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断陷盆地成藏基准面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008, 15(5):1-4.

      摘要 (1394) HTML (0) PDF 0.00 Byte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陆相断陷盆地成藏基准面”探讨基础上,针对其中相关概念论述的不足之处,对断陷盆地成藏理论研究中的成藏基准面概念进行了详细探讨。从断陷盆地沉积与成藏作用研究的相似性角度出发,对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对沉积体积分配原理、相分异作用、A/S值进行了类比分析。从而明确了断陷盆地成藏基准面概念体系中流体体积分配原理、油藏类型与属性分异作用、A/S值等概念,并对它们的作用原理和表现样式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盆地成藏中由成藏基准面旋回控制的流体体积分配、成藏差异性、富集相对性等观点,探讨了不同于传统油气成藏过程的相关结论。

    • 东营凹陷陡坡带深部储层储集空间演化特征

      2008, 15(5):8-12.

      摘要 (1359)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是评价深部储层储集性和寻找有利勘探靶区的基础。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工具,对东营凹陷陡坡带深部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等储层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和凹陷埋藏演化史,研究了储集空间发育的主控因素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陡坡带深部储集空间主要由溶蚀孔隙、残余粒间孔、微孔隙和裂缝组成;由溶孔、残余粒间孔和微孔隙组成的孔隙系统和各类裂缝组成的裂缝系统交织在一起,在裂缝发育区构成了以基质孔隙为节点,以裂缝为支架的节点型网络系统,在孔隙发育区形成了以溶孔为主体,由残余粒间孔连通并且延伸进入各类微孔的储集空间组合。研究区深部储集空间经历了早期粘土矿物衬边和方解石胶结、埋藏早期快速压实、高岭石充填、石膏脱水转化为硬石膏、盐膏层塑性流动、烃类侵入和破裂—充填等多个演化阶段。沉积构造活动、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是控制研究区深部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控制因素

      2008, 15(5):13-16.

      摘要 (1474) HTML (0) PDF 0.00 Byte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面积较大,油气显示普遍。通过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聚集类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富集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生新储”型是倪丘集地区重要的油气聚集类型;周口坳陷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类型的构造圈闭;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顶部风化壳为岩溶地貌圈闭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是石炭—二叠系最重要的油气生成和运聚期,并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种油气聚集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圈闭定型期和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以及古近纪构造格局。研究区石炭—二叠系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富集规律明显,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 羌塘盆地扎仁地区中上侏罗统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2008, 15(5):17-19.

      摘要 (1298)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结合其他地球化学资料,对羌塘盆地扎仁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进行了讨论。研究区饱和烃碳数相对较高,表明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微生物降解;Pr/Ph值小于1,且检测出一定量的伽马蜡烷,表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含盐度低的偏还原环境;规则甾烷以C27略占优势,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值为0.23~0.77,表明烃源岩有机质生物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甾烷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ααα(20S+20R)值为0.41~0.50,C29αββ/(ααα+αββ)值为0.58~0.63,萜烷成熟度参数C32 22S/(22S+22R)值约为0.6,Ts/(Tm+Ts)平均值约为0.52,表明有机质演化处于高成熟阶段。

    • 孤岛油田曲流点坝构型

      2008, 15(5):20-23.

      摘要 (1897)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详细解剖点坝砂体的内部构型,在层次细分、模式拟合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利用砂顶相对深度法研究点坝的边界废弃河道。通过对现代曲流河沉积规模的统计分析,得到了点砂坝与满岸河道宽度的统计关系式,结合前人对点坝内部单一侧积体宽度与河流满岸宽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及侧积层倾角与河流满岸宽度的研究成果,进而研究了点砂坝的沉积规模以及点坝内部侧积层的产状和分布范围。研究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中11-J11井区曲流点坝的长度约为900m,侧积层的倾角约为5°~10°,单一侧积体水平宽度约为116m。

    • 孤西断层对孤北潜山带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2008, 15(5):24-26.

      摘要 (1307)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孤西断层对渤南洼陷深层天然气向孤北潜山带运聚的影响,对孤西断层的断面形态特征和断层输导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渤南洼陷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孤西1号断层的义115井部位呈发散状,在孤西2号断层的渤古4井和义132井部位呈汇聚状向孤北潜山带方向运移。孤西2号断层整体为高效输导体系,不同部位输导天然气的效率存在着差异。孤西断层对渤南洼陷深层油型气向孤北潜山带运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断层凸面和输导效率高的部位对应着油型气的优势运移方向。

    • 济阳坳陷泥岩裂缝主控因素定量分析

      2008, 15(5):31-33.

