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沉积相的再认识

      2009, 16(3):1-3.

      摘要 (1354) HTML (0) PDF 0.00 Byte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断坡控砂为指导,结合层序地层分析,综合应用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其主要发育的沉积相。扇沉积主要为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在断陷期早期、中期发育。三角洲沉积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在断陷期中期、晚期发育。潮坪沉积以改造陆源沉积为主,在断陷期早期、中期发育。建立了砂体沉积模式,明确了平湖组各砂层组沉积相展布规律。

    • 葡南油田薄层河道砂岩体分布规律及预测

      2009, 16(3):4-6.

      摘要 (1476) HTML (0) PDF 0.00 Byte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葡南油田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特征,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体是其最重要的储层。油田开发已进入晚期阶段,但在后续加密钻探中不断钻遇新油砂体,现有开发密井网并不能很好控制油区内油砂体的分布。从构造发育史和地质演化角度分析,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体具有在断块低部位且南北向发育的规律;从地震资料角度分析,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体与地震反射负相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以葡南油田100km2三维地震试验区为例,在充分研究构造演化特征、地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体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薄砂层进行了有效预测,预测符合率达98%以上。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

      2009, 16(3):7-10.

      摘要 (1397) HTML (0) PDF 0.00 Byte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长7—长10油层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运移问题,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咔唑类化合物总含量等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参数值表明,研究区原油在平面上由峰2井和白165井向元城地区运移,盆地中心原油向富县地区和盆地南部的正10井和长20井运移;在垂向上原油由长7向长10油层组运移,长9油层组原油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安定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微相

      2009, 16(3):11-14.

      摘要 (1339) HTML (0) PDF 0.00 Byte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的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其中长6^4—长6^2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长6^1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前三角洲亚相不发育。长6^2和长6^3是研究区的主要含油层,其分布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在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侧翼发育好,而在分流间湾及滨浅湖微相区较薄甚至没有。

    • 灰色关联分析在储层潜力区划分中的应用

      2009, 16(3):15-17.

      摘要 (1346) HTML (0) PDF 0.00 Byte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储层潜力区划分是气田科学布井的依据,用传统分类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出现评价结果重复矛盾现象。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储层评价及分类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评价的指标,利用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确定了储层潜力区的划分标准。以西部某气田为例,通过相关参数计算对储层的潜力区的进行了划分,得到了该气田的潜力开发有利区域,为该气田的合理布井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中评价结果不唯一的难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储层有利区的评价与分类方法。

    • 车镇凹陷地层压力结构体系

      2009, 16(3):18-21.

      摘要 (1382) HTML (0) PDF 0.00 Byte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车镇凹陷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凹陷内不同次级洼陷压力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钻井泥浆、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分析了车镇凹陷不同洼陷的地层压力结构特征。在单井垂向上,地层压力系统可划分为上部静水压力系统、中部异常高压系统和底部常压系统。在二维剖面上,根据压力的分布可划分为外环常压系统、中环异常高压系统和内环超压系统。结合点面体地层压力结构研究发现,在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中下亚段形成独立的超压封存箱型压力结构体系,顶部由沙三段中下亚段的洪泛面形成封盖,侧向由岩性及岩性相变形成封隔。车镇凹陷地层压力结构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范围以及构造断裂活动。在洼陷之间存在沟通深层超压断裂体系则容易形成低幅他源压力结构体系。

    • 博兴洼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及其主控因素

      2009, 16(3):22-25.

      摘要 (1480) HTML (0) PDF 0.00 Byte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博兴洼陷在沙四段沉积时期是相对独立的断陷湖盆。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沙四段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2个三级层序。在三级层序SⅠ中识别出5个四级层序,下部3个四级层序构成低位体系域,上部2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三级层序SⅠ以砂质滩坝沉积为特色,可形成于沿岸、湖湾或生长性较弱的断裂下降盘。以四级层序为基本单元揭示了沉积体系在空间的展布和演化规律。由于断陷盆地不同部位的构造、古地貌不同,洼陷不同部位的层序构造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层序受到洼陷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气候共同制约的基准面及其演化的控制,沉积层序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 滑塌浊积砂体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以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2009, 16(3):26-29.

      摘要 (1446) HTML (0) PDF 0.00 Byte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面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长期基准面旋回;在井震精细标定标志层的基础上,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建立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格架;然后结合自旋回、相序递变规律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进而实现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最后在沉积时间单元内部结合沉积相研究了单砂体的连通方式。最终将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4,5,6和7共4个砂层组,26个沉积时间单元,识别了5种单砂体连通类型,实现了单砂体的对比。

    • 中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评价与潜力分析

      2009, 16(3):30-33.

