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根 , 马永生 , 王国芝 , 蔡勋育 , 黄文明 , 张长俊 , 徐国盛 , 雍自权 , 盘昌林
2008, 15(1):1-5.
摘要: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位于叠合盆地底部,其保存条件和烃源条件均佳,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存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通过岩石学、流体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古生界滩相沉积环境普遍有利于早期优质储层的形成,而膏溶作用与表生岩溶作用是该时期早期优质储层的主要形成机理。另外,适时的油气充注、适宜的构造位置、相对稳定的构造、较少的流体混合、弱的水—岩反应及较低的含油饱和度等是早期优质储层的保存机理。震旦系—下古生界后期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则主要有深埋岩溶作用及有机酸导致的重结晶和构造挤压破裂作用等。
2008, 15(1):6-9.
摘要:根据波动分析法原理,结合惠民凹陷地质条件,把惠民凹陷划分为4个地质波动单元,在各单元建立从单井到区域的波动方程,通过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和孔店组普遍遭受剥蚀,但地层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靠近隆起区或边界断层附近,而凸起区的剥蚀厚度较小,且孔店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明显大于沙四段的,凹陷内部的剥蚀厚度较小,对其内部烃源岩的破坏作用较小,有利于已生成烃类的保存。因此,沙四段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应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向。
2008, 15(1):10-13.
摘要:以孤北斜坡为例,对顺向断坡的断裂展布、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表明,顺向断坡同沉积断层的不断活动控制了孤北斜坡“一带一洼三台阶”构造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多级断裂坡折带,从而控制了各类扇体的沉积和岩性岩相的分布,为形成隐蔽油气圈闭准备了可容纳空间。在顺向断坡背景下,受断裂产状的控制,油气藏沿顺向断裂展布,并且分布于向斜坡倾向凸出的油源断裂的上倾部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断面优势运移模式。断裂的控圈控相和控运作用,使断裂成为断坡控制油气运聚成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2008, 15(1):14-17.
摘要:示烃成岩矿物是指与烃类活动具有成因关系的成岩矿物。通过综合利用地质、矿物岩石和地球化学方法,识别出了铁白云石、铁方解石、高岭石和黄铁矿4种示烃成岩矿物。对东营凹陷示烃成岩矿物在研究区不同层系中的分布和发育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示烃成岩矿物的研究可以在研究区流体输导体系中再现流体运动的过程及规律,分析其中控制物质演变和能量再分配的主导因素,揭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与成矿作用的对应关系,并对深部成岩作用以及油气运聚成藏在埋藏阶段的成岩响应进行评估。该研究成果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008, 15(1):18-21.
摘要:煤储层渗透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选区的重要参数,掌握其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预测煤储层渗透率、发展渗透性描述理论及寻找有利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中外煤储层渗透性研究的进展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从裂隙系统、有机显微组分和煤岩类型、煤的变质程度、有效应力和埋藏深度、构造应力场等方面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煤储层渗透率的研究中应结合中国煤盆地的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各因素,统一测定仪器、统一操作规范和标准,从而获取有效参数,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才能更准确地预测煤储层的渗透率。
2008, 15(1):22-25.
摘要:基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细分开发单元的需要,提出应用“相控旋回”建立高精度成因地层格架的方法。该方法以岩心、测井信息为基础,以地层对比标志层及沉积相的空间演化规律为控制,综合考虑地层自旋回特征、沉积微相组合及砂体配置关系等因素,对比高级次(第5级)成因地层单元的界限,分析成因地层单元的空间展布与沉积相演化规律的关系,完善地层等时对比的结果。应用该方法对比了桩西油田东营组下段浊流水道第5级成因地层单元的界限,建立了目的层高精度成因地层格架,其结果与单井沉积特征分析的认识和沉积地质背景相吻合。
2008, 15(1):26-28.
摘要:以沉积环境、烃源岩成熟度和母质类型等指标,对阳信洼陷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阳信洼陷沙四段下亚段和沙一段为半咸水—咸水的沉积环境,沙四段上亚段为微咸水—半咸水的沉积环境,沙三段为淡水—微咸水的沉积环境。该区烃源岩母质类型为水生生物、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合来源,且沙四段偏重于藻类,沙三段和沙一段偏重于水生生物。油源为沙四段的成熟油和沙三段的低熟油,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种储集类型。
2008, 15(1):29-31.
