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藏经营管理
    • 胜利油区油气风险勘探成本计算与统计分析

      2006, 13(1):1-4.

      摘要 (1385)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评价国外油气储量成本计算方法的同时,针对油气勘探投资的长期累积性和探明地质储量在时点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分别引入了物价指数和时间价值因素;对投资和储量的价值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对物价水平的变化采用了起始年和当前年2个参照基准,提出了静态储量成本、不变价格储量成本、增量储量成本和动态储量成本等4个概念,并按照单年平均、累积平均和移动平均等不同统计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胜利油区1986-2002年的勘探和投资数据进行了测算,对储量成本的历史发展趋势和随机分布状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物价和时间价值因素对储量成本计算有显著影响.为了提高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使用动态储量成本指标对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更为恰当.

    •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油田开发方案优选模型

      2006, 13(1):5-7.

      摘要 (1403) HTML (0) PDF 0.00 Byte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忽略了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的管理柔性,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方法不适合评价油田开发投资项目.当投资者对拟开发油田具有延迟开发权利时,油田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可类比于美式看涨期权.利用美式看涨期权的定价思路,通过将传统净现值评价模型转化为商业模型,并假设原油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建立了油田开发项目投资评价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方案的评价以及其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模型运用结果表明,在低油价下传统折现现金流方法低估了项目的投资价值;可选方案增多可以增加项目的价值;有时,即便是开发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且实施净现值最大的开发方案也不是最优的选择.

    • >油气采收率
    • 试论济阳坳陷前古近系潜山断裂的研究策略

      2006, 13(1):8-10.

      摘要 (1371)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潜山断裂具有多期次、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形成早、埋藏深的逆断层对潜山的演化及其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形成晚、埋藏浅的正断层的研究程度高,但是对那些形成早、埋藏深的逆断层研究程度低,从而制约了对潜山构造特征的深入认识.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潜山逆断层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调研与实践发现,可以根据地层结构特征研究潜山内幕构造.

    • 对储层单元分级方案的探讨

      2006, 13(1):11-13.

      摘要 (1321) HTML (0) PDF 0.00 Byte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精度的地层格架是油田开发小尺度流动单元的必要条件.鉴于目前在储层单元划分上术语使用多而乱的现状,应当建立储层单元术语系统,建议使用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小层、单砂层等术语,以便于成果的交流与比较.储层单元分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问题.高分辨率地层学和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处于储层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以这2个学科的划分意见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储层单元分级方案,即巨旋回级、超长旋回级、长期旋回级、中期旋回级、短期旋回级、超短期旋回级、复合成因砂体级、单一成因砂体级、纹层组系级、纹层组级和纹层级.

    • 济阳坳陷冶里-亮甲山组次生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分析

      2006, 13(1):14-16.

      摘要 (1431)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薄片、扫描电镜、荧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济阳坳陷下奥陶统冶里-亮甲山组次生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其储集空间组合以裂缝-孔洞型为主,其成因受岩性、成岩后生作用、构造作用等因素的控制;储层发育是在岩性因素的基础上,叠加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改造的结果;溶蚀作用通常沿先存裂缝、角砾间残存孔缝或在微孔隙较发育的岩石中发育,使各类储集空间溶蚀扩大.

    • 粘土矿物在储层定量评价及预测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

      2006, 13(1):17-19.

      摘要 (1457)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苏北盆地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普通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微观图像的观察及压汞的测试数据,分析了粘土矿物类型、相对含量的变化与储层面孔率的定量关系,研究了粘土矿物对孔隙结构、岩石渗透性及产能的影响,结合其他成岩作用对储层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分析表明,当粘土矿物在全岩中的含量为6﹪~10﹪,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相对含量为50﹪~70﹪,绿泥石或伊利石相对含量为13﹪~34﹪,则面孔率为10﹪~18﹪;随着高岭石相对含量减少,绿泥石、伊利石相对含量增加,面孔率及平均配位数降低,孔隙结构变差,产能由较稳定变为不稳定,产量降低较快.实际应用证实,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平面上由北东到西南储层物性由好变差,产能降低.

    • 砾岩油藏沉积韵律特征研究及对开发的影响--以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油藏为例

      2006, 13(1):20-22.

