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思路及方法——以济阳坳陷为例

      2007, 14(3):1-4.

      摘要 (1324)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过40多年勘探,济阳坳陷整体处于较成熟—成熟勘探阶段。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主要勘探目标。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胜利油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方法,而更为重要的是胜利油田勘探工作者根据勘探阶段的变化而及时作出了勘探思路和方法的调整。通过回顾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全面阐述了成熟探区勘探工作中如何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探索正确的勘探思路,以及把科研工作系统化,夯实发展基础,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的勘探方法,以达到不断深化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实现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 >油气地质
    • 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法追溯古油水界面的局限性

      2007, 14(3):5-8.

      摘要 (1378)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法恢复油藏古油水界面是一种统计学方法,其内在机理和不同地区的古油水界面界线值是否相同尚不十分清楚,因而,不能盲目应用。应用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法分析了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认为大多数现今油层的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值小于5%,有的油藏仅能建立一期古油水界面,有的油藏无法恢复油藏古油水界面。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油气来自2套烃源岩,因此,至少存在2期油气充注储层过程,即至少应存在2个古油水界面,这表明用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法恢复油藏古油水界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2007, 14(3):9-11.

      摘要 (1268)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盆地内重新分布;而后者指构造体制转换引起盆地沉积场、温度场及化学场等变化,并最终控制油气生、运、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多板块相互作用是盆地大规模成藏作用发生的根本动力,它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样式;同时,致使盆地不同部位形成差异升降和反转构造2种不同的构造样式。盆地中部构造作用微弱地带形成差异升降,而盆地边缘构造作用强烈部位发育反转构造。受其控制,盆地中部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而盆地边缘则发育构造圈闭。抬升作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以及构造反转作用形成的断裂和裂隙系统,构成了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发生垂向和侧向运移,最终在反转构造上升盘或隆起与坳陷转换部位聚集。

    • 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对比及其控制因素

      2007, 14(3):12-15.

      摘要 (1285) HTML (0) PDF 0.00 Byte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查清济阳坳陷中—新生代不同构造阶段断裂的发育特征,对穿过断裂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释分析,采用断层活动速率定量研究了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层的活动性,在此基础上对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断裂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中—新生代断裂发育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断裂发育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带和沧东—兰聊断裂带的活动,东部构造单元受郯庐断裂影响较大,西部构造单元受沧东—兰聊断层的影响较大。

    • 博兴洼陷油气成藏特殊现象分析

      2007, 14(3):16-18.

      摘要 (1154)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研究油气成藏与演化各阶段的油藏特征,分析成藏特征中出现的特殊油藏现象至关重要。从构造位置、沉积微相、储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系数、含油饱和度、产液量和产油量等方面对博兴洼陷的成藏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从博兴洼陷成藏中一些特殊现象归纳出2类油藏:一类是原始含油饱和度低且常压的油藏,其在成藏过程充满度低;另一类是有充足的烃类流体以及足够成藏动力的油藏,其充满度可以继续升高,油藏现阶段还具有继续充注成藏的条件,这2类油藏均处于成藏建设期。

    • 低序级断层的成因类型特征与地质意义

      2007, 14(3):19-21.

      摘要 (1352)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利用常规地球物理方法难以识别低序级断层,因此依据产生低序级断层应力场的特征,可将低序级断层划分为拉张正断层、拉张—走滑断层、挤压逆断层、挤压—走滑断层和走滑断层5种成因类型;并且低序级断层与高序级断层或低序级断层之间常呈Y型、反入型、地垒型、阶梯型和地堑型等多种断裂组合类型。低序级断层的存在,使断块内油气水关系更加复杂,增大了注采矛盾;准确识别低序级断层,有利于解决注采矛盾,制定有效的开发方案和措施。

    • 济阳坳陷埕东地区新近系馆上段下部三角洲沉积特征

      2007, 14(3):22-25.

      摘要 (1202) HTML (0) PDF 0.00 Byte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泥岩颜色、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岩石类型、颗粒结构和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证实了济阳坳陷埕东地区新近系馆上段下部存在湖泊三角洲沉积,而不是单纯的河流相沉积。通过分析该区馆上段下部沉积相特征发现,在馆上段的三角洲沉积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微相和前三角洲亚相。该区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分析表明,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 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古潜山油藏地质特征——以贝16区块为例

      2007, 14(3):26-28.