      摘要 (1286) HTML (0)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新建立的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对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分布层位和岩性,详细论述了各层位烃源岩的特点,提出了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区块。中下扬子区震旦系—三叠系可划分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共6套主力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和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中、下扬子区都有分布,面积广泛,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在局部发育,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在下扬子区分布,这3套烃源岩属地区性主力烃源岩。中扬子区下志留统、下三叠统烃源层生烃量以石柱—万县复向斜最大,利川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上震旦统—奥陶系烃源层以宜都—鹤峰复背斜的生烃量最大,花果坪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下扬子区烃源岩的二次生烃作用明显,白垩纪—新近纪部分层系仍然是有效烃源岩。

    • 对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的再认识与构想

      2009, 16(3):34-37.

      摘要 (1288) HTML (0) PDF 0.00 Byte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储层大孔道的存在对油田注水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改善高含水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水驱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储层大孔道的识别。在研究大量中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概述了现有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分析了当前识别方法各自的优越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代油藏描述发展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储层大孔道识别构想——颗粒示踪技术。该技术把固体颗粒作为对储层孔道大小进行测量和描述的载体,可以实现对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由定性向定量的飞跃。准确地识别储层大孔道,可为油田后续增产措施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和油田开发效益。

    • 油田水化学研究在油源分析中的应用——以梁家楼油田和胜坨油田为例

      2009, 16(3):38-40.

      摘要 (1358) HTML (0) PDF 0.00 Byte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东营凹陷的梁家楼油田和胜坨油田为例,探讨了油田水化学研究在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油田的水化学分区和油源分区较为一致,油田水以较低矿化度NaHCO3型为主的区块,其原油主要源自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而油田水以较高矿化度CaCl2型为主的区块,其原油主要源于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根据构造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认为,油田水带有明确的油源信息,可作为油源分析和油气运移研究的辅助证据。

    • 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2009, 16(3):41-43.

      摘要 (1611) HTML (0) PDF 0.00 Byte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自晚震旦世早期以来沉积环境受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影响很大,对该区下组合烃源岩沉积古环境进行恢复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对研究区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岩和页岩的稀土总量最高,(∑LREE/∑HREE)和(La/Yb)N及(La/Sm)N等显示,烃源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的配分型式,整体上随地层时代变新陆源影响增强;轻稀土元素之间分异中等,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不明显。δCe均呈现负异常,并随地层变老和灰岩岩性异常增强,反映了研究区总体沉积环境为较深海水环境。Eu呈弱的负异常,只有寒武系渣拉沟群、都柳江组和牛蹄塘组样品的δEu呈正异常,印证了黔东南地区当时处在深水陆棚和远离陆源的沉积环境。

    • 泌阳凹陷油田水化学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

      2009, 16(3):44-47.

      摘要 (1265) HTML (0) PDF 0.00 Byte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测试资料,泌阳凹陷油田水主要为重碳酸钠型水,有少量硫酸钠型水、氯化镁型水和氯化钙型水。总体上,油田水分为2类:一类为经过水—岩相互作用改造过、矿化度较高的同生水;另一类为被大气降水稀释过、矿化度较低的同生水。泌阳凹陷在2 900m处存在一个化学分异面,即在深度小于2 900m的地层中,油田水中过剩的Na+与HCO3-的物质的量呈近1∶1的线性关系,水—岩相互作用以钠长石的高岭石化为主;在深度大于2 900m的地层中,Na+与Cl-呈现1∶1快速同步增长的特点,表明水—岩相互作用以岩盐(NaCl)溶解为主。在油田水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水—岩相互作用,导致了化学分异面上下不同的水化学特征,从油田水的化学特征入手研究水—岩相互作用对指导油气勘探实践有重要意义。

    • 青城凸起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

      2009, 16(3):48-49.

      摘要 (1509) HTML (0) PDF 0.00 Byte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城凸起北部斜坡带古近系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了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因、油气分布和勘探方式尚不清楚。通过对地层不整合成因、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地层不整合油藏平面上沿地层剥蚀线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各个砂体呈叠瓦状分布。提出井震结合、地层倾角计算和立体几何法计算地质储量等方法描述含油条带,并利用水平井技术勘探、开发地层不整合油藏。通过几年滚动勘探,成功发现了高10块、高424块等地层不整合油藏,验证了这套勘探方法的正确性。

    • 鲁西中新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盆地类型

      2009, 16(3):50-53.