摘要:塔中地区志留系地质条件复杂,目的层段砂层薄,横向连续性差,地质建模困难,利用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利用稀疏脉冲拟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塔中地区进行了储层预测。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下沥青砂岩段砂体具有成片分布、连续性好和厚度大的特点;上沥青砂岩段砂体具有分块分布和厚度小的特点。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对于塔中地区志留系薄砂层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和降低开发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8, 15(1):32-34.
摘要:在对辽河坳陷锦采中下台阶断裂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体系、沉积模式、沉积微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以沙三段下亚段为界分为2个构造层,下部构造层发育北东向西倾正断层,上部构造层受重力作用和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控制。主要目的层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2种沉积亚相和5种沉积微相。根据储层的发育情况,对沉积相、砂体成因、储层类型、物性、成岩变化及孔隙类型、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综合评价,沙三段和沙二段为主要的油气储层。
2008, 15(1):35-38.
摘要:选择声波时差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计算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了该层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胜坨地区沙四段埋深大于3 000m的地层普遍存在超压,压力系数为1.2~1.8。在平面上,胜北断层上升盘沙四段为正常压力,超压主要分布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并且向凹陷中心压力系数逐渐增大。胜坨地区沙四段超压对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超压抑制了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已形成的次生孔隙的保存;超压形成过程中有机质演化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放的大量有机酸和二氧化碳促进了不稳定矿物的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由于超压作用,胜坨地区沙四段储层中普遍发育网络状、炸裂状超压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
2008, 15(1):39-40.
摘要:在分析绥滨坳陷城子河组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信息所反映的微观封闭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盖层厚度、单层厚度、泥地比及沉积环境等参数定义了评价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系数,并对城子河组泥岩盖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该区城子河组泥岩盖层分布较广,单层厚度小,横向连续性差,但总厚度较大,以叠合累加方式对油气藏起封盖作用;中、西部地区泥质盖层质量相对较好,封闭能力较强。
2008, 15(1):41-43.
摘要:以马海构造东南斜坡为例,从油源、储盖组合、圈闭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以东地区地层油气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该区地层圈闭落实,顶、底板具有较好的封堵条件,储盖组合良好,但是由于尕丘凹陷烃源岩发育较差,厚度小且分布局限,制约了该区圈闭的有效性,因而难以成藏。综合评价认为,该区今后地层圈闭目标的重点应转向马海构造西缘和北缘油气运移通道上的有利油气捕获部位。
2008, 15(1):44-46.
摘要:东营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原油的相对密度在平面上主要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呈环带状变化,凹陷边缘区原油的相对密度较高,而洼陷区原油的相对密度较低,中央隆起带原油的相对密度变化较复杂,高值区和低值区相间出现。沙二段原油的相对密度较低,沙三段原油的相对密度变化范围较大。轻质油的含量最少,只零星分布在中央隆起带上的东辛油田;中质油遍布在东营凹陷的各生油洼陷及其边缘;重质油发育在向外的凸起区、纯化和胜坨等断裂发育区,几乎成环状围绕在整个东营凹陷的四周;而超重油则主要分布在重质油的外侧,大多分布在凹陷边缘凸起区。原油类型的分布特征与东营凹陷油藏埋藏深度和保存条件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2008, 15(1):47-49.
摘要: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渤海湾盆地处于由断陷拉张初期向深陷扩张期的过渡阶段,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南部的罗家地区在这一时期发育了较为典型的向上变细的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岩性、测井和粒度等资料的分析,将罗家地区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同时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前缘河道、前缘河道间、前缘砂及前扇三角洲泥6个微相,根据各个微相不同的沉积特征,建立了该区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2008, 15(1):50-52.
摘要:对车镇凹陷郭局子洼陷沙河街组进行了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从盆地的构造形态入手,识别出存在于盆地内的2个主要湖缘峡谷,并详细分析了这2条峡谷的形态和沉积充填特征。结合前人对湖缘峡谷发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从成因角度确定了在峡谷的影响下洼陷内部形成了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湖缘峡谷沉积体系对洼陷内部储集砂体的贡献以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湖缘峡谷沉积体系对郭局子洼陷的储层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
2008, 15(1):53-55.
