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华北地区东部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特征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2008, 15(4):1-4.

      摘要 (1352) HTML (0) PDF 0.00 Byte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地区东部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发育潮坪相、局限碳酸盐台地、开阔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鲕粒滩和风暴沉积等沉积相类型;同时发育下寒武统的泥质烃源岩及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类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在纵向演化上受沉积相带变迁的控制,即在不同的沉积相带中烃源岩的发育不同,泥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类烃源岩中的白云岩类烃源岩形成于云坪环境,灰岩类烃源岩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环境。研究区烃源岩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合肥盆地,白云岩类烃源岩的分布则以东濮坳陷和临清坳陷为最好,灰岩类烃源岩的分布以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为最好。

    • 层序地层控制因素的多变量系统

      2008, 15(4):5-9.

      摘要 (1303) HTML (0) PDF 0.00 Byte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层序充填和层序发育受一系列相互作用地质变量的控制。提出了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多变量系统的观点,指出该系统具有层序控制因素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层序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特征。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为综合变量和独立变量,假设综合变量为独立变量,可以简化层序模拟,假设越多,模拟越简单,但模拟结果越粗略。目前研究层序控制因素的手段主要依靠计算机模拟技术、沉积充填物理模拟技术以及多场景技术。借助SEDPAK二维地层模拟软件,模拟了断层活动对层序展布的影响。

    •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一段生储盖组合分析与隐蔽油藏勘探

      2008, 15(4):10-12.

      摘要 (1316) HTML (0) PDF 0.00 Byte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一段中识别出2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5。研究区古近系沙一段发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和半深湖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分析了生油岩、储层、盖层及生储盖组合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沙一段隐蔽油藏勘探应以生储盖组合为研究单元,并采取相应的勘探对策;N50—L3—L444—L434井以西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发育区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 查干凹陷构造样式及其构造演化

      2008, 15(4):13-16.

      摘要 (1256)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查干凹陷所在的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位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华北4大板块的结合部位,为了研究其复杂的构造特征,通过对全区地震资料进行解释,认为查干凹陷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反转构造、走滑构造和复合构造4种;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9种构造组合类型。运用平衡剖面法分析了查干凹陷构造与沉积演化,认为中生代白垩纪以来,研究区主要经历了裂陷、断—拗转换、拗陷和反转4个阶段。

    • 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2008, 15(4):16-19.

      摘要 (1372) HTML (0) PDF 0.00 Byte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沁水盆地是世界上储量较大的高煤阶煤层气田之一,由于该区煤岩储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煤层气的商业性开发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重点描述了该区煤岩储层的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含量、割理发育特征、孔隙结构类型、物性特征、吸附与解吸性能等,分析了对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沁水盆地煤层气高产富集区进行了预测,优选出阳泉—寿阳、长子—屯留、沁水北—安泽和阳城北4个最具潜力的高产有利区,为沁水盆地煤层气后续大规模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储层内部构型

      2008, 15(4):20-23.

      摘要 (1243)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单元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对其曲流河沉积主体点坝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活动河道满岸宽度约为300m,单一曲流带宽度约为2 400m,点坝长度约为1 430m,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层斜列式分布,单一侧积体宽度约为200m,侧积层倾角为3°~5°,侧积层间距为50~130m;点坝砂体内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侧积层的位置与注采井射孔井段组合关系的影响。

    •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2008, 15(4):24-26.

      摘要 (1438) HTML (0) PDF 0.00 Byte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地下油气储层的裂缝预测是中外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技术难题。尽管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对地下裂缝的分布状况进行预测,但都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提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构造裂缝的发育状况进行预测。该方法首先是在地质规律指导下建立客观的油藏构造精细地质模型;然后将岩石力学实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并将由声发射实验测算的古构造应力值,作为应力场模拟的绝对反演标准;最后模拟裂缝主要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依据对应力场的分析预测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模拟结果表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不仅能够恢复构造裂缝形成期储层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而且可以依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储层构造裂缝的分布及发育程度进行预测,为裂缝性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 垦东凸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008, 15(4):27-29.

