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

      2009, 16(2):1-3.

      摘要 (1308)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断裂控烃理论的原理,对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运聚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受北部祁连山、西部阿尔金山和南部昆仑山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柴北缘发育北西—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北东东向3组断裂;纵向上形成深、浅2套断裂系统,控制多组构造带的形成与展布,具有明显的断裂控藏特征,主要表现在断裂控制了深、浅层各类构造圈闭的形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惟一通道,也是浅层滑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遮挡因素,严格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总结出断控冲起—断滑构造聚油、断裂输导天然气运聚成藏等5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划分出5个相应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区,对柴北缘地区下一步勘探有重要预测意义。

    • 埕岛油田馆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2009, 16(2):4-8.

      摘要 (1401) HTML (0) PDF 0.00 Byte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馆上段是埕岛油田的主要含油层位,曲流河沉积,砂体变化快,常规小层对比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地层层序。运用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在馆上段识别出3个中期旋回,12个短期旋回,中期旋回和短期旋回均为非对称旋回,以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为主。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单元,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对储层进行精细对比,分析了各中期旋回储层的发育特征。

    •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分布规律研究

      2009, 16(2):8-12.

      摘要 (1380)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滩相大气田的发现,展示了碳酸盐岩滩控型储层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后续的开发井钻探表明,传统沉积相研究提出的成带分布的台缘滩并不稳定,因此,研究鲕滩发育分布规律尤为必要。以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颗粒岩测井识别模型、滩体的环境微相及其分布主控因素分析,深入探索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依据颗粒岩与地层厚度之比把台缘滩划分为滩核、滩缘及滩间微相,从而给碳酸盐岩微相赋予更多的环境和储集意义。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发育台缘鲕滩和台内鲕滩2种滩体。鲕滩分布受控于沉积期地貌变化,总体上沿台地边缘呈带状分布,但其内部存在的次一级微地貌变化导致了滩体横向分布的变化,进而导致了滩相储层严重的横向非均质性。

    •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沙三段盐湖相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2009, 16(2):12-16.

      摘要 (1348)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地化分析技术,研究了濮卫洼陷沙三段中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实测烃源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母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并结合测井资料对2段烃源岩的品质进行了整体评价。结果表明:濮卫洼陷沙三段中亚段盐岩发育区烃源岩品质较好,干酪根类型为Ⅰ型,以水生生物和藻类为生源;濮城等盐岩相对不发育区烃源岩品质中等,干酪根类型为Ⅱ型,母质输入为细菌与陆源高等植物;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品质较好—中等,干酪根类型为Ⅰ型或Ⅱ型,母质输入为水生生物、细菌和陆源植物;沙三段中亚段和下亚段烃源岩都已达到成熟油阶段。

    •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体系

      2009, 16(2):17-19.

      摘要 (1278) HTML (0) PDF 0.00 Byte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是该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对其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为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依据。综合岩心、测井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塔中志留系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6个体系域,柯坪塔格组上、下沥青砂岩段分别对应于层序Ⅰ和Ⅱ的海侵体系域。对其潮坪沉积体系进行深入探讨,识别出3种沉积亚相、8种沉积微相,并建立了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低缓地形背景下的潮坪沉积模式:平面上,塔中16井区主要为潮间带亚相;塔中80—塔中31井区主要为潮下带亚相;满西2井区以潮下低能带为主。纵向上,下沥青砂岩段主要以潮下带沉积为主,上沥青砂岩段主要发育潮间带。

    • 陈堡油田陈2断块阜宁组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009, 16(2):20-23.

      摘要 (1373)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挖掘剩余油,实现陈2断块的稳产,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陈2断块阜宁组三段的层内、层间和平面的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单砂层垂向非均质模式以反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河口砂坝的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和基尼系数等3个参数依次减小;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了砂层组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高于纵向非均质性,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和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和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 沾化凹陷新近系沟槽的油气成藏特征

      2009, 16(2):24-26.