      摘要 (1445) HTML (0) PDF 0.00 Byte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中外含油气盆地中均有发现,并且泥岩裂缝作为一种隐蔽输导体系,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从泥岩裂缝的形成机制出发,定量分析了济阳坳陷泥岩裂缝的主控因素,并采用Eaton法计算了泥岩的破裂压力梯度。运用实际统计资料推算出断层活动性与裂缝带宽度之间的相关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泥岩裂缝的形成机制为构造应力和异常压力的耦合,主控因素为应力和压力,即应压双控;东营凹陷岩层破裂产生泥岩裂缝的平均下限压力系数为1.38;断层活动性越强,越容易产生裂缝,裂缝的展布范围越大;断层的生长指数与裂缝带宽度具有正相关性。

    • 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对流动单元的控制作用

      2008, 15(5):34-37.

      摘要 (1398) HTML (0) PDF 0.00 Byte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颜色、岩矿组分、岩性及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分析了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储层的沉积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了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划分模式,认为东河砂岩为无障壁滨岸沉积。结合东河砂岩沉积特征分析,将滨岸相划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前滨、临滨4个亚相和12个微相,并分析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微相与流动单元类型的关系:海岸沙丘亚相和后滨亚相中E类流动单元较少,主要为G类、M类、P类和非流动单元类;前滨亚相和临滨亚相流动单元类型较好,P类和非流动单元类比例很少,以E类、G类和M类流动单元为主。沉积微相对流动单元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 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示踪机理及应用

      2008, 15(5):38-41.

      摘要 (1611)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是一种良好的油气运移示踪剂。咔唑分子9号碳位上的氢原子易与疏导层基质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作用产生氢键,导致咔唑类化合物可逆或不可逆地吸附并部分残留在疏导层中。该氢原子受到的屏蔽程度不同,导致化合物受到的吸附几率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咔唑类化合物在正相色谱图上的出峰顺序,可推测其在疏导层中的运移情况;根据不同类型的咔唑类化合物在原油中的绝对含量和比值,可推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和相对距离。

    • 淄博—肥城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相及生烃潜力

      2008, 15(5):42-45.

      摘要 (1333)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淄博—肥城地区的宏观煤岩特征和显微组分特征,结合指示成煤微环境的指数,对研究区的煤相进行了划分;同时根据煤的热模拟实验结果,评价了该区煤的生烃潜力。结果表明:淄博地区石炭—二叠系发育湿地森林沼泽相、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和芦木芦苇沼泽相共4种煤相,肥城地区发育湿地森林沼泽相、覆水森林沼泽相和芦木芦苇沼泽相3种煤相;生烃潜力评价结果显示,肥城煤田煤的生烃潜力较好,而淄博地区的煤对生烃相对不利;煤相较好地控制了生烃潜力,覆水较深且流动性较好的芦木芦苇沼泽相生烃潜力最好。

    • 东营凹陷孔二段烃源岩发育特征及生烃潜力

      2008, 15(5):46-48.

      摘要 (1273)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东营凹陷孔店组早期盆地构造沉积研究出发,分析研究孔二段及暗色泥岩空间分布及其生油指标,进而对其生烃潜力及油气资源量进行评价和预测。济阳坳陷孔二段主要发育于东营凹陷的中北带地区和博兴洼陷,暗色泥岩发育面积为1 000~1 300km2;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Ⅲ型,有机质含量为0.91%~0.99%,镜质体反射率为0.85%~1.58%,为中等烃源岩,按有机碳质量平衡法计算东营凹陷孔二段烃源岩的生烃总量为7.1×10 8t,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 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2008, 15(5):49-52.

      摘要 (1366) HTML (0) PDF 0.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以三维地震资料为约束,以岩心和录井测井资料作标定,以Fischer图解和小波分析为核心,以泥岩声波时差为参考的多因素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对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出2个层序、6个准层序组和21个准层序,建立了研究目的层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Fischer图解可有效地反映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小波分析可划分沉积旋回,两者相结合既可以提高Fischer图解的准确性,又可以直接划分准层序。

    • >技术方法
    • 利用地震前积反射特征确定古水流方向的沉积几何方法

      2008, 15(5):53-55.