      摘要 (1410) HTML (0) PDF 0.00 Byte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垦东凸起构造特征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在明确构造格局及油气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垦东凸起由前古近系潜山与古近系—新近系超覆、披覆构造层组成,在古生界、中生界潜山的基础上,由构造变动与沉积作用控制形成了多级次东西相间、南北延伸,且被多条断层切割的鼻状构造格局。受构造控制,该区油气也具有东西分隔、南北成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格局控制的连通砂体及断层分布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指向;圈闭类型及其发育位置、断层发育特征决定了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成藏期断层活动强度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 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2008, 15(4):30-32.

      摘要 (1330)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在胜利海域快速、准确地开展逸油来源鉴定,详细分析了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的物性以及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区原油的油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西部潜山原油来源于埕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中部潜山和东部潜山原油来源于渤中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其上覆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原油可划分为6种类型:Ⅰ类、Ⅱ类原油分别来自埕北凹陷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Ⅲ类原油为埕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提供的混源油,Ⅳ类和Ⅴ类原油分别来自渤中凹陷的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Ⅵ类原油为这2个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提供的混源油。

    • 东营凹陷盐222块沙四段上亚段有效储层识别

      2008, 15(4):33-35.

      摘要 (1671) HTML (0) PDF 0.00 Byte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东营凹陷盐222块砂砾岩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岩石骨架对测井曲线的影响比常规砂岩储层突出的特点,在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和常规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盐222块沙四段上亚段的储层特征,建立了有效储层的判断标准,并对砂砾岩的有效储层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222块有效储层的物性标准为:岩性标准为含砾砂岩以下(包括含砾砂岩、细砂岩),含油性标准为油斑级以上(包括油斑),孔隙度大于等于6%,渗透率大于等于0.85×10 -3μm2;有效储层的电性标准为:声波时差大于等于197μs/m,补偿密度小于等于2.57g/cm3,深侧向电阻率大于等于15Ω·m。据此标准,对盐222块21口井341个层进行了有效储层的判断,有效储层即油层为313个,其中非油层转油层为50个,二次解释的结论与试油结果具有良好的对应性。

    • 渤南洼陷断层封闭性评价——以义37断块为例

      2008, 15(4):36-38.

      摘要 (1360)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圈闭油气,更重要的是作为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渤南洼陷内断裂极其发育,它们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进一步分割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渤南洼陷义37断块油藏的重点解剖,明确了断层在侧向和垂向上的封闭机理,运用净毛比、断层泥比率和断面压力等参数分析了断层的封闭能力,揭示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并且认为义37断层在沙二段油气成藏过程中,侧向上起到了很好的封闭作用。

    • >技术方法
    • 济阳坳陷砂岩储层预测失利的分析与思考

      2008, 15(4):39-42.

      摘要 (1246)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济阳坳陷近2年失利探井的分析可以看出,储层预测失利井占总失利井的28%,提高储层预测精度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关键环节。从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3个方面对储层预测失利井进行了解剖,明确了现今条件下利用叠后地震属性等分析手段,难以对砂砾岩体的有效储层进行预测,对薄层砂体的叠置关系及油藏变化的预测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从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对储层预测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加强失利井分析、严格储层地震预测的关键步骤等方案以降低预测风险。这将促进砂岩储层地震预测的规范化,提高预测的成功率。

    • 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岩性油藏的地震正演模拟

      2008, 15(4):43-44.

      摘要 (1289)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缘新近系沙湾组发育了大量的岩性油藏,为了提高岩性油藏预测的准确性,以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排2井区的地层层速度,进行了地质地震层位的标定。应用流体替换方法对排2井区储层的含油和含水情况进行了正演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储层能量强度呈明显的变化特征,对油水界线点可进行准确的预测。排2井区油藏分布与地震属性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该方法在该区发现了5个含油砂体,扩大了含油面积。

    • 疏松砂岩油藏声波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8, 15(4):45-48.

      摘要 (1420)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声波速度测试难度较大的实际,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岩石声波速度和力学测试的松散岩心封装和洗油的新方法,在模拟地层条件下直接对岩心进行饱和、驱替,建立不同的油水饱和度,并在驱替过程中同时进行纵、横波速度的连续测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岩性、含油性以及驱替过程中声波响应特征,分析了声波速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泥岩速度高于储层速度;纵波速度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大、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粒度中值及分选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横波速度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粒度中值以及分选系数的增大略有降低。储层中泥质含量的变化对横波速度几乎没有影响。

    •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速度场的建立和应用

      2008, 15(4):49-51.

