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断层两盘裂缝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2009, 16(4):1-3.

      摘要 (2342) HTML (0) PDF 0.00 Byte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构造物理模拟和地质综合分析,对陆相断陷盆地中断层两盘裂缝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断裂带包括断裂破碎带和裂缝发育带,断层两盘的裂缝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断裂主动盘张裂缝密度大于被动盘,有些断裂被动盘裂缝根本就不发育。在陆相断陷盆地中,处于被动盘的反向断层控制的圈闭更容易形成油气藏。

    • 靖边气田马五1—5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2009, 16(4):4-8.

      摘要 (1799) HTML (0) PDF 0.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组合特征、岩石组分特征、物性变化特征及地层高频旋回样式分析,在靖边气田马五1—5亚段识别出地层不整合面、海泛面和岩性界面等3种层序界面。以其为约束,将马五1—5亚段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在地层格架内探讨了储层发育规律,表明储层分布宏观上受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而优质储层(次生溶蚀孔洞缝型储层)主要处于中期旋回晚期的短期旋回中。

    • 民丰洼陷沙三段储层特征与物性影响因素

      2009, 16(4):9-11.

      摘要 (1770) HTML (0) PDF 0.00 Byte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沉积相分析、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岩心物性统计分析等表明,民丰洼陷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物性总体上为高孔、中高渗透。原始沉积环境是储层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受岩石类型、成熟度、分选性和填隙物含量等的影响,物性优劣顺序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近岸水下扇内扇、远砂坝和近岸水下扇外扇。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早期压实压溶作用及后期强烈的钙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损害的主要原因。原始物性好的位置在经历压实和早期胶结之后往往有利于储集空间的残余,从而在溶解作用下更有利于流体的运移以及长石和岩屑等颗粒的溶解,并由此有效地提高了孔隙度并改善了喉道连通性。

    •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红层成因

      2009, 16(4):12-14.

      摘要 (1724) HTML (0) PDF 0.00 Byte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之间普遍存在一套以红色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其层位归属和成因争议较大。利用地震区域追踪对比、连井标定和砂层组精细对比、岩心观察、粘土矿物、微量元素和化学蚀变指数等多种方法对该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层层位属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红层是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的陆上—滨湖浅水环境的产物,而后期的风化作用较小。在该环境下,碎屑岩储层不含炭屑,增强了在成岩过程中的抗压实性,为永进地区6 000m深度依然存在相对高孔渗储层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勘探前景的评价,为该区有利储层的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 牛庄洼陷东部王58地区5砂组油气富集规律

      2009, 16(4):15-19.

      摘要 (2019) HTML (0) PDF 0.00 Byte (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58地区油气运移受泄压和断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多条油气运移路径,油气的优势运移指向为王58地区中北部及北东方向。王58地区5砂组可分为3个砂体,从下往上油气积聚区有逐渐往东迁移的趋势。油藏的形成不受顺向断层和反向断层的制约,在靠近断层的位置可以形成断层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在相对远离断层的位置可以形成岩性油藏。在落实储层分布区的基础上,沿油气运移路径加强相对构造高点上的复合圈闭或在斜坡上的岩性圈闭的寻找是王58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 基准面旋回格架内三角洲储集砂体的发育特征——以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油组为例

      2009, 16(4):20-23.

      摘要 (1553) HTML (0) PDF 0.00 Byte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测井、岩心和地化分析等资料将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油组划分为16个短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以及2个长期旋回。在此基础上,根据三角洲储集砂体在单井和连井上的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变化,分析了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的砂体发育特征。长期基准面下降末期和上升初期可容纳空间高,沉积物供给量大,为厚层连片砂体发育的有利位置,其物性相对较好;长期基准面上升阶段偶见砂体发育,沉积物供给相对不足而可容纳空间极高,沉积砂体物性相对较差,连通性差,且泥质含量偏高。

    • 湿地扇相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及剩余油分布——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为例

      2009, 16(4):24-26.

      摘要 (1564) HTML (0) PDF 0.00 Byte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叠合分析,总结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特点。E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最好,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注入水易形成高渗通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G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次之,分布面积大,为中等—弱水淹,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 惠民凹陷唐庄地区沙河街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

      2009, 16(4):27-29.