      摘要 (1169)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查清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古潜山油藏的地质特征,指导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和其他古潜山油藏的研究,利用岩心观察、微观实验、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贝16区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贝16区块是白垩纪南屯组沉积时期形成的主要受断层控制的剥蚀—断块古潜山。综合分析认为,该古潜山油藏类型为受断层控制的、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块状单斜断块油藏。

    • 孤南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2007, 14(3):29-33.

      摘要 (1187)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孤南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洼陷北部孤南断层的构造演化控制了整个洼陷沉积体系的发育。孤南断层的活动呈现明显的分段性和分期性,其东段的活动强度强于西段,整个洼陷北部构造活动强于南部,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断层活动较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强烈,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沉积模式和准层序叠加方式。与断层活动分段性相对应,洼陷东部地区的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向湖盆推进的面积较小,而西部地区推进面积则较大。洼陷北部在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由于断层活动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正旋回准层序叠加方式;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随着断层活动减弱,则发育正常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反旋回准层序叠加方式。

    • 渤南洼陷古近系—新近系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

      2007, 14(3):34-37.

      摘要 (1355) HTML (0) PDF 0.00 Byte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渤南洼陷断层极其发育,除发育油源断层外,还发育次级小断层。断层活动速率分析表明,油源断层在古近纪—新近纪表现为持续性和继承性的活动规律,呈现出2个高峰期,即沙三段上亚段沉积时期的一次大规模活动及沙一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另一次较大规模活动。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以及油气成藏史分析发现,该区油源断层的活动期次与烃源岩主排烃期相对应,从而为油气的垂向输导提供了条件。最后,定量研究了作为有效输导油气的油源断层的必要条件。

    • 东营凹陷王58井区沙四段上亚段纯上5砂组物源方向分析

      2007, 14(3):38-40.

      摘要 (1168)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营凹陷王58井区沙四段上亚段纯上5砂组发育了一套含油砂体。为了明确其成因、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岩石中碎屑组分类型、结构特征以及沉积地层中的砂砾岩分布、岩石特征元素分布特征等,认为王58井区沙四段上亚段纯上5砂组的砂体是南部和北部2大物源体系共同作用的产物。北部物源控制下的砂体以湖底扇沉积为特征,沉积物粒度粗;南部物源体系控制下的砂体以滑塌浊积扇为特征,沉积物粒度细。

    • 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2007, 14(3):41-45.

      摘要 (1541) HTML (0) PDF 0.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为一套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为砾岩、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沉积组合。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可以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3个亚相。进积型沉积序列和退积型沉积序列在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中都有发育,但以退积型沉积序列为主。八道湾组一段和二段构成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SQ1,八道湾组三段与三工河组一段构成另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SQ2。SQ1由3个中期旋回组成,每个中期旋回又由数量不等的短期旋回构成;SQ2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

    • 海陆交互相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探析——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海组为例

      2007, 14(3):46-48.

      摘要 (1227) HTML (0) PDF 0.00 Byte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海陆交互地区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通过对地震与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海组海陆交互相三角洲沉积体系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在珠海组中识别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运用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旋回进行对比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归纳了珠海组沉积时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沉积体系演化规律及其特征。

    • 江汉平原印支期以来的盆山耦合关系及下古生界油气响应

      2007, 14(3):49-51.

      摘要 (1297) HTML (0) PDF 0.00 Byte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构造地质学和油气系统理论,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江汉平原与周缘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江汉平原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印支期以来江汉平原及周缘经历了挤压、拉张、挤压3次大的构造应力场的转换,使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盆地具有改造盆地的特点;一方面强烈的抬升、剥蚀使早期聚集的油气经历改造和再分配、再聚集过程,另一方面燕山期构造活动使逆冲推覆构造成为该区重要勘探领域。综合分析表明,位于台、盆转换带的宜昌—珂理—簰州区带是目前江汉平原及周缘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 渤南洼陷坡折断层控砂动态分析

      2007, 14(3):52-54.

      摘要 (1183) HTML (0)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渤南洼陷沙三段沉积了一套大型浊积岩体,其中沙三段中、上亚段可划分为9个砂层组,通过对1~9砂层组中主力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与主要同沉积断裂活动性的配套分析,系统研究了坡折断层控砂的动态过程。综合研究表明,平面上几何形态相同的坡折断层构成样式,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控砂特征,原因在于断层活动性在时间上的变化,引起古构造面貌和主要物源方向的演变,进而影响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发育和展布。

    •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藏形成条件

      2007, 14(3):55-57.