      摘要 (1535)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含油目的层系主要为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幅度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从地震叠加速度、平均速度及层速度等方面分析了轮南地区的基本速度场特征,即平面上具有北西部高、南东部低,纵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岩性、储层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讨论了砂岩储层的速度特征及其与岩性、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建立了三维时深转换速度场,在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浅层气藏预测识别技术——以陈家庄凸起陈气12井区为例

      2008, 15(4):52-54.

      摘要 (1320)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胜利油区浅层气藏预测亮点技术存在的多解性和假亮点等问题,以陈家庄凸起陈气12井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浅层气藏预测识别技术研究。在进行叠后地震相关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首先利用相干体分析技术和属性提取分析技术进行河道砂体检测,然后综合利用瞬时子波能量吸收技术和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对检测出的河道砂体进行含气性检测,识别出水层引起的假亮点。陈气12井区的含气性检测结果与实钻井情况吻合良好。

    • >油气采收率
    •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数学模型及快速求解方法

      2008, 15(4):55-58.

      摘要 (1257) HTML (0) PDF 0.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滞后于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调驱技术的实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黑油模型的基础上,将各化学组分用水相中的各组分浓度表示,建立了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油、水两相数学模型,分别用IMPES方法、流线模拟方法和分数步预测—校正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对比了3种求解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所建数学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IMPES方法计算结果弥散严重;流线模拟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精度高,且能够模拟实际质点的运移轨迹;分数步预测—校正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速度快,且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将流线模拟方法和预测—校正法的计算结果与全隐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在5%以内,计算速度分别提高了23.2%和42.1%。参数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 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2008, 15(4):59-61.

      摘要 (1386)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善秦皇岛32-6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泡沫剂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评价,筛选出泡沫剂及其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氮气泡沫的驱油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液比为1∶〖KG-*2〗2时,氮气泡沫的阻力因子大于160,泡沫剂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3%~0.5%。氮气泡沫调驱能够较好地改善水驱效果,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达26%。

    • 海上稠油油藏可动凝胶调驱参数优化——以SZ36-1油田为例

      2008, 15(4):62-65.

      摘要 (1662) HTML (0)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SZ36-1海上稠油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表现出含水率上升快、水驱动用效果差的问题,须采用可动凝胶调驱作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可动凝胶调驱质量传输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可动凝胶体系深部调驱数学模型,描述了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复杂渗流行为。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对SZ36-1海上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当地层原油粘度小于70mPa·s,油藏综合含水率小于60%,最佳凝胶用量为0.2倍孔隙体积时,最适宜用可动凝胶调驱。

    • 胜坨油田胶态分散凝胶驱油试验方案优化

      2008, 15(4):66-68.

      摘要 (1329) HTML (0) PDF 0.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坨油田高温高盐的油藏条件,开展了胶态分散凝胶驱油技术研究,设计了胶态分散凝胶驱油配方体系,即选用胜利油区常用聚合物KYPAM和Cr3+交联剂,聚合物质量浓度为600~1 200mg/L,聚合物与交联剂质量浓度比为20∶1。研究结果表明,胶态分散凝胶驱油配方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在温度为80℃、矿化度为19 000mg/L的条件下成胶性能较好。利用可动凝胶调驱软件FAPMS进行了方案优化,设计了最优注入方案,预计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7.1%,增加可采储量11.4×10 4t。

    • ASP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2008, 15(4):69-71.

      摘要 (1460)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ASP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的影响,有助于改善ASP驱油体系,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以NaOH为碱组分,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石油磺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组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为聚合物组分,考察了ASP驱油体系中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以及无机盐等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原油,NaOH的质量分数为0.40%,石油磺酸盐的质量分数为0.0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质量分数为0.03%时,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针对不同特性的原油,可按照ASP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来调整各组分的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 二氧化碳混相驱数值模拟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2008, 15(4):72-74.

      摘要 (1320) HTML (0) PDF 0.00 Byte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胜利油区开展的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概念模型和实际油藏模型,确定了影响CO2混相驱数值模拟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模型设计及状态方程的选取等因素对CO2混相驱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网格参数的选取会对模拟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模型对储层参数的描述精度也是模拟成败的关键。

    • 胜一区聚合物驱油藏调剖技术矿场实践与认识

      2008, 15(4):75-77.