      摘要 (1786)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水流条件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古水系、古物源及沉积体系展布,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古水流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统计方法或百分比法、沉积几何学方法2类。根据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的成因,利用交叉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定量地确定古水流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盆地勘探的不同阶段,与传统的沉积几何学方法比较,其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便于更准确、定量地判定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的古水流主方向。盆地演化后期的构造改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方法的适用性,此时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 井间地震资料的频谱分析及其与地面地震资料的联合应用

      2008, 15(5):56-58.

      摘要 (1286) HTML (0) PDF 0.00 Byte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井间地震单一技术解决问题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对井间地震资料频谱随偏移距变化、不同波场处理过程后频谱变化、反射波成像过程后频谱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与对应的地面地震剖面频谱及子波频谱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分辨率与频谱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和处理成果是可靠的,与地面地震在同一尺度上的性质一致,且存在叠合频带;井间地震资料频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层对地震波的吸收作用及形成AVA道集时的空间转换和叠加作用;主频、高截频、频宽是实际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主要表征参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低频信息比低分辨率的少。井间地震资料和地面地震资料的联合应用有其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现基础,并有多种方式,对于提高对地质目标的分辨能力和分辨可靠性有重要的意义。

    • >油气采收率
    • 多孔介质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及驱油效果的影响

      2008, 15(5):59-62.

      摘要 (1284)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多孔介质的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和驱油能力的影响,在渤海SZ36-1油藏条件下,通过研究模拟射孔孔眼剪切前后AP-P4和MO4000这2种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和驱油能力的变化后认识到:在高矿化度水质条件下,射孔孔眼处的高速剪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聚合物的分子链和溶液结构,导致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和提高采收率的能力降低。经过多孔介质剪切后,虽然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与高分子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相当,但由于经剪切后2种溶液之间结构的差异使两者提高采收率能力显著不同。因此,在聚合物驱过程中,须考虑近井地带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溶液性能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大排量注入的海上油田,须提高聚合物的抗剪切能力,以提高聚合物驱的效果。

    • 聚合物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分析

      2008, 15(5):63-65.

      摘要 (1292)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聚合物驱油藏的51.5%已经转入后续水驱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的采收率,是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结合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聚合物驱后油藏的条件以及室内实验,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为例,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微生物具备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潜力,中一区Ng3物模实验可提高采收率7.8%~8.3%。

    • 活性高分子与原油相互作用机理探讨

      2008, 15(5):66-68.

      摘要 (1302) HTML (0) PDF 0.00 Byte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认识活性高分子的洗油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了活性高分子与原油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活性高分子具有自组装功能,空间网状结构是逐渐形成的,将“油滴”包裹住,然后分散在水相中。活性高分子在岩石表面的吸附能远大于孤岛油田重质原油在岩石表面的吸附能,活性高分子将原油从岩石表面置换下来,使其变为可动油。室内研究也证实活性高分子与原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形成的混相体系稳定性良好。

    • 新型稠化剂改善稠化酸性能

      2008, 15(5):69-71.

      摘要 (1322)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稠化剂产品大多性能比较单一,耐温性、耐剪切性及缓速性等综合性能差。为此,以煤油作为连续相,以Span-80和OP-10为乳化剂,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耐高温、耐剪切的酸液稠化剂MD-1,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浓度和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对稠化剂MD-1进行酸液性能评价认为,该稠化剂在酸液中增粘性能好,热稳定性较好,抗盐、抗剪切能力强,其各方面性能与中国同类产品CT1-6相近。

    • 改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调堵剂的动态成胶性能

      2008, 15(5):72-74.

      摘要 (1458) HTML (0) PDF 0.00 Byte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部封堵技术是改善窜流型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改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体系是新型的聚合物凝胶调堵剂。采用30m超长填砂管,模拟了吉林扶余油田的基质和高渗透条带,研究了这种调堵剂在油藏运移过程中的动态成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调堵剂在运移过程中仍能形成凝胶,其初始成胶时间与在静态条件下基本相同,但完全成胶时间比在静态条件下长;调堵剂完全成胶后,具有很强的封堵能力,封堵系数高达30 000。

    • 克拉玛依油田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探索

      2008, 15(5):75-77.

