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模式

      2008, 15(3):1-5.

      摘要 (1771) HTML (0) PDF 0.00 Byte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空间构造格局的叠加和变异以及时间上构造发展的连续和叠加特征,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分为叠加型、改造型和原型3类。构造变形制约着油气成藏环境的演变和油气的聚集与分布,通过对库车、四川盆地西缘和柴达木盆地北缘等前陆冲断带的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分析,认为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具有3种成藏模式,即叠加型冲断带的多期成藏以晚期为主模式、改造型冲断带的早期成藏和晚期调整模式、原型冲断带的晚期原生聚集及改造次生成藏模式。

    • 济阳坳陷预探圈闭影响因素

      2008, 15(3):6-8.

      摘要 (1365) HTML (0) PDF 0.00 Byte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济阳坳陷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对1995年以来的预探圈闭统计分析表明,影响预探圈闭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地质认识、技术水平和勘探投入等。地质条件和资源规模仍是影响预探圈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地质条件优越的富油凹陷或区带,预探圈闭的成功率高,勘探潜力较大。预探圈闭的钻探效果与勘探程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勘探程度较低的古生界、深层和潜山圈闭升级率较高;勘探程度较高的古近系和中浅构造圈闭预探成功率下降。圈闭升级率的变化反映了地质认识、技术水平等对圈闭勘探效果的影响。勘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提高济阳坳陷圈闭预探水平的有力保障,也是保持圈闭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和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程度较高,钻探目标复杂隐蔽,勘探风险增大,足够的预探工作量投入保证了良好的资源序列和可持续发展。

    •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柱高度主控因素及定量计算

      2008, 15(3):9-11.

      摘要 (1325) HTML (0) PDF 0.00 Byte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部署地层圈闭探井存在很大风险,为了提高该类探井的预测水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计算了济阳坳陷69个区块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动力,分析了净浮力分力小于毛细管压力的地层油气藏的成因,确定了这类油气藏油柱高度的主控因素是流体运移原始动力、输导层倾角、圈源距离、重力、毛细管压力。并应用SPSS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得到了油柱高度的拟合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的油柱高度与实际油柱高度的误差小于15%,表明所建立的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初步实现了对地层油气藏钻前的定量预测,从而降低了勘探风险,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和须四段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发育的主控因素

      2008, 15(3):12-15.

      摘要 (1464)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测井等地质资料,研究了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体成因类型及特征,分析了砂体形成及分布的受控因素。研究区砂体主要由浅水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滩坝砂体组成。古地貌形态对砂体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当基准面下降时,来自盆地周边山系的碎屑物质沿高可容纳空间的沟谷带进入湖盆,在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冲刷作用下,形成不同程度席状化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波浪和湖流的改造作用占主导地位,沉积物将发生再分配,在缺少物源的滨岸区或雷口坡组顶部古残丘附近沉积下来,形成新的滩坝砂体。随着湖岸线的频繁迁移,砂体既可向湖方向推进,也可向平行岸线方向迁移,最终形成分布面积广、厚度稳定的若干砂岩体叠加层。

    • 济阳坳陷原油物理化学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2008, 15(3):16-19.

      摘要 (1356)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造成济阳坳陷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复杂多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原始油气来源差异的影响外,在油气运移、聚集及后期保存过程中,外部环境对原油性质的影响是主要因素。综合研究认为,生油母质及演化程度、烃源岩差异、次生变化(运移、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断层)、地温和火成岩以及油藏开采等因素造成了济阳坳陷复杂多变的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 博兴洼陷沙四段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

      2008, 15(3):20-22.

      摘要 (1313) HTML (0) PDF 0.00 Byte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博兴洼陷沙四段地层压力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干酪根的生烃作用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岩的深埋藏溶蚀作用形成了局部地区的异常低压,泥岩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同生断裂的泄压作用等对地层压力分布格局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沙四段及其上覆的巨厚泥岩盖层符合压力封存箱特征,结合滩坝砂岩油藏的分布,认为博兴洼陷沙四段主要存在以箱内成藏为主、箱缘成藏为辅的成藏模式,异常高压是箱内成藏的主要动力。

    • 济阳坳陷桩海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008, 15(3):23-25.