      摘要 (1369) HTML (0) PDF 0.00 Byte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一区沙二段1~3单元是胜坨油田最早开展聚合物驱的高温高盐油藏,包括先导试验区及扩大试验区2部分。受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大、层间渗透率级差大等因素的影响,在聚合物驱油前、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和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阶段均出现了窜聚或水窜现象。综合分析地层渗透率、吸水、吸聚剖面等资料,对堵剂适应性进行优选评价,实施调剖,充分发挥和利用地下聚合物段塞的驱油作用,提高了阶段采油速度。聚合物驱油前采取无机颗粒类堵剂和高强度凝胶类堵剂协调层间矛盾;聚合物驱油过程中采用调整聚合物质量浓度及添加有机交联剂协调平面矛盾,增大扫油面积;聚合物驱油后采用运移能力强的凝胶类堵剂深部调剖,封堵转水驱后形成的大孔道,进一步延长聚合物段塞驱油的有效期,提高最终采收率。

    • >油气藏工程
    • 油田储量替代率与稳产的关系

      2008, 15(4):78-80.

      摘要 (1523) HTML (0) PDF 0.00 Byte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储量替代率是衡量油田相对稳产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与稳产的关系认识不尽统一甚至错误。从年度增加可采储量的构成入手,定义了广义储量替代率和动用储量替代率的概念;分析了中国2大石油公司广义储量替代率和动用储量替代率的变化趋势和现状;研究了利用年度增加动用可采储量进行年度配产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推导出了动用储量替代率稳产临界值的计算公式;明确了动用储量替代率稳产临界值由采收率、递减率、动用地质储量采油速度和达产率4种因素综合决定。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油田实际,确定了中国石化及重点油田和油区的动用储量替代率稳产临界值,对相应的产量趋势做出了符合油田实际的基本判断。

    •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的平面网格划分

      2008, 15(4):81-83.

      摘要 (1736) HTML (0) PDF 0.00 Byte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数值模拟对高含水油田富集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出发,研究了平面网格对富集剩余油刻画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平面网格的划分原则,即整个数值模拟的模型最大平面网格尺寸不超过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1/9。在这种网格尺寸下,有可能更好地刻画剩余油分布面积大于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富集剩余油,量化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中数值模拟所必须到达的平面网格尺寸精细程度。

    • 确定水平井经济技术政策界限的一种方法——以孤岛油田Ng3~6砂层组为例

      2008, 15(4):84-87.

      摘要 (1234)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下,计算了水平井极限可采储量所需的地质储量,联立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采收率经验计算公式,建立了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储层渗透率、水平段长度之间的关系式。对某一具体油藏,采用定值求解的方法,可以确定水平井适用的油藏参数。计算了孤岛油田Ng3~6砂层组单元50~200m水平段水平井经济技术政策界限,即水平井含油饱和度下限为50%;针对一般高渗透储层,当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150m、泄油半径为60m、油价为2 500元/t、油层含油饱和度为55%时,油层有效厚度下限为2.9m。该方法简单、可靠,可满足水平井设计精度的要求。

    • 优化GM(1,1)模型在产油量预测中的应用

      2008, 15(4):88-90.

      摘要 (1319)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GM(1,1)模型在初始条件选取上的局限性,优化GM(1,1)模型按照使序列X(1)与其模拟序列X^〖(1)之差的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白化权函数中的常数,构建优化的时间响应函数。为使GM(1,1)模型对变化较大的时间序列也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优化GM(1,1)模型对传统GM(1,1)模型的背景值也进行了优化。优化模型在产油量预测中使平均相对误差由3.8%下降至0.8%,提高了模拟精度,为提高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提高采收率
    • 垦东12平台丛式井组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2008, 15(4):91-93.

      摘要 (1389) HTML (0) PDF 0.00 Byte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垦东12平台丛式井组布有28口井,相邻井间距仅为3.5m,其中7口井水平位移超过1 000m,6口井造斜点井深不大于200m。所施工井属于浅层油藏,砂层胶结性差,极其疏松,易导致井径扩大;泥岩中蒙脱石含量高,造浆能力强,易导致缩径及钻井液污染。针对人工岛上布井稠密、井间距小、水平位移大、造斜层软、海水钻井液体系造浆难度大、大井眼浅地层中定向及井身轨迹控制难等特点,采用大井眼浅地层定向、井身轨迹控制、控制井径扩大率及优化海水钻井液等关键性技术,使28口井均达到了工程设计要求,为今后人工岛丛式井组的钻探提供了技术支撑。

    • 水力喷砂割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08, 15(4):94-96.

