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5(2):1-4.
摘要: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储层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的特点,选用反映多孔介质地质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成岩综合系数、单渗砂层厚度、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泥质含量、夹层分布频率和夹层分布密度等参数,把储层流动单元按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分为好、较好、一般和差4类,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Ⅰ类和Ⅱ类有利流动单元有效地圈定出含油有利区位置及分布范围,为研究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
2008, 15(2):5-8.
摘要:由于镇泾地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出现了“见油容易产油难”的局面,为此分析了该区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及附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中—好且成熟度适中,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圈闭的存在与否是成藏的关键因素。该区砂体分布走向与现今构造线基本一致,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形成大的岩性圈闭;而在东南部因继承性构造鼻隆的存在,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可能性较大;曙光油田长6油藏属于泄流面内低丰度油藏。
2008, 15(2):13-15.
摘要: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凹带沙三段中、下亚段“自生自储”,深凹带沙三段中亚段“下生上储”,斜坡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旁生侧储”及断裂带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生上储”4种成藏模式。
2008, 15(2):16-19.
摘要:东营凹陷沙三段发育了大量浊积岩,构成了完整的浊积岩体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在充分分析了东营凹陷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和地震剖面特征等方面研究了东营凹陷沙三段近源深水浊积扇、滑塌浊积扇及洪水浊积扇的沉积模式,并从生储盖条件、运移通道及油气封存箱等方面探讨了浊积岩油藏的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具有有利的生储盖条件,具备形成油藏的条件,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2008, 15(2):20-23.
摘要: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处于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碎屑岩和灰岩频繁互层。通过分析钻井、测井等相标志,识别出研究区存在海岸平原、潮坪、陆棚和局限台地4种沉积相。通过联井和平面相演化分析,认为研究区为缓坡型混积陆棚边缘沉积相模式,这一相模式以发育广阔的潮坪和混积陆棚为典型特征。潮坪砂岩主要出现在各段的下部,陆棚相的水下浅滩砂岩和灰岩滩出现在各段中部。潮汐水道砂体是最好的储层,灰岩滩为差储层。Wanke,Hormiguero,Horm_sur和Kupi地区为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夏在连 , 刘树根 , 王国芝 , 徐国强 , 徐国盛 , 雍自权
2008, 15(2):24-26.
摘要:中伊朗盆地卡山地区Aran构造带已钻探井3口,其中Arn-1井获工业性油气流,随后勘探失利。为了揭示该构造带在Arn-1井和Arn-2井地区的构造差异,分析勘探失利的原因,通过对Aran构造带过井地震剖面的构造演化分析,明确了构造运动与圈闭形成和烃源岩生烃时间与空间的匹配关系;并根据流体地化性质探讨了Aran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Arn-1井和Arn-2井地区都经历了相同的构造运动,但库姆组沉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Arn-2井地区遭受抬升剥蚀;Arn-2井库姆组中所充注的流体,均来自于寄主围岩以外
王金鹏 , 彭仕宓 , 姜桂凤 , 管志强 , 徐子远 , 刘护创
2008, 15(2):27-30.
摘要:针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及相对较低的勘探程度,分别采用地质类比法、成因法和统计法对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进行预测,并运用蒙特卡罗法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汇总,确定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为10 420×108m3,可采资源量为5 702×108m3。对相应的评价区带展开生物气潜力分析,确定近期第四系生物气勘探的重点为北斜坡和中央凹陷。根据该区第四系勘探认识程度及生物气剩余资源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在进行潜伏构造和岩性圈闭勘探的同时,寻找浅层气藏、低压水溶气藏也是今后第四系生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2008, 15(2):31-33.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压汞资料分析等方法,对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体储集空间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2种类型,其中,原生孔隙主要为压实残余孔隙和胶结残余孔隙,次生孔隙主要为粒间溶解孔隙,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主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埋深小于2 700m、处于早成岩阶段的滩坝砂体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孔隙结构主要为高孔高渗透粗喉型和中高孔中高渗透中喉型;埋深为2 700~3 500m、处于中成岩A期的滩坝砂体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解孔
2008, 15(2):34-36.
摘要:沙四段滩坝砂岩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滩坝砂储层分布复杂、油气成藏规律不清,长期以来制约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沉积动力学分析,对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和输导体系研究,明确了滩坝砂体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地形与浪基面控制了滩坝砂发育范围,古水动力控制了滩坝砂的相分异,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滩坝砂的叠置样式。油源是滩坝砂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输导和异常压力是滩坝砂油气富
2008, 15(2):37-39.
摘要:淮阳坳陷是南华北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但迄今一直未有突破,主要是由于对成藏条件的认识存在偏差。从构造特征、烃源岩条件和圈闭时空配置关系3个方面分析了淮阳坳陷的成藏条件。研究认为:淮阳坳陷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碳含量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淮阳坳陷逊姆口凹陷构造形态被长期保存,有利于捕获原生油气;淮阳坳陷西部背斜带定型时间早,后期构造运动弱,圈闭时空配置较好,具备持续生烃、早期成藏、长期保存的油藏特征,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2008, 15(2):40-42.