      摘要 (1815) HTML (0) PDF 0.00 Byte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惠民凹陷唐庄地区构造复杂,沙河街组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为了建立该区沙河街组准确的等时地层格架,统一地层划分对比标志,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岩心、测井、试油试采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沙三段—沙一段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沙三段下亚段、沙三段中亚段、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及沙一段;由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收缩体系域4种类型的10个体系域构成,对应11个砂层组。以旋回划分为依据,以岩相旋回—厚度法为主,“等高程”法为辅的总体思路,在该区进行小层划分对比,共分出81个小层;结合油气分布规律、各小层砂层厚度和砂岩含量得出沙二段的Ⅱ砂层组、沙一段的Ⅰ和Ⅱ砂层组为主力产油层位。

    • 断陷盆地烃类流体运动的非均一性

      2009, 16(4):30-33.

      摘要 (1702) HTML (0) PDF 0.00 Byte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断陷盆地中烃类流体的运动特征,对断陷盆地中烃源岩的分布、排烃过程及油气二次运移通道及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断陷盆地中烃源岩的分布存在强烈的非均一性,宏观上烃源岩的分布呈现旋回式,微观上烃源岩分布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非均一性是烃类运移的本质特征,烃类运移存在优先的运移方向、通道及目标。流体压裂是驱动超压封存箱幕式演化的重要方式,随着超压封存箱的幕式演化,烃类进行幕式排放、幕式运移及幕式成藏。在烃源岩体系中讨论不同规模盆地内油气的运移规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油气运移通道的不连通性,重视突变性的油气运移规律。

    •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为例

      2009, 16(4):34-37.

      摘要 (1992) HTML (0) PDF 0.00 Byte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直接影响着储层性质的评价及油藏后期开发。针对常用的流动单元评价方法——流动带指标法容易出现聚类指标优劣交叉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划分流动单元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多种储层属性,寻找各类的最优聚类中心,并给出样本点属于每一类的隶属度,更准确地标定出每个样品的聚类域。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油藏为例,通过在聚类过程中有效地实施人工干预,解决了流动单元划分指标不匹配的问题,在生产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探区烃源岩生烃能力

      2009, 16(4):38-40.

      摘要 (1679) HTML (0) PDF 0.00 Byte (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探区烃源岩生烃能力,进行了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的实验研究,并将实验所得结果与邻区已知烃源岩进行对比,确定杭锦旗探区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且能够为该区天然气成藏提供物质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层系烃源岩生烃过程的模拟,确定研究区烃源岩的主要类型为煤层,主力层系为山西组,最终计算出研究区烃源岩的生烃总量为34.054×10^8t油气当量。

    • 龙门山造山带彭灌杂岩体形成模式

      2009, 16(4):41-43.

      摘要 (1629) HTML (0) PDF 0.00 Byte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形成于中晚元古代的彭灌杂岩体构造侵位于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杂岩体具有无根、深部岩片北西倾的特征;边界断裂及杂岩体内部早期为韧性变形,叠加晚期脆性改造,内部断裂呈叠瓦状排列,靠近茂汶断裂的杂岩体以韧性变形为主,向东南至映秀断裂,杂岩体韧性变形逐渐减少,脆性变形增加;茂汶断裂断面与志留系地层基本平行。以松潘—阿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结合变质核杂岩理论,提出了彭灌杂岩体形成模式,该模式能有效解释彭灌杂岩体的所有特征。

    •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油气成藏期次

      2009, 16(4):44-46.

      摘要 (1943) HTML (0) PDF 0.00 Byte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及物理化学条件,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埕北断阶区16口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温度进行了分析,埕北断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确定该区有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地质时期分别为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结合圈闭发育史和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分析,认为该区发生2次油气运聚成藏,其中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为主要油气成藏期。

    •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上古生界盒8^上储层成岩作用

      2009, 16(4):47-49.

      摘要 (1694) HTML (0) PDF 0.00 Byte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上古生界盒8^上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少量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个别为长石质岩屑砂岩。沉积相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平均孔隙度为5.85%,平均渗透率为0.54×10^-3μm^2,属低孔低渗透储层。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和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判别出了成岩阶段及成岩序列。研究区储层为晚成岩B期,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和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透的主要原因,成岩晚期的溶蚀作用大大改善了储层物性。

    • 西部某地区志留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2009, 16(4):50-52.