      摘要 (1395) HTML (0) PDF 0.00 Byte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沟槽是沾化凹陷新近系重要的四级负向构造,也是该区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研究发现,该区主要发育地貌型、断裂型、斜坡型和过渡型4种沟槽类型,不同类型沟槽的成藏条件、油藏类型及成藏模式不同。其中,地貌型沟槽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断裂型沟槽主要发育岩性及构造-岩性油藏,斜坡型沟槽主要发育岩性和地层超覆油藏,过渡型沟槽主要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和构造-岩性油藏,其成藏特征及富集程度主要受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翘倾、充足的油气供应、岩性圈闭发育、沟槽类型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 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3断块沙二段进积三角洲沉积体系

      2009, 16(2):27-29.

      摘要 (1497) HTML (0) PDF 0.00 Byte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粒度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3断块沙二段发育一套典型的进积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岩性、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及电性特征等的研究,建立了永3断块进积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分析了研究区内三角洲的填充序列,通过对典型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明确了储层的分布规律,为开发中后期油气藏的沉积微相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地质基础。

    • 东营凹陷陈官庄地区沙四段下亚段储层沉积相

      2009, 16(2):30-32.

      摘要 (1258) HTML (0) PDF 0.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营凹陷陈官庄地区沙四段下亚段是重要的含油气层段。以前一直认为该层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近年来逐渐发现该看法与勘探开发现状不相符合。针对储层变化大、油气产量高低差别大和油水关系复杂等生产实际问题,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以及沉积物的颜色和沉积物结构特征等研究,认为该层段红色泥岩中呈夹层状出现的灰色砂岩属于滩坝成因。滩坝的形成是早期沉积的冲积扇扇端亚相沉积物在沿岸流和波浪的持续性作用或颠选改造下,沿着湖泊边缘沿岸流的方向发生二次搬运和沉积的结果。认识的改变有助于勘探思路的调整,下一步应该沿岸流方向向西寻找新的勘探阵地。

    •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2009, 16(2):33-35.

      摘要 (1195)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藏生、储、盖静态成藏条件和油气运移期次动态因素及油藏类型、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潜山储层发育,盖层及侧向遮挡条件良好,形成比较理想的潜山圈闭。贝西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沿不整合面等通道横向运移,交替进行,形成阶梯式运移,最后在潜山内聚集成藏。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伊敏组沉积末期和大磨拐河组沉积末期。油藏的类型、分布与圈闭(储层)的形态、所处的位置、风化剥蚀作用强度、构造作用和地质时期水的溶蚀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 民丰洼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成因

      2009, 16(2):36-38.

      摘要 (1254) HTML (0) PDF 0.00 Byte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详细了解民丰洼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成因,指导该区深层天然气勘探,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深层天然气地质背景、烃源岩有机质性质、成熟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证实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烃源岩为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结合有机包裹体等、C2及C3同位素含量及相对物质的量比、轻烃指数及碳同位素对比分析该区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成因。结果表明,沙四段下亚段暗色泥岩为成熟度较高的气源岩,民丰洼陷深层天然气是高成熟阶段早期生成的油型高成熟气。丰深1井气藏证实了民丰洼陷沙四段源岩可以生烃并形成工业油气藏,且民丰洼陷深层天然气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 >技术方法
    • 东营凹陷南部重力异常地质成因

      2009, 16(2):36-38.

      摘要 (1369)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引起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非常复杂,要对其做出合理地质解释,不仅需要精细分离重力异常,而且需要与其他资料结合。从重力正演模拟出发,分析了可能产生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以及不同地质体的重力响应形态。在此基础上,利用垂向二阶导数及其他信息增强技术,有效提取东营凹陷南部地区局部重力异常,结合地震、钻井资料,进行了地质成因推断分析,认为影响该区重力局部正异常的地质因素主要是古潜山(包括断块山和残丘山)、盖层构造以及其他如陡坡带砂砾岩体等,古潜山的分布多受大断裂控制,平面上成带连片分布;而区域重力异常则反映了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应用效果表明,在地震成熟勘探区,高精度重力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地质目标,而且与地震相结合,在诸如深层构造、潜山、有规模的隐蔽性断裂等目标的落实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平均孔喉半径

      2009, 16(2):43-45.