摘要:采取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测井约束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营凹陷坨163井区沙三段的砂体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坨163井区沙三段主要发育沙三段下亚段浊积扇沉积体系和沙三段中亚段、沙三段上亚段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的东部和南部发育多个浊积扇体,最大的一个位于坨710砂体附近,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在坨717—坨718和坨710井区附近发育2个较大的扇三角洲;运用稀疏脉冲反演软件Jason对该区储层进行了反演,并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方法,预测了坨710、坨718、坨717、坨714和坨163等5个有利砂体。
2008, 15(1):56-58.
摘要:井径的扩径程度决定了声波时差扩径校正的策略。首次提出声波时差井径校正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的概念,并给出了门限计算公式。阐述了井径扩径程度不同时的井径校正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校正公式。对砂泥岩剖面中泥岩扩径段的计算结果表明,井径扩径大于第一门限且小于第二门限时有一定的声波时差校正量,当井径扩径大于第二门限时可用区域统计法或其他方法进行井径扩径校正。对于一个探区,如果利用探区关键井测井资料计算砂泥岩的声波时差井径校正门限,再用某井实际测量的泥浆声波参数计算该井的声波时差补偿量会更符合实际。
2008, 15(1):59-62.
摘要:为配合高成熟探区的低位潜山勘探,挖掘高精度大比例尺重力的应用潜能,针对三维地震大区域捕捉低位潜山小目标的困难及其识别潜山、断裂的多解性,采用常规处理与特殊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特高次差值趋势面场源分离、恢复目标层背景的非线性坐标变换、凸显低位地质目标的变比例成图、拾取断裂与特殊岩体信息的随机异常成像等技术,建立了高精度重力协同地震识别潜山与断裂的处理解释流程。通过在济阳坳陷—临清坳陷,特别是沾化地区的应用,表明高精度重力在三维地震覆盖地区也可在大区域快速捕捉低位潜山以及在综合识别潜山、断裂上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2008, 15(1):63-65.
摘要:地震响应的变化源于地层结构和岩石弹性性质的变化,影响岩石弹性性质的因素主要有压力、温度、孔隙度及孔隙形态、流体类型及其饱和度等。根据Biot-Gassmann和Kuster-Toksz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孔隙度条件下流体性质及其饱和度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讨论了2种理论模型预测结果的差异。流体对岩石地震波速度的影响主要与孔隙度大小和孔隙形状有关,纵波阻抗对储层中流体变化最敏感,横波阻抗对流体变化不敏感,通过纵横波阻抗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储层流体变化的识别精度。
2008, 15(1):72-76.
摘要:润湿性是油藏岩石、原油和水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了解油藏润湿性及其演变过程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成藏前后润湿性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原油运移进入储层后,原油中的表面活性组分可能引起油藏润湿性的改变,而水膜不稳定破裂是引起润湿性改变的关键环节。对水膜稳定的热力学条件分析表明,只有当水膜厚度及影响水膜稳定的变量的值在一定范围内,水膜才可能稳定,所以在实际油藏条件下,水膜的稳定性被破坏时,矿物与原油作用将使油藏最终润湿性偏离成藏之前的水润湿状态。水驱及化学驱对润湿性敏感程度的分析表明,可依据不同开采方式所对应的最有利润湿性类型,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改变油藏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2008, 15(1):77-79.
摘要:对于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有效激活剂的选取至关重要。选用2种激活剂A和E激活本源微生物并对原油进行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再对其产物进行饱和烃色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正构烷烃优先被降解,Pr/nC17和Ph/nC18值逐渐变大,Pr/Ph值保持不变;使用激活剂A激活本源微生物后,降解油样的正构烷烃组分中的重烃相对含量下降、轻烃相对含量升高,而使用激活剂E则正好相反。
2008, 15(1):80-83.
摘要:结合孤岛油田中二北Ng5稠油开发实际,分析了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方式以及水侵对水驱特征曲线和油井周期生产的影响,论述了不同水侵强度对油井热采效果的影响及其产量变化规律。根据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应用物质平衡水驱法对水侵进行预警分析,建立了水侵预警参数方程,判断预警区水侵强度的变化,制定了分区水侵预警和治理措施,在孤岛油田中二北Ng5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含水率下降0.6%,采收率提高4.4%,增加可采储量45×104t,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008, 15(1):84-86.