      摘要 (1234)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下亚段烃源岩和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丰深1井沙四段下亚段凝析气藏的精细解剖,探讨东营凹陷深层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下亚段盐间发育的暗色泥岩为主要烃源岩,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东营凹陷北部控盆断层下降盘同期广泛发育的砂砾岩扇体和异常高压带,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层和有利的保存条件,扇体之上沉积的巨厚膏岩层是优质的盖层,同时,适当的温压条件且温压场的耦合,决定了该凝析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 阳信洼陷陡坡带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2007, 14(3):58-60.

      摘要 (1197) HTML (0) PDF 0.00 Byte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阳信洼陷陡坡带砂、砾岩体非常发育,油气成藏条件较为复杂。为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对陡坡带构造样式及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解剖,并分析了它们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阳信洼陷陡坡带主要发育铲式、座墩式和阶梯式3种构造样式以及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2种沉积体系,不同的构造样式与沉积体系组合控制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岩性、构造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是该带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 结合模糊综合评判与随机建模识别夹层空间分布——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段为例

      2007, 14(3):61-63.

      摘要 (1346)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识别夹层在储层空间上的三维分布,可以更好地指导油田剩余油预测和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识别夹层,以此为约束条件,结合储层随机模拟建立夹层空间分布模型,为夹层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段夹层分布范围广,其形态、分布规律复杂,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为0.61m,延伸距离为5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1km2,分布密度为0.11~0.63m/m,分布频率为0.52~1.24个/m,单夹层厚度为0.4~5.5m,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 >技术方法
    • 济阳坳陷三维地震二次采集资料的地质效果

      2007, 14(3):64-66.

      摘要 (1275) HTML (0) PDF 0.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济阳坳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在主要的油气聚集带上已经连片,这些资料采集时间跨度大,品质参差不齐。针对勘探进程明显受到资料品质约束的地区,开展了三维地震的二次采集。通过对济阳坳陷二次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二次采集的资料品质都较原资料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从其应用效果看,大多数资料在发现油气地质储量、建设油气产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资料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地质任务。所以,加强二次采集资料的地质效果分析,对于济阳坳陷今后二次采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二次型时频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007, 14(3):67-70.

      摘要 (1268)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二次型的时频分析是高分辨率时频分析技术的有效方法之一,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反映时变信号的频谱特性,具有分辨率高、能量集中和跟踪瞬时频率的特点。从时变信号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二次型时频分析技术的基本方法原理,采用正演模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在实际地震资料中应用于识别物源方向、划分沉积相带、预测储层结构以及相对厚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多地震属性储层综合预测

      2007, 14(3):70-72.

      摘要 (1644)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其产能主要受储层类型的影响,寻找有利的储层类型成为地震属性储层预测的目标。通过对地震资料的目标性处理,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进一步通过地震属性敏感性分析,优选出平均反射强度、均方根振幅、平均能量、能量半衰时斜率以及相干属性,运用自组织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开展多地震属性储层综合预测,指出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洞穴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主要分布于该区的西北部以及西部的轮古41井东南部和轮古40井周围,其他地区这2类有利储层不发育。

    • 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模型与静校正

      2007, 14(3):73-76.

      摘要 (1321) HTML (0) PDF 0.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近地表模型以及静校正处理流程,较为准确地消除静校正量的影响是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处理的关键。介绍了近地表模型的研究内容以及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获得近地表地层速度的微测井法、折射法、沙丘曲线法和浅层反射法等技术方法的优劣,探讨了近地表模型及静校正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意义。提出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技术,研究、建立合适的近地表模型的建模思路和相关的技术措施。

    • >油气藏工程
    • 对“基于流量的探测半径计算方法研究”一文的商榷

      2007, 14(3):77-79.

      摘要 (1280) HTML (0) PDF 0.00 Byte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给油田开发设计提供依据,须准确确定油井的探测半径。根据渗流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了油井探测半径的计算问题,分析了各种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认为传统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是通过压力波的波峰进行定义的,其理论性很强。笔者提出的公式是通过地层压力变化的近似解的外部边缘进行定义的,并与计算断层到测试井距离的公式统一起来,其实用性较强。

    • 海上油田矢量井网研究初探

      2007, 14(3):80-83.