      摘要 (1425) HTML (0) PDF 0.00 Byte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均孔喉半径是表征储集层孔隙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核磁共振测井提供了精确的储层孔隙度和丰富的孔隙结构方面的信息,为孔喉半径的计算提供了有利途径。通过对胜利油区惠民凹陷基山砂岩油藏的研究,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平均孔喉半径的2种方法,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与岩心分析资料符合较好。利用平均孔喉半径对基山砂岩体储层进行质量分级,即一类、二类、三类储层的平均孔喉半径分别为大于1.2μm,0.25~1.2μm和小于0.25μm,低孔、低渗透储层改造层位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 地震频谱衰减属性在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2009, 16(2):46-48.

      摘要 (1299) HTML (0) PDF 0.00 Byte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受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的限制,采用地震振幅属性和地震相分析等技术手段预测含气性的效果较差。地震频谱衰减属性可以反映地层的吸收性质、岩相和含气性,利用含气层段对地震波高频能量吸收强的特点,可以较好地预测含气层段。采用最大熵谱算法计算储层的谱率,预测低谱率部分可能含气;同时,采用该算法计算储层上、下一定时窗内地层频谱的比值,获得频谱衰减剖面,预测高频衰减强烈层段为含气层。这2种预测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含气预测的多解性。实际应用也证明用地震频谱衰减属性预测含气性是行之有效的。

    • >油气采收率
    • 涠洲11-4油田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可行性论证

      2009, 16(2):49-51.

      摘要 (1283) HTML (0) PDF 0.00 Byte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涠洲11-4油田主力油层——角尾组Ⅱ油组换大泵提液、开发东区和高含水井侧钻等主要措施增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寻找新的开发方法以提高经济效益,以涠洲11-4油田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外大量文献的调研,选择ECLIPSE100黑油模型对泡沫驱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实施泡沫驱可以经济有效地提高该油田的采收率,可增产油量24.36×10^4t,建议开展泡沫的实验工作,为泡沫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

    • Gemini表面活性剂弱凝胶体系的驱油特性

      2009, 16(2):52-54.

      摘要 (1295) HTML (0) PDF 0.00 Byte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阳离子和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复合,制备了弱凝胶驱油体系,研究了该体系的流变性和粘温性,并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其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生成的弱凝胶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加,体系粘度逐渐增大,当转速为200r/min时达到最大;该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在90℃下其粘度仍大于150mPa·s;同时该体系对原油,特别是稠油具有较强的乳化降粘能力,降粘率大于90%;驱替试验表明,该体系能够使驱替效率提高11%,表明该体系在三次采油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动力学模型——以中原油田胡12块为例

      2009, 16(2):55-57.

      摘要 (1281) HTML (0) PDF 0.00 Byte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中原油田胡12块油样,在组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物质平衡定律确定了反应方程式,通过原油静态氧化实验,研究了油样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的氧化过程,基于简化的Arrhenius方程,确定了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速率常数,并用键能法确定了反应焓,从而建立了低温氧化动力学模型,为注空气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低温氧化实验结果还表明,实验温度越高,生成的二氧化碳量越大,氧气消耗速率也越大,110℃时氧气的消耗速率为80℃时的4倍,说明温度是影响低温氧化反应的重要因素。

    • 阳离子凝胶选择性堵水机理

      2009, 16(2):58-60.

      摘要 (1279) HTML (0) PDF 0.00 Byte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阳离子凝胶的选择性堵水机理,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阳离子凝胶在地层水中的吸水膨胀和在原油中的脱水收缩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凝胶在地层水中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膨胀度可达37倍;而吸水后的阳离子凝胶在原油中浸泡后,脱水收缩,收缩率可达48%。环境扫描电镜实验显示,阳离子凝胶吸水膨胀后,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结构,有利于堵水;而见油脱水后,网状结构被破坏,有利于油相通过。封堵能力实验和渗透率恢复实验表明,堵水率大于堵油率,水相渗透率恢复率明显小于油相渗透率恢复率,表明阳离子凝胶的封堵作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因此,阳离子凝胶的选择性堵水机理是其微观结构受水相和油相影响,阳离子凝胶吸水形成网状结构,而原油会破坏这种网状结构。

    • 一种新型热触变流体的性能研究

      2009, 16(2):61-63.