      摘要 (1842) HTML (0) PDF 0.00 Byte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砾岩油藏具有明显的沉积旋回和韵律性,加剧了注水开发中的层间、层内矛盾,使注入水单层突进严重,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不佳.根据砾岩储层沉积韵律特征,结合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总结出砾岩油藏的基本沉积韵律类型和特征,建立了3类不同韵律模式的典型水驱曲线,对比分析不同沉积韵律类型砾岩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正韵律层的底部、反韵律层的顶部以及复合韵律层的中部油层动用程度好、采出程度高;复合韵律层段的注水开发效果明显优于正韵律和反韵律层段.

    • 陆相湖盆砂砾岩体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济阳坳陷罗家-垦西地区为例

      2006, 13(1):23-26.

      摘要 (1507) HTML (0) PDF 0.00 Byte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相湖盆及其沉积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特点、发展方向及方法.单一厚层的砂砾岩体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应从相邻沉积体及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入手,研究湖盆转型所反映的砂砾岩沉积体系的转型,确定沉积层序类型及期次,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并划分层序;在层序内部识别最大湖泛面或与之相当的沉积转换面,划分体系域;采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划分准层序,在层序内部以湖泛面(沉积转换面)为关键面,分别向上、向下对准层序建立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该方法在济阳坳陷罗家-垦西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济阳-昌潍坳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2006, 13(1):27-30.

      摘要 (1354) HTML (0) PDF 0.00 Byte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济阳-昌潍坳陷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一步厘定了火山岩的产出环境.研究表明,该区火山岩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粗面玄武岩类为主,为大陆拉张背景下裂谷环境的产物.盆地演化至少经历了4个转型期,即中生代与孔店组沉积时期、孔店组与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沙河街组三段与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时期、东营组与馆陶组沉积时期.

    •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特征

      2006, 13(1):31-33.

      摘要 (1389)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恩平组烃源岩是珠江口盆地的一套主力烃源岩.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揭示了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构造恩平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而氯仿沥青"A"含量相对较低;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部分为腐殖-腐泥过渡的Ⅱ2型.成熟度分布差异性较大,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镜质体反射率为0.6﹪~1.6﹪;白云凹陷深凹处镜质体反射率大于3.0﹪,大约在距今27Ma开始生烃,在距今大约22Ma达到生油高峰,生烃时间明显早于凹陷边缘斜坡带.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沉积时期为氧化环境,母质以陆生植物为主而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 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流体包裹体分析与流体充注研究

      2006, 13(1):34-36.

      摘要 (1436)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系统地分析了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覆盖所有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样品.包裹体荧光观察和均一温度特征分析揭示了包裹体发育期次为5期,说明该区油藏存在5次流体充注过程;据此确定了各期烃类的成藏期次.东营组沉积时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运聚均在成藏后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和降解作用.沙三段原油可能经历至少2期稠油化作用.荧光观察进一步证实该区主要发生2期充注、2期成藏.

    • 低渗透砂岩油藏地球化学-测井综合评价--以商河油田基山砂岩油藏为例

      2006, 13(1):37-39.

      摘要 (1410) HTML (0)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渗透砂岩油藏因其孔隙结构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油水层识别和储层评价难度较大.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直接分析储层样品的流体特征,测井技术特别是核磁共振测井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储层响应特征.以商河油田基山砂岩油藏为例,介绍了以地质为主线,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测井相结合,从孔隙结构入手,利用多种资料和手段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方法,并在基山砂岩油藏储层的实际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提高采收率
    •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藏废弃采油速度研究

      2006, 13(1):69-70.

      摘要 (1324) HTML (0) PDF 0.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油田开发历程中可采储量是有限的,油田废弃时的产量如何是油田决策者和油藏工程师比较关心的实际问题.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废弃采油速度.通过大量的实例,求取了不同条件下油田的废弃采油速度,分析发现油价越高油藏经济废弃采油速度越低,成本越高经济废弃采油速度越高,并得出相应的定量关系.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藏如何合理确定废弃产量,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底水驱油藏单管采水抑锥射孔方案优化

      2006, 13(1):71-73.

      摘要 (1717) HTML (0) PDF 0.00 Byte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底水能量较活跃的油藏,可利用采水抑锥工艺抑制或减缓底水的锥进,从而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单管采水抑锥工艺,建立了单井径向油藏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射孔位置及射孔厚度油井的生产动态进行预测,优化射孔方案,并分析了水体大小、渗透率各向异性等因素对底水锥进的影响,为底水油藏控水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 三重介质油藏干扰试井压力动态特征

      2006, 13(1):74-76.