      摘要 (1366)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目前济阳坳陷桩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已有油气井的发现,利用平衡剖面原理分析了潜山的形成演化,并划分为6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时期的抬升剥蚀,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古近纪以来的拗陷期潜山上覆了巨厚的新生界,为潜山提供了油源和盖层条件。但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构造的复杂性,制约了潜山油气的进一步勘探。通过产油井构造部位结合演化分析,发现断层带附近的高部位是潜山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 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2008, 15(3):26-28.

      摘要 (1354)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并细分为水下辫状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

    • 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圈闭分布及成藏条件

      2008, 15(3):32-35.

      摘要 (1566) HTML (0) PDF 0.00 Byte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营凹陷的古构造、古地貌、古地理环境与沉积体系较好的时空配置,创造了良好的岩性圈闭成藏条件。该区古近系岩性圈闭分为三角洲成因的浊积岩岩性圈闭、砂砾岩体近岸水下扇及滑塌浊积扇岩性圈闭和与滩坝砂体有关的岩性圈闭3种类型。受盆地结构、构造—沉积演化史及主裂陷期发育特征的控制,不同的岩性圈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条件。

    • 临南洼陷岩性油气藏油气充满度主控因素及其模糊综合评价

      2008, 15(3):36-38.

      摘要 (1292) HTML (0) PDF 0.00 Byte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临南洼陷的重要勘探领域,通过对已钻探岩性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的计算及统计分析可知,该区岩性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的主控因素包括砂体发育的构造部位和沉积体系,砂体所在的层位、油气藏类型、砂体物性、埋藏深度以及地层温度和压力也对其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该区岩性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综合评判标准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方程,对多个砂体进行了综合评判。

    • 东营凹陷北带不同类型砂砾岩扇体“相—势”控藏作用

      2008, 15(3):39-42.

      摘要 (1411) HTML (0)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相—势”控藏模式是在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藏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验证该模式的普遍性,开展了东营凹陷北带不同类型砂砾岩扇体“相—势”控藏作用研究。在精细解剖该区不同类型砂砾岩扇体和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扇体的“相”控藏特征,划分了不同微相含油界限的物性范围,并揭示了“势”控藏特征。通过“相—势”耦合控藏分析,总结了该区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相—势”控藏模式,建立了“相—势”控藏定量评价公式。

    • 东营凹陷南坡异常高压分布与油气运移

      2008, 15(3):43-45.

      摘要 (1342) HTML (0) PDF 0.00 Byte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营凹陷南坡异常高压的分布与成藏关系密切,在1 500m以下的埋深条件下,可以采用半对数式回归正常趋势线方程求取压实系数,再运用声波时差与地层压力的关系计算剩余压力。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南坡的异常高压在2 500m左右开始产生;在平面上,地层剩余压力由洼陷中心向边缘减小,沙三段与沙四段压降特征不同,但主要压降方向均是地下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其中沙四段存在3个重要油气优势运移指向。

    • >技术方法
    •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地层油藏地震描述技术

      2008, 15(3):46-49.

      摘要 (1307) HTML (0)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岩性、物性、含油性钻前预测难度大,成藏条件钻前预测可靠性程度低,地震描述技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分析了三级不整合地层油藏的相关地震特性,并根据不同序级的不整合特征,建立了针对性的精细地层油藏配套描述技术,形成了以振幅属性、地震相、约束反演为主的一级不整合地层油藏描述技术和以高精度层序分析、古地形分析、频谱成像和叠前反演技术为主的二、三级不整合地层油藏描述技术,提高了地震预测准确度。通过实际应用,胜利油区“十五”以来地层油藏累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达2×10^8t。

    • 陈家庄凸起西段陈22块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地震描述技术

      2008, 15(3):50-53.

      摘要 (1295) HTML (0) PDF 0.00 Byte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近系东营组在陈家庄凸起西段由西、北、东3个方向向凸起高部位尖灭,形成了大量的地层超覆圈闭。以陈22块勘探实践为例,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该区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的地震描述技术。即利用地震资料预处理提高分辨率,在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追踪油层;地震相分析落实有利储层发育区;分频属性分析圈定主力含油小层分布范围,刻画其超覆线的位置;测井约束反演描述主力含油小层构造,确定钻探目标。截至2006年底,利用该技术在陈22块部署了9口探井,其中6口井获工业油流,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00×10^4t。

    •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描述

      2008, 15(3):54-56.