      摘要 (1400)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油水井近井地带的地层性质不断变化,造成油气压力下降和污染堵塞等问题,阻碍了油水的流动,导致产量下降。水力喷砂割缝技术能够深穿透近井压实带,增大压实带的渗透率,并且对套管和水泥环损害很小,是一种高性价比的完井及油层改造措施。对水力喷砂割缝工具进行了改进,将钢球收集器省去,从而节省了空间增大了割缝长度。针对溢流阀研制了专用测试装置,确保水力喷砂割缝工具的最佳使用效果和施工成效。利用实验手段对砂比、泵压、移动速度和喷嘴直径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现场应用证实,采用优化的参数和水力喷砂割缝技术后,施工成功率达到100%,采油井日产油量平均增加了3.6倍,注水井的配注量达到了100%。

    • 低渗透强水敏储层防膨剂的筛选方法——以大港油田张东地区沙三段为例

      2008, 15(4):97-99.

      摘要 (1299)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渗透强水敏储层具有喉道细小和地层微粒易分散运移的特点。对这类储层进行注水开发时,处理剂的选择要求较常规储层高。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适合这类储层防膨剂的筛选方法,即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实验评价方法,静态主要评价防膨剂的防膨率,动态主要评价防膨剂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以大港油田张东地区沙三段低渗透强水敏储层防膨剂筛选为例,说明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实验评价方法的操作流程,同时运用该方法从6种现有防膨剂中优选出FP-1用于该区注水开发。对于质量分数为1%的FP-1防膨剂,静态评价离心法防膨率为85%,X-射线衍射法防膨率为53.2%,膨胀仪法膨胀率为0.66%,动态评价渗透率保留率大于55%,且渗透率波动范围小,防膨效果稳定。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静态评价方法中的膨胀仪法和衍射法与动态评价结果一致性好。

    • 大牛地气田DP35-1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2008, 15(4):100-101.

      摘要 (1308) HTML (0) PDF 0.00 Byte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提高低渗透致密气藏开采效果的关键。针对大牛地气田DP35-1水平井水平段井眼小、水平井段长和气层平面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分析了水平井段分段地应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分段压裂限流射孔的方法;研发的小井眼专用水平井压裂工具,实现了水平井段机械封隔分段压裂;同时利用全三维压裂设计软件对压裂施工程序进行了优化,筛选出适合水平井压裂改造的工作液体系。对DP35-1水平井分4次进行了分段压裂改造,压裂试气结果表明,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是提高低渗透油气井产能的有效途径。

    • 利津油田注水结垢分析及防治

      2008, 15(4):102-104.

      摘要 (1318)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利津油田欠注井和欠注层多的问题,对注入水水质和油层伤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应用饱和系数法对注入水的结垢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津油田目前注水地层伤害严重。通过注水站内化学处理和对注水工艺流程的改造,使注入水水质得到明显的提高,沿程至井口水质稳定,大大改善了该油田的开发效果。

    • 压裂防砂技术进展及存在问题

      2008, 15(4):105-107.

      摘要 (1397)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出砂是疏松砂岩油藏开采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中国大油田现已逐步进入开发中后期,稳产上产难度越来越大,而油井出砂已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油井防砂观念已由纯粹的防砂型向防砂增产型转变,较为先进的防砂方法是压裂防砂技术。在压裂防砂方面的研究国外较多,而中国偏少,所以对压裂防砂技术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旨对压裂防砂理论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油气藏经营管理
    • 苏北老油区勘探管理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2008, 15(4):108-110.

      摘要 (1257) HTML (0) PDF 0.00 Byte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过30多年的勘探开发,苏北盆地各主力凹陷油气资源探明程度接近50%。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待钻圈闭和油藏规模越来越小,老区挖潜难度逐年增大。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九五”以来,油田勘探工作者适时调整了勘探思路和勘探方法,特别是在勘探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通过强化探井井位研究,优化钻探目标,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实施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精选地震重复采集工区,狠抓勘探工程质量等措施,苏北老油区在勘探工作量逐年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新增探明储量连续12a超过1 000×10 4t,为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