      摘要 (1412) HTML (0) PDF 0.00 Byte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鲁西中新生代盆地的沉积特征,结合野外地质露头调查及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中新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盆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盆地内的侏罗纪—白垩纪沉积序列是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碎屑岩沉积组合,新生代古近纪沉积序列则以湖相为主,河流相为辅。中生代沉积序列形成于低角度拆离断层的上盘,物源主要来自断层下盘,具有轴向和径向水流特征;新生代沉积序列物源主要来自断层上盘,以轴向水流为特征。这些特征与伸展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拆离型盆地和裂谷型盆地的特征完全一致。鲁西中新生代盆地具有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结构,现今的盆岭相间格局可能发生于侏罗纪。

    • 渤南洼陷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2009, 16(3):54-55.

      摘要 (1343) HTML (0)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是渤南洼陷的重点勘探和含油层系之一。其储层在整个洼陷内分布广泛,含油气性较好,该区义601、义285、义65及义173等井,在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试油均见到良好的工业油流,但不同区块储层沉积厚度、物性和油气充注程度不同,成藏条件复杂。以实钻资料为依据,对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横向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为浊积扇体,主要分布在罗北及埕南洼陷边缘断裂所限定的断槽中,扇根位于南部,扇中位于渤南油田的主体部位,扇端位于北部义288井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及岩性-构造油气藏

    • 大牛地气田沉积相类型与岸线控藏特征

      2009, 16(3):56-58.

      摘要 (1346) HTML (0) PDF 0.00 Byte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大牛地气田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天然气藏南北差异分布的控制因素,对大牛地气田沉积相与气藏控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存在大量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确定大牛地气田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岸线控藏规律:岸线控制气源分布,岸线控制砂体分布,岸线控制储层分布及岸线对天然气运移也的一定的控制作用。岸线控藏理论的提出,为大牛地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和勘探依据。

    •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分布预测技术及应用

      2009, 16(3):59-60.

      摘要 (1422) HTML (0)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复杂,造成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空间非均质性极强,分布预测研究难度很大。目前主要应用的预测技术有:基于控制因素分析的地质预测技术、应力场分析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和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等,其原理与适用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在对技术进行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基岩潜山这种复杂储集体,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储集类型和资料条件,选取合适的多种预测技术进行综合预测,从而提高储集体预测的精度。

    • >技术方法
    • 井震约束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方法及其应用

      2009, 16(3):61-64.

      摘要 (1465) HTML (0) PDF 0.00 Byte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油田内、油田间、洼陷间、凹陷间的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针对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低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难以在平面上进行连续追踪的缺点,提出了井震约束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方法。该方法共包括5步:进行研究区地震反射界面的研究;建立地质分层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关系;地震层序的划分及地震层序对比;在井震约束下进行层序划分和长期基准面旋回识别;进行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在南堡凹陷高尚堡、柳赞、唐海3个油田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找出了3个油田间地层的对应关系,实现了3个油田间大层和小层的统一划分。

    • 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

      2009, 16(3):65-67.

      摘要 (1412) HTML (0) PDF 0.00 Byte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宽方位采集方法在海上的成功应用和实施,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在识别裂隙的能力、成像分辨率、空间连续性、衰减相干噪声和多次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陆上岩性、振幅变化、各向异性和小断裂油气藏地震勘探首选的采集观测系统。通过对当前宽方位地震采集方法的文献调研和分析,以及对当前沙特阿美公司野外地震陆上、过渡带宽方位采集所采用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当前宽方位采集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对其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参数和属性进行了分析。沙特MK地区采用宽方位采集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地震采集资料,局部构造成像更清晰,断裂分界面更为明显。

    • >油气采收率
    • 弱边水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技术界限——以孤岛油田中二北Ng5为例

      2009, 16(3):68-70.

      摘要 (1430) HTML (0) PDF 0.00 Byte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胜利油区弱边水普通稠油油藏处于蒸汽吞吐中后期所面临的问题及转常规蒸汽驱的不利因素,着重剖析了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的驱油机理,即泡沫不仅能够封堵蒸汽窜流通道,抑制蒸汽超覆,还能提高洗油效率。以孤岛油田中二北Ng5为例,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在室内物理实验的基础上,优化了在井距分别为141m×200m和100m×141m反九点井网的条件下,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的时机、气液比、高温泡沫剂质量分数及注入方式的界限。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吞吐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大、小井距关键参数的技术界限相近,采收率均有大幅度提高,比吞吐提高采收率15%以上。

    • 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室内研究

      2009, 16(3):71-72.