      摘要 (1449)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流河道砂体是临南油田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可分为水上和水下2种类型。运用正演模拟、地质统计、地震相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分流河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划分了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布范围,总结了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临南地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地震反射特征为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中—强反射,厚度中心在街3井—夏53井之间;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地震反射特征为短轴状—杂乱反射,中—弱振幅,连续性差—中等,尖灭点不易分辨识别,主要分布在街3井以南的地区。

    • >油气采收率
    • 驱油剂在孔喉中的微观流动和宏观渗流特性

      2008, 15(3):57-59.

      摘要 (1430)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驱油剂控制流度比以及其改善吸水剖面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在油藏中的实际渗流特性。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方法研究了牛顿型、幂律型和粘弹型3类驱油剂在单个孔喉中的流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驱油剂在非均匀并联孔喉模型中的渗流特性。分别给出了牛顿型、幂律型和粘弹型驱油剂在孔喉中的流动方程。孔喉模型中的压力分布表明,粘弹型驱油剂在孔隙变截面处的拉伸流动中存在储能过程,具有较高的局部阻力和渗流阻力;牛顿型和幂律型驱油剂在拉伸流动中无储能过程,局部阻力和渗流阻力相对较低。在宏观上,驱油剂在非均匀并联孔喉模型中的分流率显示,当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较弱时,粘弹型驱油剂比幂律型驱油剂更易于流入中、低渗透层;当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时,增加驱油剂的粘弹性对液流转向中、低渗透层的影响不明显。

    • 磷硅酸盐对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传输和转向能力的影响

      2008, 15(3):60-62.

      摘要 (1283)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元复合驱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之一,但采出液所引起的采油设备腐蚀和结垢问题制约着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SJT-B助剂是一种磷硅酸盐化学添加剂,具有良好的缓蚀防垢和降低界面张力的效果。为考察聚合物—SJT-B助剂—活性剂DQ和聚合物—SJT-B助剂复合驱油体系的传输和转向或调剖能力,开展了相关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聚合物溶液或普通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相比,添加SJT-B助剂后二元和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传输能力减弱,转向能力增强,表明SJT-B助剂还具有较强的调剖能力。

    •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渗流特性

      2008, 15(3):63-65.

      摘要 (1325)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渤海某高渗透油藏,单纯依靠聚合物溶液粘度对大孔道中的驱替进行流度控制具有较大难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的研究发现:随着疏水基摩尔分数的增加,梳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液结构增强,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的阻力系数先增加后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小,而残余阻力系数则一直增加;当疏水基摩尔分数相同时,星型比梳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液结构强,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高,星型疏水缔合聚合物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流度比,降低水相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液结构能够提高聚合物溶液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流度控制能力。

    • ASP体系与大庆原油的乳化作用及影响因素

      2008, 15(3):66-69.

      摘要 (1362)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之间的乳化作用与该体系提高采收率以及采出液分离的效果直接相关。通过建立的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乳化能力的评价方法,给出了ASP三元组分对乳化作用的影响;并系统评价了作用力和作用方式、油水比、ASP三元组分的类型及质量分数等因素对乳状液的类型和稳定性的影响。碱在乳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分数的碱有利于乳化形成,碱的强度直接影响形成乳状液的类型和稳定性,而水溶性聚合物可通过提高水相粘度和油膜或水膜的强度而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

    • 聚丙烯酰胺凝胶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的封堵性能

      2008, 15(3):70-72.

      摘要 (1267)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的基本特征,为了研究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封堵能力,在室内建立了3种岩心模型,测试了不同模型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封堵率及耐冲刷性;运用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合成的凝胶,在不同注入速度、不同岩心渗透率条件下开展了堵水驱油和长岩心模型封堵评价实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对裂缝孔隙模型的封堵率和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凝胶对所有裂缝孔隙模型的封堵率都大于94%;裂缝孔隙模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封堵后,水驱采出程度增加近一倍,最终采出程度达到60%以上。

    • 微生物菌液的界面特性

      2008, 15(3):73-75.