摘要:油气成藏体系是针对中国陆相叠合盆地提出的油气系统研究新概念,是含油气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它是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以“藏”为中心,包括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即烃源体、输导体和圈闭体,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油气成藏体系可划分为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和三源三位共6种结构类型。元素定量评价揭示油气成藏体系内部单元的质量优劣,其关键是地质单因素的选取;成熟度定量描述油气成藏体系的发育演化程度和过程,可将其划分为未成熟、成熟和过成熟3种类型。油气成藏体系适用于多源、混源型油气
2008, 15(2):43-45.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地层超覆油气藏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总结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教训,加强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对该类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层超覆边界、储层预测、含油条带和油气运移距离等方面分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中的失利原因;指出勘探中确定精细地层超覆边界的准确位置和合理的部署原则,重视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考虑油气运移范围等因素,对于地层倾角不大、含油气高度小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尤为重要,可极大地提高该类油藏的勘探成功率。
2008, 15(2):46-48.
摘要:断层在地下流体运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断层活动会对地下流体的压力及流体势分布产生影响。流体在相对封闭(未喷出地表)的较宽阔的断裂系统中受超压作用上侵流动时,其性质接近于流体力学中有压管流的流动情况,其动力学特征可以用柏努利方程进行描述。为获得油气沿断层运移之后的压力,依据油气运移时的能量守恒及油气沿势能降低方向运移的原则,探索性地利用柏努利方程描述油气的流动状态,建立了油气沿断层输导时的压力降方程。根据该方程,可以计算出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之后进入上部侧向输导层时的剩余压力,进而求得指明油气运移方向的剩余压力系
2008, 15(2):49-52.
摘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岩心、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鸳鸯沟地区古近系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划分为4个超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该区主要发育同沉积断裂坡折型层序,坡折带之下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主要部位。结合该区层序格架中油气分布规律,对该区岩性圈闭进行了预测。通过钻探锦310井,在预测目的层段试油获高产油气流,证实了锦1断裂坡折带之下为西部凹陷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
2008, 15(2):53-55.
摘要:采用沉积岩石学、沉积学、有机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对准南大黄山油页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南大黄山油页岩属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成因类型,主体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环境,缺少陆生植物输入,缺失底栖生物。凝灰质的存在指示火山营养物质促进了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繁衍。表层水体有机质繁衍旺盛,底层水体闭塞滞流且咸化缺氧,提供了巨厚优质油页岩特殊的分层水体悬浮加积与持续成矿的条件。含矿岩系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油页岩发育于不同的体系域,其中水进体系域的湖泛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
2008, 15(2):61-63.
摘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构造沟7井所钻遇地层的有机地化数据的分析,以及对该井区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的研究与评价,认为沟7井区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下油砂山组及上干柴沟组和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其中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整体上有机质类型为Ⅱ31型和Ⅱ32型,有机质成熟门限为2 400m。沟7井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均为成熟烃源岩,生烃条件较好。
2008, 15(2):67-69.
摘要:针对东营凹陷纯化油田侵入岩裂缝发育的地质情况,利用常规地震资料、倾角测井资料和测井曲线,采用地震波相干技术、地震波属性分析技术和地层曲率法分析了火成岩裂缝的展布规律,形成了火成岩裂缝识别和追踪技术。距离断层较近或断层发育的构造顶部为裂缝最发育区,根据成因将裂缝分为早期收缩裂缝和晚期构造裂缝。通过对该区的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纯87-1小火成岩体内高部位和纯97小火成岩体南部2个有利钻探目标。
2008, 15(2):70-74.
摘要:潜江凹陷为一陆相断陷湖盆。运用T-R旋回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结合潜江凹陷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将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T-R旋回层序,同时建立了该凹陷T-R旋回层序地层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深湖—半深湖等沉积体系。查明了该区主要层段的砂体分布规律,确立有利于非构造圈闭发育的砂体类型,并提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2008, 15(2):75-77.
摘要:地震属性分析是储层预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的限制,用一种地震属性去研究地质问题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对物理意义和地质意义明确的多种地震属性采用加权算法融合显示后,可大大降低多解性,提高储层预测的可信度。地震多属性加权融合显示技术在宣汉—达县地区的实际应用证实,该技术可以精细刻画飞仙关组储层边界线的范围,且预测结果符合地质宏观分布规律,与钻井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2008, 15(2):78-80.
摘要:埕东凸起北坡是济阳坳陷河道砂体油气勘探的主阵地之一。以该区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对在精细构造解释、河道砂体描述和含油气判识3个方面应用比较成功的相干体分析、水平切片分析、三维可视化分析、地震与测井联合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瞬时频率以及振幅值统计等地球物理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对埕东凸起北坡河道砂体进行了分类评价,共描述砂体104个,预测Ⅰ类砂体56个,Ⅱ类砂体24个。探讨了埕东凸起北坡馆陶组河道砂体描述中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2008, 15(2):81-82.
