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6).
摘要: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分布极为广泛,基于地层油藏分布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内地层油藏的发育与不整合密切相关.剖析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微观组构特征,将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不整合构建样式划分为16种类型,指出有4种不整合构建样式控制着地层圈闭的形成,并在盆缘斜坡上的古鼻状构造带形成地层圈闭群.研究了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认为油源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体组成的"T-S"型输导体系的有效性与输导能力是地层油藏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第三系地层油藏组合模式.探讨了地层油藏的勘探经验与勘探部署中须重点关注的三大问题.
2005, 12(6).
摘要:建立描述和表征储层宏观参数随油田开发过程发生动态变化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可有效提高油田管理水平及最终采收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第8砂层组第3小层三角洲相储层为例,在研究了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建立了表征储层宏观参数变化的动态模型及数学表达式.该模型可有效地预测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宏观参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 12(6).
摘要:陡坡构造带是不对称断陷盆地重要的构造单元.为了满足济阳坳陷高精度勘探的需要,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阐述了陡坡带层序地层样式以及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的层序特征和叠加样式.结合各层序不同体系域发育的程度,济阳坳陷不同类型陡坡带从成因上可划分为持续下陷型、有限后退型、多次后退型三类演化及组合模式;并形成了持续下陷型和断阶型两种层序样式.
2005, 12(6).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是主要的油气储集带,为了探讨该地区储层砂体成因,文章将储层砂体类型分为六种:截削式河道、完整式河道、叠加河口坝、下残坝上河、完整坝上河和上残坝上河砂体.利用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将这六种砂体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三大类六亚类,并对每一亚类砂体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砂体成因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量比值的共同控制.最后,讨论了储层砂体分布规律并建立了该地区砂体成因分布模式.对砂体成因的细致刻画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储层预测的精度,而且对今后的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5, 12(6).
摘要:车镇凹陷大王北地区油气十分富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导致了该区圈闭类型十分丰富.通过对大王北地区构造的几何形态和演化特征分析,认为该区东部和西部的鼻状构造是埕南边界断层分段差异活动与大1断层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向并行型调节构造.综合研究表明,调节构造一般发育在沉积中心转移部位,圈闭类型丰富,油气成藏条件良好,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仍具有极大的勘探潜力.
2005, 12(6).
摘要:以岩心观察、薄片观察、试验数据为基础,对曲堤-王判镇地区中、古生界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中、古生界的储层类型分为碎眉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碎屑岩储层物性属于中等-较差,碳酸盐岩储层属于中等-较好.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孔隙、裂隙四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裂缝三大类.研究认为碎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性、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而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及岩石相、成岩作用、古岩溶作用、裂缝的发育程度等.
2005, 12(6).
摘要:为详细了解孤东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因类型的物性特征,分别对其主要的储层成因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曲流河三角洲砂体、浅湖砂体和半深湖砂体的物性做了详细研究.通过对几种储层成因类型的孔隙度、渗透率及泥质含量的统计分析认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好;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较好;浅湖砂岩体和半深湖砂体储层物性较差.
2005, 12(6).
摘要:异常高压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影响烃源岩的成熟和储层的性能.探讨异常高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作用可以为油气勘探评价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通过实验模拟和对典型超压盆地孔渗性与超压关系的研究,认为超压不仅有利于储层孔、渗性的保存,而且通过物理和生物化学两种作用机理改善了储层物性.
2005, 12(6).
摘要: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变化规律.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根据储层岩石孔隙分布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建立了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分形表征方法.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资料,应用该方法计算了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和各种特征参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在2到3之间,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与传统统计参数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精度很高,并且使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计算,对油田开发具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2005, 12(6).
摘要:深层致密气藏"两低两高"的地质特征,即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含水饱和度、高非均质性,决定了该类气藏的开发特点,即自然产量低,往往达不到工业气流标准;生产压差大,稳产基础薄弱.从非常规天然气的存在、工 艺、工程等方面分析了预探井失效的原因,研究了深层致密气藏的异常渗流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多学科有效协作是深层致密气藏勘探开发成功的关键,只有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强以提高气藏单井产能为核心的配套工艺技术攻关,才能实现深层致密气藏的高效勘探开发.
2005, 12(6).
摘要:由于净上覆压力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对净上覆压力下物性参数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CMS-300岩心自动分析仪模拟地层上覆压力的变化过程,研究油藏岩石渗透率、孔隙度和孔隙体积压缩系数随净上覆压力的变化关系,得出了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回归表达式,并从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和岩石骨架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机理性分析.研究表明,在净上覆压力作用下,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程度不同,低渗透岩石的渗透率比其孔隙度的变化率更大,而低孔隙度岩石的孔隙体积压缩系数变化幅度较大;同时,幂律关系能较好地描述上述变化特征.
2005, 12(6).