      摘要 (1391) HTML (0)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复合激活剂W6-3在无需注入空气的情况下应用于克拉玛依试验区块8-10和6-3井组进行矿场试验。对试验区块内源微生物各类菌群及其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以揭示其驱油机理。施工后6口采油井的原油产量由试验前的平均7.2t/d增加到13.8t/d,采出液中含水率明显下降。复合激活剂W6-3应用于矿场试验,有效地激活了矿场地层中的有益内源微生物菌群(反硝化菌、石油烃降解菌和产甲烷菌等),并抑制了有害内源微生物菌群(铁细菌、硫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而且对曾采取过聚合物驱措施的8-10井组进行内源微生物驱依然有增油降水的效果。

    • >油气藏工程
    • 不可逆变形的特低渗透油藏稳定渗流特征

      2008, 15(5):78-81.

      摘要 (1230)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低渗透油藏在压力变化的条件下,通常发生的是不可逆变形。通过推导不可逆变形条件下渗透率与压力的关系,建立了考虑不可逆变形的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稳定渗流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从而得到了内边界定压和定产量条件下的压力分布。在定压条件下,随着渗透率下降变化系数的增加,地层压力下降得越来越慢,产量也随之下降,极限供油半径越来越小;另外,随着原始地层压力下渗透率的不断降低,极限供油半径逐渐变小,且变化越来越明显;当产量一定时,随着渗透率下降变化系数的增加,地层压力下降得越来越快。最后给出了定压条件下的极限供油半径关于原始地层压力下的渗透率和渗透率下降变化系数的表达式,并将计算值与实际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拟合较好。

    • 利用GM(1,1)模型群预测油田产油量

      2008, 15(5):82-85.

      摘要 (1518) HTML (0) PDF 0.00 Byte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预测时如何判断建模历史数据的稳定性和新的信息如何及时补充修正原预测模型,不断提高预测精度等问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等维新息GM(1,1)模型群,准确识别系统的稳定阶段,选择合理的建模数据,建立可靠的灰色模型,提高预测值的可信度;建立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群预测产油量,及时补充新息数据,约束灰平面的扩展,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国东部某油田年产油量的建模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考察等维新息GM(1,1)模型群的后验差比和小误差概率的变化,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和非稳定阶段,选择合理稳定的建模数据;采用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群预测产油量,提高了预测灰区间的白化度,随着灰参数的不断修正,模型预测精度不断提高。

    •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单向稳态渗流压力分析

      2008, 15(5):86-88.

      摘要 (1317) HTML (0) PDF 0.00 Byte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特殊的流体渗流规律,重新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综合影响的渗流运动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一维单向稳态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Kirchhoff变换,获得了压力分布解析公式。最后采用算例,对压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一维单向渗流的压力分布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启动压力梯度、变形系数、生产压差和排距等,并且这些因素均以非线性方式产生综合影响。单向渗流的压力分布不再是直线形式,而是凸形曲线。等压线分布亦不均匀,近井附近压力消耗严重。启动压力梯度大时,压力损失主要是沿程损失;启动压力梯度小时,压力损失主要由压敏效应消耗在近井区域。远离井底仍然是近似直线压降。放大生产压差和减小排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影响。

    • 扶长停井产能经济界限

      2008, 15(5):89-91.

      摘要 (1738)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扶长停井产能经济界限测算方法通常只考虑了经济上的充分条件,忽视了其必要条件,使其不能完全满足矿场实践的需求。文章从充要条件出发推导了扶长停井产能经济界限的计算公式,考虑了措施有效期和含水率2个影响因素,确定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并制作了临2块不同油价、不同投资条件下扶长停井产能经济界限图版,满足了恢复长停井判别原油经济生产能力的需要。在原油价格为3 100元/t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测算了胜利油区断块油田目前1 147口长停井恢复原油生产能力的潜力,有537口井可以扶停,年恢复原油生产能力为44×104t。

    • >提高采收率
    • 水力压裂水平裂缝支撑剂回采预测模型

      2008, 15(5):92-94.

      摘要 (1277)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庆油区聚合物驱油井压裂后裂缝支撑剂回采严重的问题,基于1 164个水力压裂油层的裂缝支撑剂回采资料,研究了聚合物驱油井压裂裂缝支撑剂回采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影响支撑剂回采的36个因素的关联度,确定了19个因素为主要因素;同时,运用多元二次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水力压裂水平缝支撑剂回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结果总符合率为98.80%,模型预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3.81%,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油田生产对油井压裂裂缝支撑剂回采状况的预测需要。

    • 玻璃板填砂模型大孔道形成过程模拟实验

      2008, 15(5):95-97.