      摘要 (1476) HTML (0) PDF 0.00 Byte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常规聚合物驱油剂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粘度损失严重,严重影响了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效果,为了探索具有较高增粘性能的耐温抗盐驱油剂,对一种新型热触变流体的性能进行了室内研究。首先利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水溶液配制热触变流体,然后利用DV-Ⅲ旋转粘度计考察了90℃条件下该流体的增粘性能及热稳定性,利用NCR300流变仪考察了其流变性能,并记录溶液的外观变化。结果表明,热触变流体初始粘度很低,但随着高温老化时间的延长,粘度逐渐增大,表现出很好的高温增粘性,该热触变流体的粘度受剪切作用影响不大,表现出一定的牛顿流体特性,流体的粘性模量远大于弹性模量。将热触变流体与HPAM进行复配,流体既获得了较高的初始粘度,又维持了粘度的长期热稳定性,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粘弹特性。该类热触变流体在高温高盐油藏通过增大驱替液粘度达到扩大驱替液波及体积的目的,因而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2009, 16(2):64-66.

      摘要 (1249)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合物驱的油层水淹后,电性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测井响应上造成假象,影响了测井解释结果,聚合物驱油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及机理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3砂层组为例,研究了清水配制母液污水注入的聚合物驱油层的测井曲线电性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阿尔奇公式仍然适用于聚合物驱后水淹层解释,在此基础上重新定量准确地建立了新的测井解释模型。应用新模型,聚合物注入后水淹层的解释符合率达到60%。

    • >油气藏工程
    • 基于数据挖掘的油气开采决策支持技术

      2009, 16(2):67-69.

      摘要 (1336) HTML (0)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油气田开采数据类型和规模、数据(仓)库技术的发展、相关数学方法的成熟、计算机硬件的进步以及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等,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油气开采决策支持技术,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多元多次非线性回归分析、等级权衡评判和模糊综合评判、正交试验等数据挖掘方法,在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效率和效益预测、注水井酸化解堵措施应用决策、水力压裂裂缝支撑剂回采预测以及水平井射孔参数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平均系统效率提高了13.22%,平均吨油耗电量降低了46.98kW·h/t,措施效果符合率达95%,支撑剂回采预测结果符合率达93.81%,同时,运用正交试验实现了水平井射孔参数优化,证明了该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指导油气田的高效经济生产和措施决策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油气田开采工程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 整体水力压裂油藏裂缝—油藏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2009, 16(2):70-73.

      摘要 (1289) HTML (0) PDF 0.00 Byte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多采用等效法对整体水力压裂油藏进行数值模拟,该方法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即将油藏基质和裂缝看成同一渗流系统而忽略了两者的渗流特征差异,由此,采用裂缝—油藏耦合法,分别建立裂缝和油藏基质的渗流方程,通过联立求解克服了该缺陷,可真实地反映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的渗流特征。以长庆绥靖油田塞39井区为例,采用裂缝—油藏耦合法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认为其底水发育区合理采油速度应控制在2%以下,合理生产压差控制在3MPa以下,合理射孔部位为油层上部1/4,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油田开发进行相应调整,含水率降低了14.3%,预计可提高最终采收率1.2%以上。

    •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影响因素探讨

      2009, 16(2):74-76.

      摘要 (1380)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常遇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现象给油藏开发带来很大的困扰,特别是试验因素引起的相对渗透率异常现象,更是会给油藏开发分析和设计传递错误的信息。在分析大量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数据和试验条件的基础上,总结了典型的异常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从岩样的前期处理、试验流程、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引起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的因素,并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对异常曲线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计算方法的适应性、岩心的固有特性、试验过程等因素都会导致曲线的异常。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异常曲线产生的建议。

    • 水驱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的研究与应用

      2009, 16(2):77-80.