摘要:应用压差—流量法测定岩心启动压力,根据实验结果和数学方法分析启动压力对油水渗流的影响,并对达西公式和JBN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推导出适合低渗透储层规律的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启动压力的存在,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非达西现象突出,借用达西公式所获得的视渗透率随压力梯度发生变化,当压力梯度达到最大启动压力梯度时,渗流进入拟线性流阶段。
2008, 15(1):87-89.
摘要:通过将带可变邻域搜索的进化策略引入解决组合问题的蚂蚁算法,得到了可以用于解决连续优化问题的改进的蚂蚁算法,并给出了优化步骤。将改进的蚂蚁算法应用于试井曲线的拟合中,并编写了计算程序。改进的蚂蚁算法与遗传算法的对比结果表明,前者的收敛速度和收敛值以及在多局部最优解问题上均优于遗传算法,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008, 15(1):90-91.
摘要:裂缝系统对于低渗透油藏的经济开发极其重要,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一直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生产中的重点问题。以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为基础,利用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推导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产量递减方程。分析发现此类油藏产量递减符合指数递减规律,递减指数受多种因素控制,且无水采油期和低含水期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大庆油区榆树林特低渗透油田东16井区中,无论是单井还是整个区块,其产量递减都符合指数递减。
2008, 15(1):92-94.
摘要:随着聚合物驱采油的不断深入,含聚合物采出水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化学驱油的技术难题之一。为此研制了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综合处理剂,进行了高效聚结三相分离、聚结气浮、加药气浮等处理设备和工艺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适合含聚合物采出液处理的技术路线。通过投加高效化学破乳剂和采用高效聚结三相分离器提高油水分离效果,再对分离出的含聚合物污水先除油再除悬浮物,可全面实现水质达标回注,药剂处理成本低于1.2元/m3,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2008, 15(1):95-97.
摘要:由于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经措施改造后压裂缝特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定量化建立该类油藏的压裂缝地质模型一直是制约整体水力压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问题。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水力压裂缝的基本假设,考虑压裂缝物性的非均质性,采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了裂缝的导流能力、渗透率和孔隙度数学模型,以单井为例定量化建立了整体水力压裂油藏压裂缝地质模型,为该类油藏的裂缝—油藏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能更好地解决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的开发方案设计及方案调整问题。
2008, 15(1):98-100.
摘要:通过大量试验研制了HTC-160高温压裂液交联剂。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交联剂配制的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增稠性能,最高耐温为160℃;在过硫酸铵的作用下,破胶化水彻底,同时具有自破胶作用,对油层渗透率伤害低;由于压裂液自身具有较强的网络结构,可有效地提高对支撑剂的悬浮能力,降低向油层的滤失。截至2007年11月,利用该交联剂配制的压裂液现场实施水力压裂82口井,其中72口井压裂后增产增注效果明显,累积增产原油达19 000t。现场应用证实,该压裂液还具有摩阻低和返排彻底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08, 15(1):101-102.
摘要:根据压裂过程中压裂液返排时裂缝内支撑剂的运动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了裂缝内压裂液返排及支撑剂的回流过程,通过模拟计算发现压裂液的返排速度对支撑剂的回流量及支撑剂在裂缝内的分布影响很大。随着压裂液返排速度的增大,支撑剂的回流量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变缓;支撑剂在裂缝内的分布状况则随着压裂液返排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好。计算结果表明,为了获得较好的支撑剂缝内分布,在施工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应尽量提高压裂液的返排速度,既可改善支撑剂在裂缝内的分布,又减少了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
2008, 15(1):103-106.
摘要:对石油资源的战略需求使得并购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迅速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今,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4次并购浪潮,石油工业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力量不断加强,其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日益加深。市场、能源和资源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对新技术和低成本的追求是推动并购的主要因素。石油公司的并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启示是:树立全球战略的经营理念;通过跨国并购突破石油资源瓶颈,实现规模扩张,提升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资源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提高并购效率。
2008, 15(1):107-110.
摘要:随着石油企业的重组上市和中外油气田勘探开发合作项目的开展,储量价值评估已成为油田勘探开发、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采用净现值法,通过对勘探开发的投资测算,分析了探明储量的经济效益。将该方法用于4个油田新增探明储量的实例测算,总结认为:储量规模及品位、油田开发技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是影响储量价值的因素,油价变化对储量价值的影响最为敏感,探明储量投资对储量价值的影响最小。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