      摘要 (1415) HTML (0) PDF 0.00 Byte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2种微生物菌液体系与油相形成的界面特性。结果表明,微生物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能够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菌液与油相形成界面后,菌液内活性物质在界面上吸附和富集,界面张力迅速降低并达到较低的平衡值。微生物细胞的表面活性存在一个最佳温度范围,可能与微生物的最佳生长代谢温度相关。微生物细胞具有降低粘弹模量的作用,并改变了扩张粘度模量和扩张弹性模量对粘弹模量的贡献比例。

    • 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剪切稳定性

      2008, 15(3):76-78.

      摘要 (1504) HTML (0)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核孔膜过滤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柠檬酸铝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剪切稳定性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交联聚合物溶液对孔径为1.2 μm的核孔膜的封堵能力降低,但仍能对孔径为0.4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交联聚合物溶液受剪切作用后封堵性能下降的原因是体系中的交联聚合物线团粒径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粒径受剪切作用后变小,不能对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

    • 以月桂酸为起始剂合成聚醚磺酸盐型驱油剂

      2008, 15(3):79-81.

      摘要 (1434) HTML (0) PDF 0.00 Byte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高温高盐油藏常规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性能缺陷,以月桂酸为原料,经环氧乙烷直接加成、氯代和磺化,合成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酸聚醚磺酸钠,并对产物进行了单、双酯含量的测定以及红外光谱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3%的表面活性剂模拟水溶液,与胜坨油田二区原油的界面张力达到10^-3mN/m数量级;其耐盐达到30 000mg/L,抗Ca^2+和Mg^2+达到1 000mg/L,耐温大于90℃,经物理模拟试验,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5.6%。

    • 淀粉—丙烯酰胺低质量分数接枝共聚反应及产物的流变特性

      2008, 15(3):82-84.

      摘要 (1362) HTML (0) PDF 0.00 Byte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作为调剖剂的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分数的降低,接枝共聚反应产物的储能模量即弹性明显降低,而耗损模量即粘性的降低幅度较小,反映了产物的分子质量在减小。在低质量分数条件下,由于淀粉易沉降,造成其与丙烯酰胺单体共聚时体系的不均匀反应,体系上部呈溶液状态,而下部为冻胶;反应物质量分数越低,产物上部分出液体的体积越大。提高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分出液体的体积会减小。添加剂AL-3有助于水溶性淀粉的分散,从而使反应后体系的分水体积减小。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溶解时间越长、搅拌越充分,淀粉溶解越好,则反应后体系的分水体积越小。

    • 正电胶与直流电场综合作用对粘土解膨效应的影响

      2008, 15(3):85-87.

      摘要 (1530) HTML (0) PDF 0.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防止或修复粘土膨胀带来的油藏伤害,利用粘土膨胀实验,研究了正电胶及其加入方案、外加直流电场对蒙脱石解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电胶可以降低已膨胀粘土的膨胀率,其解膨率随着正电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正电胶与直流电场共同作用于粘土时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粘土的解膨率;当正电胶质量浓度为90mg/L、电场强度为2V/m时,可获得较大的粘土解膨率。正电胶加入时机不同,获得的粘土解膨率也不同。当正电胶质量浓度为90mg/L,且采用加入正电胶并待粘土膨胀稳定后施加12V/m的直流电场的方案时,获得的粘土解膨率最大。

    • 碱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与煤油界面性质的影响

      2008, 15(3):88-90.

      摘要 (1375) HTML (0) PDF 0.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乌式粘度计和电导率仪,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了加碱前后聚合物溶液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粒径分布、体相粘度和电导率,考察了NaOH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链、水解和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用界面剪切粘度仪、Zeta电位仪和界面张力仪研究了NaOH的加入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煤油之间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聚合物溶液自身会发生降解;碱使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增加,聚合物溶液在碱性环境下水解。碱导致聚合物溶液电导率增加,体相粘度下降,但对聚合物分子链没有明显影响。在界面性质方面,加碱后,聚合物溶液界面张力有所下降,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大幅下降,离子强度和碱性水解的双方面原因导致了Zeta电位负值先增加,再逐渐减小。

    • 微生物驱替盲端类剩余油的微观实验

      2008, 15(3):91-92.