摘要:根据测井曲线,逐井、分小层计算物性数据的统计指标,采用随机模拟方法生成三维数据体,实现了测井分辨率级(模型的纵向取值达到测井分辨率级)储层随机建模。在对鄂尔多斯盆地苏10井区盒8段储层的描述中,利用基于测井解释孔隙度曲线生成的三维数据体,结合可视化计算软件,对储层的连通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盒8段6个小层的连通程度明显相同,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其中6号小层是首选的开发目标储层。
2008, 15(2):83-85.
摘要:中外油田常用泡沫酸对油水井进行分流酸化,起泡剂的性能是影响泡沫酸酸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泡沫体积和泡沫半衰期为指标,对不同类型起泡剂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磺酸-8和十四烷基氧化胺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中有较好的起泡能力和耐高温性能,杂醇油B具有好的高温泡沫稳定能力。用正交试验法对优选出的3种起泡剂进行复配得到DS-627耐高温酸液起泡剂。性能评价结果表明,DS-627起泡剂可用于盐酸或土酸酸液的起泡,耐温达180℃。
2008, 15(2):86-88.
摘要: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颗粒粒径和溶胀性能是影响调驱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交联聚合物微球在高含水、强非均质性油藏深部调驱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粒径实验、岩心驱替实验等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在60℃条件下、用孤岛回注污水溶胀10d后,粒径中值增大了34倍;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单管封堵率大于92%,双管岩心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大于11%,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孤岛油田高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的要求。在GD2-24斜516井组实施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深部调驱现场试验,
2008, 15(2):89-91.
摘要:针对大庆油区芳48断块渗透率低、天然能量不足、注水困难、产量递减速度较快的情况,进行了CO2吞吐室内实验。通过对CO2吞吐的采收率、换油率、生产气油比等指标进行评价,探索了该油藏进行CO2吞吐开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O2吞吐对于开采该油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其效果与注入压力、吞吐周期有关。第1轮吞吐的采收率、换油率最高,采收率均超过8.05%,平均为12.42%,换油率超过5.33L/m3,平均为14.53L/m3。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各周期的采收率、换油率下降,生产气油比增加,采收率的贡献主要在前2
2008, 15(2):92-94.
摘要:针对常规预测方法难于描述产油量波动细节的难题,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不同趋势产油量的灰色拓扑预测模型,介绍了中国东部某油田不同趋势产油量的灰色拓扑预测过程,准确预测了未来产油量变化的曲线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灰色拓扑预测模型适用于波动型油田的产油量预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建立模型之前须确定产油量的变化趋势、在某些周期时间点上的特殊取值方式、连续增长或递减的时限等基本规律。建立模型选用数据的生产时间长度一般应为预测时间长度的2倍左右为宜。
2008, 15(2):95-98.
摘要:由于受到气藏投产初期基础资料少及不确定因素多等方面的限制,开展动态跟踪模拟研究对于提高气藏开发的研究与管理水平尤为重要。根据平湖凝析气藏动态跟踪研究与管理要求,结合数值模拟技术特点,建立了凝析气藏跟踪模拟技术流程。通过相态特征分析确定跟踪模拟的基础流体模型,并通过地质模型修正、动态历史拟合完善了跟踪模拟的综合预测模型。采取合理的方法确定了气藏开发调整措施。将跟踪模拟研究技术应用于平湖凝析气藏,使其连续8a保持平稳生产。结果表明,气藏动态跟踪模拟研究与开发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平湖气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政策措施。
2008, 15(2):99-101.
摘要: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涉及指标很多,为了能用较少的指标映射原来许多个指标才能包含的信息,依据逻辑分析、系统聚类和复相关分析等现代统计理论,借助SPSS统计软件和MATLAB数学软件等工具,通过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了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聚类,并以复相关分析求得的复相关系数为依据,确定了以剩余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综合递减率和含水率作为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的典型指标。实践表明,评价效果较好。
2008, 15(2):102-104.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西部某特低渗透油藏岩心相对渗透率的曲线特征,认为特低渗透岩心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可近似看成“直线型”,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为“直线型”和“上凸型”。研究结果亦表明: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减小,两相共渗区变宽;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同时增大。对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大于1这类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认为油水启动压力的存在以及岩心的均质程度可能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008, 15(2):105-107.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开发初期在油藏含油层段出现油水同出的现象,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通过水驱过程中模型内含水饱和度的变化以及模型出口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水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初始含水率存在一个稳定波动阶段,其初始含水率是由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的,并且可以根据室内相对渗透率实验得到的一维模型的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和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来预测油井初始含水率。
2008, 15(2):108-110.
摘要:地面驱动螺杆泵井抽油杆的偏磨是制约螺杆泵应用的主要原因,目前采用的防治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采用螺杆泵井受力测试仪器对抽油杆进行受力测试,结果表明,当抽油杆的转速达到特定值时,抽油杆会产生横向振动共振,这是造成抽油杆偏磨的动力学因素。当螺杆泵井抽油杆高速旋转时,重心偏移是抽油杆产生横向振动的主要原因。根据地面驱动螺杆泵井抽油杆的现场工作状态,建立了抽油杆横向振动理论模型,分析了横向振动共振的产生条件,即抽油杆的角速度等于横向振动频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抽油杆的横向振动模型,由横向振动的频率得出避免横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