      摘要 (1510) HTML (0) PDF 0.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系统深入地认识地层微粒运移出砂形成大孔道的规律及其对油田生产的影响,采用玻璃板填砂模型开展了平面驱替模拟实验,研究疏松砂岩油藏地层微粒运移与出砂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结果显示,大孔道的形成是一个在主流线上分枝发展的“灾变”过程,主要受胶结程度、非均质性、油水粘度比、流体冲刷、摩擦拖拽和携带运移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大孔道一旦形成,注入水沿大孔道快速突窜到生产井,使油田的开发更加困难,而且大大降低油藏的采收率,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应当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大孔道加以控制。

    • 套管损坏的力学分析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2008, 15(5):98-101.

      摘要 (1269) HTML (0) PDF 0.00 Byte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防和治理油田开发套管损坏,以弹塑性力学变形破坏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套管损坏的概念模型,模拟了油层厚度变化、水平应力场不均匀变化、套管外形成空洞以及单、双油层注水井等条件下的套管损坏现象,从力学机理上揭示了采油井和注水井套管损坏的原因,分析了套管损坏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油层厚度的增加,采油井套管和套管外围岩被破坏的程度逐渐增加,并从整个层位的套管损坏过渡到套管中上部的局部损坏。水平应力场的不均匀变化也加大了套管损坏的程度。当套管外围岩被掏空时,所形成的空洞范围越大,套管损坏的程度也就越严重。单油层注水井套管的破坏程度较双油层注水井严重,双油层注水井中上部油层套管的破坏程度较下部油层严重。据此,套管损坏的机制分为区域动力学机制和局部动力学机制,前者受构造应力场控制,后者受非构造应力场控制,对油井周围环境的改变更为敏感,并且受控于区域动力学机制。

    • 定向井压裂优化设计及现场应用

      2008, 15(5):102-104.

      摘要 (1236) HTML (0) PDF 0.00 Byte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向井压裂具有破裂压力异常、近井摩阻大、裂缝特征复杂等特点,与直井压裂相比普遍存在施工难度大和压裂后增产效果差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近井效应显著、裂缝空间转向,存在弯曲裂缝和多裂缝。压裂优化设计时主要从减少多裂缝和近井摩阻的角度出发,达到增加裂缝长度和宽度、降低施工难度以及提高压裂施工效果的目的。对定向井压裂施工砂比、前置液量、施工规模、变排量施工和压裂材料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在川西MJ地区现场试验,推广应用了9口井,压裂前平均单井天然气产量为0.129 4×10 4m3/d,压裂后平均单井天然气产量为5.16×10 4m3/d,增产效果显著。

    • 气井压裂裂缝参数优化设计

      2008, 15(5):105-107.

      摘要 (1313) HTML (0) PDF 0.00 Byte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渗透气藏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往往须通过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气流,而合理的裂缝参数是水力压裂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从气体在低渗透气藏中的渗流机理研究入手,考虑了气体非达西渗流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气井压裂产量预测模型,在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中考虑了裂缝的失效性。对现场实例进行了模拟计算,以压裂改造后的采出程度为目标进行了裂缝参数优化设计,并分析了渗透率各向异性对产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各向异性越强,产气量增加幅度越小;优化的裂缝导流能力为30~40μm2·cm,缝长比为0.25~0.3。

    • >油气藏经营管理
    • 一种新的探井效果评价指标——以济阳坳陷为例

      2008, 15(5):108-110.

      摘要 (1328) HTML (0) PDF 0.00 Byte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井效果评价是勘探管理与决策分析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但目前常用的探井效果评价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当年探井的实际效果。根据济阳坳陷多年的勘探实际,综合考虑探井与储量之间历史关系的复杂性、勘探产出形式的多样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当年探井效果的指标——当年单井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其具体确定过程可分为3个步骤:①不同形式的勘探产出向探明储量的折算;②当年探井对预期探明储量的贡献分析;③当年平均单井效果计算。从实际应用对比来看,该指标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当年探井对储量的实际贡献,可对当年探井勘探效果作出更客观的宏观评价。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