水只能采出0.22×10 4t油;目前该油藏采出程度为4.06%,水驱采收率小于6%,油藏水驱剩余可采储量低,但实际剩余储量高,水驱条件下油层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应采用其他开采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该油藏的剩余资源利用程度.
2005, 12(01):66-67.
摘要: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扩大波及系数,聚合物驱后油层波及状况的研究是聚合物驱效果评价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文章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密闭取心井资料对孤岛油田中一区聚合物驱后油层平面、层间、层内的波及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可有效地提高油层的动用状况,扩大平面波及系数,减小层间差异,使层内纵向动用更加均匀.
2005, 12(01):68-70.
摘要:为了探讨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在注空气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鄯善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注空气后油藏内原油低温氧化反应过程、相态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油藏能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油藏温度、油藏压力和空气注入速度等因素对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效果的影响,阐明了注空气开发的主要驱油机理,即烟道气驱和附加的热效应,对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矿场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