摘要:针对启动压力梯度在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水驱油渗流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注水开发数值模拟软件.以反五点注采井网为例,引入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针对地层参数及注水开发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直观分析,得到了这两项参数对采收率影响的主次关系,对于指导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方案的优化设计有一定实用意义.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油田开发设计中多参数问题的分析和优选.
2005, 12(6).
摘要:介绍了数字岩心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建立数字岩心的既有方法存在的不足,包括过程法无法对复杂的沉积体系进行模拟和随机法建立的数字岩心不具有大范围内的传导性.探讨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油田开发领域的应用前景,可用来研究微观渗流机理,模拟岩心驱替实验,预测岩心宏观传导性,评价驱油剂效果,模拟油藏生产动态和确定油气田开发技术政策界限.
2005, 12(6).
摘要:针对樊124区块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变化大,注水不见效及单井含水率变化复杂等问题,在油藏数值模拟过程中,采取了按沉积微相分区设置相对渗透率曲线、开发动态与地震解释和测井解释相结合等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该区块注水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是封闭断层的遮挡作用,岩性变化带处的单井含水率受岩性的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区块中部及东南部物性较好的区域.实例表明,多学科一体化方法能提高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2005, 12(6).
摘要:苏里格气田目前探明储量已超过5 000×108m3,其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叠置模式复杂.在开发早期,井网密度小,控制程度低,使用传统气藏描述方法不能满足开发设计的需要.利用随机模拟技术建立的精细地质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气田的开发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制定了苏里格气田开发技术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气田开发经济效益.通过方案对比,确定苏里格气田开发井网为在有效砂体相对发育区的均匀井网,苏6井区应采用一套开发层系、一套井网的衰竭式开采方式,行距与排距分别为700和1 000m.预计年产天然气5×108m3,须钻新井73口,可稳产4a.
2005, 12(6).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孤岛油田薄层稠油环蒸汽吞吐的采收率,针对高轮次吞吐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和动态分析方法,开展了井网加密调整研究,将200m×283m反九点法基础井网加密成141m×200m五点法井网;该优化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单井产油量平均达到13.5t/d,是周围热采老井产量的2~3倍,含水率稳定在70%左右,比周围老井含水率低10%.该技术对于同类稠油油藏高轮次蒸汽吞吐中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005, 12(6).
摘要:在细管驱替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确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对于细管驱替实验,混相条件的判断标准应该是采收率随驱替压力变化曲线上的拐点,而不是高的采收率.经验关联式计算最小混相压力简单、方便,但可靠性较差,且对于高温、高CH4和N2含量、高气油比等比较特殊的原油,须进一步增加关联参数.状态方程能较准确快速地计算最小混相压力,但对混相函数值难以给出一个实用的判断标准,计算时应根据泡点压力变化、温度、CO2浓度和混相函数值综合确定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综合研究对比表明,细管驱替实验仍是最准确的、不可替代的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2005, 12(6).
摘要:为了提高注水井防砂的成功率,在覆膜砂中加入经过表面处理的纤维,不但可以增加纤维固结体的挡砂性能,而且对渗透率也没有伤害.探讨了固化温度、固化时间、耐介质性、携砂液的种类和用量以及支撑剂粒径等对纤维复合防砂体的影响.纤维的加入提高了防砂体的早期抗压强度(即固化12~24h时的抗压强度),作业占井周期由原来的关井4d缩短为2d;而且纤维复合防砂体的挡砂强度可达5MPa,可以满足注水井防砂要求.该技术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防砂新技术.
2005, 12(6).
摘要:针对高吸水树脂颗粒作为调剖堵水材料膨胀速度过快的缺点,与微胶囊制备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延缓膨胀的思路.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成膜材料、二甲苯为溶剂、乙醇为非溶剂,利用凝聚法研究了树脂颗粒胶囊化缓膨技术,制备了具有良好缓膨性能的树脂颗粒,分析了其缓膨机理.研究表明两相分离的凝聚法可用于制备缓膨高吸水树脂颗粒.所制备的缓膨树脂颗粒在矿化度为21 328mg/L的模拟地层水中,开始出现膨胀的时间为30h,完全膨胀所需时间为70h.延缓作用是通过吸水面积的减少及包覆膜的物理限制作用实现的.
2005, 12(6).
摘要:为了避免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时含水率迅速上升,研制了交联聚合物深部调剖剂冻胶107,并对其配方进行了优化.通过平行管流动试验,分高、低两种渗透率模拟油藏非均质性,研究聚合物驱后的压力、各种渗透率层的采收率和含水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直接进行深部调剖,流动性较强的深部调剖剂将主要进入高渗透孔道,对高渗透层造成封堵,为了使组合调剖剂能进入深部高渗透层,提高原油采收率,必须按照先弱后强的顺序,尽可能早的注入组合调剖剂.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