      摘要 (1325) HTML (0) PDF 0.00 Byte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外围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和注水驱替效率低等情况,开展了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室内实验研究。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由于油藏条件和地层流体性质的差异,使胜利石油磺酸盐在油水两相界面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因此,必须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建立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体的复配体系。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后,复配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可降至10-3mN/m。岩心试验显示,注入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的复配体系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后续水驱替压力下降了57.3%左右,该体系能够有效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

    • >油气藏工程
    • 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原始气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2009, 16(3):73-75.

      摘要 (1327) HTML (0) PDF 0.00 Byte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该类气藏为边水驱动,气藏内含有零星分布的夹层水(层间水和层内水),其原始气水分布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对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储集空间形态、岩石润湿性及气藏成藏机理对原始气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形态通过毛细管压力对原始气水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对于孔隙结构较差、以细小孔隙为主、孔隙和喉道半径较小且分选性较差的储层,由于气水分异作用的减弱,从而形成较长的气水过渡带;反之,则气水过渡带较短;岩石的润湿性以及气藏成藏机理也是造成疏松砂岩气藏复杂气水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

      2009, 16(3):76-78.

      摘要 (1321) HTML (0) PDF 0.00 Byte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漏射的非主力油层以及厚油层的顶部。

    • 黑油高压物性参数模拟方法及应用

      2009, 16(3):79-81.

      摘要 (1394) HTML (0) PDF 0.00 Byte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压物性参数是评价储层流体性质、计算储量、开发设计、预测油田动态及三次采油不可缺少的资料。根据工程热力学原理,建立了适用于油藏烃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的热力学方程,模拟计算黑油高压物性参数,并确定了气、液、固各相逸度的计算方法。胶质和沥青质是复杂的混合物,其化学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其物性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通过改进原油特征化方法,根据胜利油区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的综合实验数据,选取了其物性参数及临界性质参数。利用井流物组成模拟计算黑油油藏流体的泡点压力、气油比、地层原油密度和体积系数等参数。模拟计算的高压物性参数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符合程度较高。

    • 含CO2原油体系粘度测定与预测

      2009, 16(3):82-84.

      摘要 (1752)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和模型计算,研究了CO2对原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CO2对原油有很好的降粘作用;在泡点压力以上,原油粘度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在泡点压力以下,原油粘度随压力的减小而迅速增大,同时,随着CO2注入摩尔分数的增大,原油粘度随压力的变化幅度减小;对于特定油田油样,饱和压力下相对粘度与CO2注入摩尔分数成近线性关系,且对不同油样其斜率是近似相同的。与现有的粘度计算模型相比,改进的LBC模型计算精度更高,特别是高温条件下结果更为理想,可用于计算CO2-原油多组分体系的粘度。

    • 考虑水侵强度的裂缝性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法

      2009, 16(3):85-87.

      摘要 (1268) HTML (0) PDF 0.00 Byte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研究非均质水驱气藏水侵模式和机理的基础上,对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裂缝性水驱气藏的新型物质平衡方程,引入非均质参数和水侵强度系数,提出了裂缝形成早期水侵速度预测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正确反映裂缝性非均质有水气藏的开采动态,在核算气藏储量的同时,利用早期试采数据可合理有效地预测水侵速度、估计弹性能量和水侵强度等信息,该方法还可用于确定不同采气速度下的天然水封系数。

    • 胜利油区新区产能建设特点分析与应用

      2009, 16(3):88-89.

      摘要 (1455) HTML (0) PDF 0.00 Byte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区产能建设在油田开发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十五”以来的新区产能建设在储量构成类型、油藏类型、品位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十五”以来的新区产能建设特点进行分析,为新区产能方案的编制、方案优化、方案经济效益分析等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了新区产能建设成效量化分析的新指标——产能系数;以其作为衡量标准,在对“十五”以来胜利油田分公司417个新建产能区块进行产量跟踪的基础上,分别研究并分析了“十五”以来的历年新区、不同类型油藏的产能建设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预测了2008年新区当年产量,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相比,符合率达96.4%;根据产能建设特点还可预测规划期内的新区产量指标。

    • 流动单元约束的剩余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

      2009, 16(3):90-91.

      摘要 (1384) HTML (0) PDF 0.00 Byte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应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将流动单元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对剩余油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及同一流动单元内部驱替液总是沿优势渗流通道优先推进,水驱油过程主要存在稳定渗流和涌流2种形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流动单元类型有关,总体趋势为流动单元物性越好水淹程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越低。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研究区存在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但以绕流形成的剩余油为主,剩余油分布规模与储层非均质程度及驱替条件密切相关。

    • 改进结构的小波神经网络在油田开发指标预测中的应用

      2009, 16(3):92-94.