      摘要 (1289) HTML (0) PDF 0.00 Byte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建立三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的基础上,对该类油藏的干扰试井压力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井筒储存、表皮系数、窜流系数以及弹性储容比对观测井井底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表皮系数对观测井的井底压力没有影响,而井筒储存是否会对观测井井底压力造成影响取决于井筒储存系数的大小以及激动井和观测井之间的距离,窜流系数和弹性储容比对观测井井底压力的影响与单井试井的结果相类似.

    • 基于流量的探测半径计算方法研究

      2006, 13(1):77-78.

      摘要 (1408)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已有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与假设条件相矛盾,无法准确研究生产过程中油井的影响范围及砂体规模大小.为了得到准确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无限大地层确定井底流量生产弹性不稳定流偏微分方程,推导出地层中流量分布公式,然后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了从流量角度计算探测半径的方法.应用实例表明新公式计算结果可靠,可以为确定砂体规模大小提供依据.

    • 稠油油藏储层伤害产能预测新模型及表皮因子研究

      2006, 13(1):79-81.

      摘要 (1343)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幂律流体的流变特性方程,推导了幂律流体储层污染前后的垂直井的产能预测模型;推导了适合稠油油藏的表皮因子和非牛顿流体污染井井底压力损失的表达式,并验证了非牛顿流体公式可以还原为牛顿流体公式,分析了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参数对模型的影响.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储层流体的非牛顿特性对模型预测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 >油气藏工程
    • 确定CO2最小混相压力的状态方程法

      2006, 13(1):82-84.

      摘要 (1776) HTML (0) PDF 0.00 Byte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混相驱的重要依据,测定混相压力的最好方法是细管实验法,但室内实验法测定费时费力.基于细管实验的结果,结合"混相函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利用组分分割和组合的方法,即将C7+组分分割为几种以后,对利用修正的Redlich-kwong状态方程确定CO2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克服了原方法中重组分临界值难以确定的缺点;同时提高了温度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确定的最小混相压力误差小于5﹪,充分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 非混相驱替中毛管压力的影响研究

      2006, 13(1):85-86.

      摘要 (1365)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管吸渗驱油作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该类油藏的开发中应重点加以分析.文章利用量纲分析方法研究了考虑毛管压力的一维非混相驱替过程,得到了毛管压力的无因次表达式,分析了驱替过程中毛管压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毛管压力对驱替的影响与岩石润湿性、原油粘度、渗流速度、井距、孔隙度、岩石渗透率等因素有关.在低渗透油田开发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毛管压力对驱替的影响.

    • 郑408块火驱物理模拟结果与模型解析解差异分析

      2006, 13(1):87-89.

      摘要 (1261) HTML (0) PDF 0.00 Byte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机理,针对郑408火驱先导试验区块的现场实际,采用真实地层岩心和地层原油,进行了室内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火驱实验结果与所建立的干式燃烧一维数学模型解析计算结果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经理论分析认为,在高含水饱和度油藏火烧过程中,存在着湿式燃烧机理,促使火烧前缘超越式推进.该燃烧机理有助于提高火驱效果.

    • 砾岩油藏弱凝胶调驱的注入参数优选

      2006, 13(1):90-91.

      摘要 (1661)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众多,该类油藏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对弱凝胶调驱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注入参数优选方面的研究很少.针对七中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条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弱凝胶的主剂浓度、段塞尺寸、注入量、段塞组合方式等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优选出实现较高采收率时的最佳参数,即主剂浓度为1 100mg/L,段塞尺寸为0.30倍孔隙体积,注入量为400mg/L·PV,段塞组合方式应采用高浓度前置段塞、高浓度主体段塞和低浓度后续段塞.

    • 应用阻力系数优化聚合物驱参数

      2006, 13(1):92-94.

      摘要 (1454) HTML (0)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合理的匹配聚合物的注入速度、注入浓度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关系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对于一定的油层条件应该匹配多大的阻力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过程中,使聚油流度比小于等于1的条件是聚合物驱阻力系数大于等于水油流度比,因此,可以采用聚合物的阻力系数进行聚合物驱参数优化或设计,采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注聚合物单井的个性化设计,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

    • 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

      2006, 13(1):95-98.

      摘要 (1329) HTML (0) PDF 0.00 Byte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分析了水溶性分子沉积膜的表面及界面特性、吸附特性、表面zeta电位、破乳作用和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资料认为应用分子沉积膜驱油剂不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但降低幅度不大,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粘度,有自组织破乳作用,能自发吸附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上并放热,能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剥离残余油提高采收率.指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提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