      摘要 (1361)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微观仿真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微生物对不同直径盲端内剩余油的驱替作用,比较了微生物、气体和聚合物对水驱后盲端类剩余油的不同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能够进入盲端,置换出水、气和聚合物溶液不能驱替出的盲端内剩余油。微生物驱具有独特的驱替出盲端类剩余油的优势。

    •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

      2008, 15(3):93-95.

      摘要 (1440) HTML (0) PDF 0.00 Byte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HAAKE RS600型流变仪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及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00mg/L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在40℃下恒温溶胀10d时,其流变性与相同条件下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不同。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中等剪切速率(335~1 380s^-1)时表现为胀流性,在低剪切速率(60~335s^-1)时表现为假塑性,在高剪切速率(1 380~1 600s^-1)时表现为近似牛顿性。而相应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只表现为轻微的假塑性。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具有时间效应,表现为负触变性(震凝性),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没有时间效应。

    • 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以正方形井网为例

      2008, 15(3):96-98.

      摘要 (1457)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化学驱开发方案设计的需要,在化学驱增油量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化学驱井网密度与提高采收率及投资回收期之间的关系。当井网密度大于20口/km^2时,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增加趋势变缓。随着投资回收期的增大,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都在减小。应用推导的公式计算了双河油田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及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化学驱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油气藏工程
    • 温度观察井系统在超稠油SAGD开发中的应用

      2008, 15(3):99-101.

      摘要 (1331) HTML (0) PDF 0.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完善的油藏监测系统是SAGD先导试验成功的保证,油藏温度的有效监测对于油藏动态变化、生产参数调整及后期评价具有指导意义。介绍了基于分布式测温光纤建立的温度观察井系统,该系统克服了热电偶测试不连续的缺点,能够获得连续、实时的温度监测数据。通过温度观察井所测得的温度曲线,可判断蒸汽腔的形成及扩展方向与速度,指导优化注采参数,改善SAGD开发效果。此系统还可推广应用于蒸汽吞吐、蒸汽驱等热采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 瑞利模型在原油相对密度预测中的应用——以胜利油区东辛油田为例

      2008, 15(3):102-104.

      摘要 (1405) HTML (0) PDF 0.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油相对密度随着开采时间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的定量预测为油田开采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瑞利模型公式的推导,建立了原油相对密度随开采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胜利油区东辛油田辛10、辛11断块区,利用该区原油相对密度的开发动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瑞利模型适用于油层物性较好且开采井段位于油层顶部的油井,在开采初期拟合效果较好,预测误差小于0.5%,开采晚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效果变差。

    • 正韵律厚油层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条件和时机

      2008, 15(3):105-107.

      摘要 (1504)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韵律厚油层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水驱波及系数降低,并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以胜利油区馆陶组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为原型,综合考虑了影响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油藏地质概念模型。在确定优势渗流通道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条件及时机,并建立了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的预测模型。当实际油藏的渗透率级差、地下原油粘度、垂直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和注采强度满足各自的取值范围时,可以利用预测模型计算注水体积倍数。如果计算的注水体积倍数小于实际注水体积倍数,说明油藏已形成优势渗流通道。

    • >提高采收率
    • 细粉砂岩油藏稳砂剂的性能评价与应用

      2008, 15(3):108-110.

      摘要 (1388) HTML (0) PDF 0.00 Byte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细粉砂岩油藏研制的SSA-1型稳砂剂具有地层伤害率低、固结强度较高、可进行油层深部稳砂的特点。其稳砂原理是侧链功能基团与二氧化硅表面大量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氢键,通过SiOSi及COC的共价化学键将二氧化硅无机相与稳砂剂分子有机相连接起来,并形成均匀的分子膜,从而将地层流砂或粘土颗粒固结在原地达到稳砂的目的。SSA-1型稳砂剂地下合成分子膜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其稳砂能力,室内通过对成膜机理、结构表征、膜的溶胀性、机械性和粘结力等的实验研究,证实了SSA-1型稳砂剂地下合成分子膜性能优越。现场应用于8口井,防砂成功率达100%,至2007年5月,8口井累积增产原油1.1×10^4t。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