      摘要 (1280) HTML (0) PDF 0.00 Byte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水平井二维渗流临界产量问题,利用稳定水脊形成时的动静态平衡条件,推导出了底水和边水2类水驱油藏中水平井临界产量公式,并且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水驱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取决于水平井段在油层中的位置、距离油水边界的远近及油层水平流动系数和油水密度差,而当垂直渗透率减小时,临界产量略微减少。根据研究结果及时调整了草13块馆陶组油藏部分水平井井身轨迹设计参数,制定了开发技术对策和稳油控水措施。矿场实践证实所选择的最佳提液时机和单井合理采液量以及所应用的氮气泡沫压锥技术和封堵卡水工艺,有效改善了水平井开发效果,实现了单元连续稳产,采收率由15%提高到20%。

    • 井筒压降对水平井入流动态的影响

      2009, 16(2):81-84.

      摘要 (1660) HTML (0) PDF 0.00 Byte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实际油藏中的三维渗流问题,利用傅立叶余弦变换以及点线汇和势的叠加原理等数学方法得出了沿井筒的压力分布方程。结合考虑压降的井筒变质量流的管流流动模型建立了地层渗流与水平井筒管流耦合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解法。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渗流与井筒管流的耦合模型能够全面考虑水平井和油藏的形态及参数影响;摩擦压降是井筒压降的主要组成部分,摩擦压降与井筒半径成反比;随着井筒长度的增加,井筒压降随之增加,但压降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井筒压降的存在导致水平井筒的入流动态呈U型分布。

    • 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

      2009, 16(2):85-87.

      摘要 (1371)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单井双重介质组分概念模型,研究了地层流体性质、地层渗透率及地层压力降落速度对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水平井产能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层流体性质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主要是由反凝析现象和气相粘度的变化造成的,当地层压力与露点压力的比值为0.4~1时,气相粘度的变化占据主导作用,水平井产能有所上升;当地层压力与露点压力的比值小于0.4时,反凝析现象占主导作用,岩块系统渗透率降低导致产能明显下降。地层渗透率越低,产能升幅越小,降幅越大;对于致密碳酸盐岩凝析气藏,产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反凝析导致产能降低的作用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地层压力降落速度越快,水平井产能上升幅度越小,降低幅度越大。地层流体性质和地层渗透率对产能变化规律影响比较敏感,地层压力降落速度对其影响不明显。

    • 基于恒速压汞法的低渗透储层分形研究

      2009, 16(2):88-90.

      摘要 (1541) HTML (0) PDF 0.00 Byte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常规的孔隙分形结构研究无法得到储层孔道和喉道数量,影响了研究的可靠性。根据恒速压汞所提供的低渗透储层孔喉数量参数,分析了孔道和喉道的分布规律,推导了用分形维数表征的单个喉道渗透率贡献率、平均喉道半径以及微观均质系数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孔道与喉道分布分属2个不同的体系,其中喉道分布符合分形结构,而孔道不符合。喉道分布的分形维数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绝大部分低渗透储层喉道分形维数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开发难度越大。

    • 埕岛油田馆陶组提液时机及技术界限研究——以埕北11井区为例

      2009, 16(2):91-93.

      摘要 (1244)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埕岛油田馆陶组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埕北11井区为例,在进行提液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定实际的地质参数,利用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和单因素分析方法,确定最佳的提液时机和生产压差。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提液的技术界限进行了优化,给出了最佳的提液方案,并进行了效果预测。预测结果显示,15a增产原油165.7×10^4m^3,以综合含水率95%作为极限含水率,区块最终采收率为29.5%。

    • 密闭取心井岩心饱和度校正物理模拟实验

      2009, 16(2):94-95.

      摘要 (1298) HTML (0) PDF 0.00 Byte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密闭取心井岩心饱和度室内分析结果是评价储层水淹状况的重要数据,而实测密闭取心井岩心的油水饱和度常常偏离地层孔隙中的油水饱和度真实值。通过分析影响含水饱和度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以胜利油区永3-检1井为例,通过模拟降压脱气过程,研究了取心过程中降压脱气造成的含水饱和度损失,分析了含水饱和度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岩样的原始含水饱和度和溶解气油比决定了降压脱气造成的含水饱和度损失,可利用实验得到的脱气前后岩样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对岩样的实测含水饱和度进行校正,使其更接近实际地层中的真实含水饱和度。

    • 滩坝砂特低渗透油藏经济动用技术研究与实践

      2009, 16(2):96-98.