      摘要 (1335) HTML (0) PDF 0.00 Byte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上油田开发中井的类型和布井方式均比陆上油田更为复杂。为了优化井网结构,实现经济技术开采最优化,引入了矢量井网的概念,将影响井网布置的地质、开发及经济因素视为该向量空间的一组向量。一方面通过模糊评判技术确定适合布井的目标区域,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油藏单井及井网开发指标计算方法的研究,建立各个向量之间的定量联系;以此为基础,应用随机模拟和模糊优化技术实现多向量的井网整体优化。该技术在埕岛油田一区馆上段油藏进行了有限区域、有限层数和有限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应用,初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今后的井网整体优化奠定了基础。

    • 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及前景

      2007, 14(3):84-89.

      摘要 (1224)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渗透率、油藏原始压力和油藏埋藏深度3个指标,结合中国石化已开发的286个低渗透油藏开发单元特点,将低渗透油藏细分并组合为深层高压特低渗透油藏、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油藏、浅层低压特低渗透油藏、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中深层常压低渗透油藏和浅层常压低渗透油藏6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油藏开采特征差异较大。提出了加强储层和渗流机理研究、合理加密井网、实施精细注水、应用整体压裂改造和井筒提升技术、实施二氧化碳驱和天然气驱先导试验等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的思路,指出下一步应利用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开采各种类型低渗透油藏,提高油藏开发经济效益,开拓中国石化乃至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前景。

    • 胜利油田断块油藏产量递减影响因素

      2007, 14(3):90-93.

      摘要 (1616)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十五”以来胜利油田断块油藏的产量递减率比其他类型油藏大及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如何有效控制递减的问题,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矿场统计归纳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递减的理论因素和矿场实际因素,提出了影响断块油藏产油量递减的主要因素是开采速度、开发阶段和产量结构等,并给出了减缓产量递减的措施建议。

    • 考虑介质变形的低渗透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2007, 14(3):94-96.

      摘要 (1217)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实验得到的孔隙度变化率和渗透率变化率随有效压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介质变形的低渗透气藏数值模拟模型,并采用IMPES方法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介质变形,随着稳产期产能的增加,稳产期缩短,稳产期采出程度降低;但考虑介质变形与否对模拟结果有较大影响,当考虑介质变形时,井底流压下降较快,稳产期相对更短,稳产结束时的采出程度也更低。因此,对于变形介质气藏,气井的配产不能太大,否则将严重影响稳产期采出程度。

    • 定量表征单砂体注采关系的流线方法

      2007, 14(3):97-100.

      摘要 (1229) HTML (0)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单砂体开发动态模型,提出了定量表征单砂体注采关系的流线方法,并系统论述了其表征原理。以大港油田官104断块G76-30注水井组为研究对象,应用流线方法计算了4口生产井的受效因子和G76-30注水井的注水量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G77-31和G76-32井是注水井G76-30的主要受效井和水流通道,与现场示踪监测结果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研究水驱油藏单砂体注采关系和剩余油分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相比,计算速度和精度都有大幅度提高。

    • 储层应力敏感性动态变化对低渗透油藏产能的影响

      2007, 14(3):101-104.

      摘要 (1261) HTML (0) PDF 0.00 Byte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低渗透非达西和变形介质渗流理论及对流函数形态的分析,推导了低渗透线性变形油藏饱和及未饱和状态下的无因次流入动态通式。在考虑储层应力变化导致变形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动态变化的前提下,对影响无因次流入动态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中启动压力梯度、污染程度、供给半径和平均地层压力对无因次流入动态都有较显著的影响,同时应力变化可显著改变敏感性分析结果。结合准噶尔盆地莫北低渗透油田的测试数据认为,应用该方法能有效评价与应力敏感性相关的储层参数变化对流入动态的影响,无因次流入动态方程及考虑储层应力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为低渗透储层的现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纵向水驱影响因素

      2007, 14(3):105-107.

      摘要 (1277) HTML (0)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埕岛油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别于陆上相似油田的开发技术政策,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纵向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和井距非均匀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和井距非均匀是影响纵向注水波及系数的重要因素,在井距和渗透率相差倍数相同的情况下,井距比渗透率对波及系数的影响更大一些。该研究对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细分开发层系和井网调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