      摘要 (1315) HTML (0) PDF 0.00 Byte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决定油田开发指标因素的不确定性,往往很难对油田开发指标进行准确的预测。针对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及算法预测油田开发指标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结构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改进结构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使输入指标同时在不同时间因子和尺度因子的小波基上展开。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结构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不仅继承了小波神经网络的优点,且具有比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精度更高、训练速度更快的优势,其预测的平均精度达到97.02%,是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一种较实用的方法。

    • 应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

      2009, 16(3):95-96.

      摘要 (1373) HTML (0)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数学模型建立到图示求解,建立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的新方法。以计算出的单层和人工配比油样的吸光系数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配比标准图版。将混采井油样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插入标准图版中比对,与之最接近的那条人工配比曲线的配比即为混采井油样中各单层油组所占的比例。以QHD32-6-3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A22井单层产能贡献。结果表明,Nm4油组是A22井产能的主要贡献者,Nm4油组占70%,Nm1油组占30%。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特别是对应用谱指纹技术有一定局限性的生物降解稠油,使合采井产量贡献监测又多了一项油藏地球化学实验技术。

    • 油田开发历程模拟实验技术

      2009, 16(3):97-99.

      摘要 (1345) HTML (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模拟油田开发历程的方法,以油田整体开发历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手段进行了室内研究。对弹性和注水开发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评价,以胜利油区胜坨油田沙二段为对象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弹性开发阶段,地层压力下降了0.5MPa,采收率仅为3%;注水开发阶段的采收率为25%左右,该阶段每采出1%的原油,含水率就上升5%。物理模拟结果与油藏实际开发动态较为一致,能够较好地再现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及预测能力。

    • >提高采收率
    • 压裂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沉降规律

      2009, 16(3):100-103.

      摘要 (1523) HTML (0) PDF 0.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力压裂是油气藏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形成高导流能力的填砂裂缝是水力压裂成功的关键。通过研究支撑剂在垂直裂缝中的沉降规律,建立了受压裂液性能和裂缝几何尺寸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支撑剂沉降数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影响支撑剂沉降的主要因素以及支撑剂在携砂液中的沉降规律。以胜利油区大北11-29井为例,以获得最合理的支撑剂分布为目标,对施工排量、支撑剂和压裂液参数进行了优化,该井经压裂后日产油量增加了5.7倍,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 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施工参数模拟研究

      2009, 16(3):104-106.

      摘要 (1430) HTML (0) PDF 0.00 Byte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技术能够有效延缓水锥的形成,延长防砂有效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井的产能。其中,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是保证水平井砾石充填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此,建立了以平衡堤理论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在优化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水平井砾石充填施工参数进行了模拟优化,形成了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借助水平井参数优化物理模拟,对砾石充填排量、砂浆体积比、冲筛比、携砂液粘度和滤失量等影响充填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为高强度挡砂屏障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 浅层套管漏失井封堵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2009, 16(3):107-109.

      摘要 (1422) HTML (0) PDF 0.00 Byte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浅层套管漏失井占套管漏失井的50%以上,大多数浅层套管漏失井仍然采用封堵的方法治理,但封堵一次成功率较低,不足20%。在对浅层套管封堵失效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先建网,再封堵”的思路指导下研制了新型堵剂。新型堵剂主要由建网堵剂和封口堵剂组成。建网堵剂主要由膨胀吸水剂、架桥剂和悬浮拉筋剂组成,封口堵剂以超细水泥为主。施工采用Y531封隔器保护漏点上部套管。现场施工应用于8口井,封堵一次成功率达100%,封堵后套管漏失部位承压大于8MPa,能够满足油水井日常生产需要,很好地解决了浅层套管漏失井封堵难题。

    • 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增产潜力

      2009, 16(3):110-112.

      摘要 (1619) HTML (0) PDF 0.00 Byte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砂砾岩体储层的岩性结构、含油性和非均匀性等特征极为复杂,在勘探试油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未解决,尤其是在储层潜力评价方面存在较大偏差。统计分析了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的酸化和压裂效果,总体上压裂效果比酸化效果好。通过典型井例分析,揭示了砂砾岩体储层横向有效渗透率变化的复杂性,阐明了压裂后增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砂砾岩体储层改造的选井选层原则,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为该类储层的下步挖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