      摘要 (1251) HTML (0) PDF 0.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埋藏深、层多且薄、物性差、改造难度大、注水难,常规开采难以经济动用的矛盾,以经济动用为出发点,突出压裂技术的改进与优化,通过应用降滤失和控制缝高2项主导技术,实现了压裂规模及产能的突破。通过单井经济极限产油量的研究、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确定,结合压裂裂缝研究,优化部署了弹性开发井网。2004年以来运用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模式在梁112块等6个区块实施了产能建设,动用石油地质储量达1 781×10^4t,建成产能达21.8×10^4t,实现了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的经济有效动用。

    • >提高采收率
    • 哈特曼声波发生器在出砂井解堵中的室内实验与应用

      2009, 16(2):99-102.

      摘要 (1284)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些出砂井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化学防砂效果较差及机械防砂有效期短等原因,极易造成近井地带和井底堵塞。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声波解堵与绕丝筛管防砂相结合的方法,即绕丝筛管防砂与声波解堵同步进行。设计了一套油层模拟器,并利用它模拟了地层堵塞和哈特曼声波发生器解堵的实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出砂井生产时存在着极限压力和极限产量,超出该极限值,地层会严重出砂,造成井底和近井地带堵塞;声波解堵后,相对于污染地层的渗透率恢复程度最高达到了336.92%,相对于原始地层的渗透率恢复程度最高达到了76.92%。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绕丝筛管堵塞不供液停产井均见到了较好的解堵效果,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单井增液量为20t/d,平均单井增油量为5.4t/d;同时,该方法不仅可以延长绕丝筛管防砂油井的生产周期而且能够提高出砂地层注水井的吸水能力。

    • 安塞油田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现场先导试验

      2009, 16(2):103-105.

      摘要 (1307) HTML (0) PDF 0.00 Byte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安塞油田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的改造效率,首先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中、高含水井的划分标准;然后对导致中、高含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成因将安塞油田的中、高含水井分为3类,其中由于储层物性条件差而导致高含水的井占了绝大部分以杏13-08井为例,进行了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方案设计,确定了改变相渗压裂液段的排量、用量和泵入次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效果良好,比采用常规压裂液的重复压裂井平均单井日增油量提高64.3%,且含水率较压裂前下降幅度大于10%,实现了稳水增油。

    • 水平井均匀注汽工艺在滨南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2009, 16(2):106-107.

      摘要 (1402) HTML (0) PDF 0.00 Byte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滨南油田水平井开采单油层注汽井段吸汽不均匀的问题,建立了水平井注汽参数优化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水平井注汽管柱气液两相流热力学模型;根据注汽量和井底注汽压差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湿蒸汽流经泄流孔前后压降和流量的关系,建立了注汽量模型。在理论研究与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开发了水平井注汽参数优化软件,以水平井段注汽量均匀分布为目标函数,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注汽管柱的配注器个数和泄流面积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截至2008年12月,水平井均匀注汽工艺已在滨南油田单2块推广应用11口井,其中8口井已投入生产,同以前采用常规注汽工艺的6口井相比,平均产液量由18.8t/d上升到55t/d,平均产油量由6.3t/d上升到20.2t/d,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 深层砂砾岩油藏机械举升工艺探讨

      2009, 16(2):108-110.

      摘要 (1368) HTML (0)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已发现砂砾岩油气区块20个,探明储量占该区块的50%,砂砾岩体将成为胜利油区勘探开发的主要阵地。车66井区等砂砾岩油藏的试油和试采结果表明,勘探试油和开发工艺不能满足砂砾岩油藏开采要求。分析认为2套压力系统的存在造成了层间的干扰,深抽造成原油脱气、漏失增大、杆管柱弹性伸缩量大和偏磨严重等是机械举升的难题,通过新技术研究与技术的整合,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对策,为深层砂砾岩油藏机械举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