      摘要 (1729) HTML (0) PDF 0.00 Byte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将TZ地区志留系划分为1个完整的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该区发育了3大类准层序组,具有不同的相序和砂体组合特征,海平面升降和层序演化控制了砂体类型的分布和空间展布趋势。TZ地区志留系沉积时显示出波状的海岸格局,具有隆坳相间的微地貌特征,最好的砂体位于海侵体系域,滨岸砂或沿岸砂坝、潮汐水道砂的展布方向与厚度等值线趋势一致,其结合处是布井优选位置。

    •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

      2009, 16(4):53-55.

      摘要 (1546) HTML (0) PDF 0.00 Byte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碎屑岩储层是中国油气资源的最重要储层类型,加强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探讨了碎屑岩成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温压场、地质流体以及埋藏作用等因素对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讨论了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优质储层形成条件。通过研究发现,碎屑岩成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成岩作用的基本条件,对成岩作用有决定性影响;温压场、地质流体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对储层原生孔隙保存以及次生孔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埋藏作用对储层孔隙度演化有重要影响。

    • >技术方法
    • 地震数据体中非正常地震道的自动识别与评价方法

      2009, 16(4):56-57.

      摘要 (1767) HTML (0) PDF 0.00 Byte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数据体中非正常地震道的识别一直是由人工进行分析的,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识别和评价非正常地震道已经成为地震采集质量监控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地震道时窗能量特征和数据分数维的研究,提出了初至前是否起跳、极性反转、最大振幅异常、平均振幅异常、工业干扰道和主频异常等6种非正常地震道的自动识别方法和整体采集质量区域分布属性的评价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济阳坳陷纯化地区三维地震数据非正常地震道的自动识别和评价应用,提高了评价质量和工作效率,避免了一些人为感觉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展示了非正常地震道的分布情况,从而实现了地震采集数据由人工定性主观评价向自动定量客观评价的转变。

    • 走滑断裂识别技术在辽东探区的应用

      2009, 16(4):58-60.

      摘要 (1767) HTML (0) PDF 0.00 Byte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与复杂走滑断裂带相伴生的断鼻、断块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走滑断层两侧地层结构变化大,垂向断距小或无断距,断层识别和组合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在对胜利油区辽东探区构造和断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多尺度相干技术、边缘检测技术和多信息叠合相干技术等地球物理方法对走滑断裂带的断层进行了识别。结合地质分析认为新的断层组合更加合理,解释精度明显提高。应用新解释成果重新评价了研究区的含油气规模,其中胜顺1块的石油地质储量达557×10^4t,其南部断块的石油地质储量为133×10^4t。

    • 勘探决策支持系统坐标变换技术

      2009, 16(4):61-63.

      摘要 (1855) HTML (0) PDF 0.00 Byte (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勘探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处理和应用不同坐标系统下采集的数据,同时需要对扫描输入的图形进行校正处理,以便满足勘探论证的要求。从坐标变换的基础理论出发,对相同基准和不同基准下的坐标变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坐标转换流程。提出了平面图形校正的4点法,并编写了相应的软件模块。在把虚拟坐标图件校正成可用的实际坐标图件,或普通位图格式图件的矢量化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不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而且在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部署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油气采收率
    • 大港油田港西生物酶驱油先导性试验研究

      2009, 16(4):64-67.

      摘要 (1776) HTML (0) PDF 0.00 Byte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生物酶(DGE)在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藏进行驱油和单井吞吐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现代测试手段分析了DGE的生化特性、界面活性及其在不同润湿性岩心上的驱油效率。结果表明,DGE主要由蛋白酶、乙醇脱氢酶、木聚糖酶等酶构成,总蛋白含量为10^3μg/mL数量级,且酶的生物活性较高;DGE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0^-2~10^-1mN/m数量级,比复合驱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活性低;DGE对原油有一定的乳化性,在质量分数高于4%时,对原油的乳化能力明显增强。DGE分子在岩石表面吸附后能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岩石表面更趋向水湿。DGE驱油井组先导性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投入产出比为1∶〖KG-*2〗12,提高原油采收率3%以上。DGE驱油技术适合均质、中、低渗透和含胶质沥青质较高的油藏,注入的DGE体系在油层中老化一定时间后效果会更好。

    • 锦州9-3油田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2009, 16(4):68-70.

      摘要 (1753) HTML (0) PDF 0.00 Byte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锦州9-3油田的不断开发,含水率上升很快,为了在平台有效期内开采更多的原油,针对该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OS表面活性剂及二元复合体系均可使油水界面张力稳定地保持超低水平(10^-3mN/m),与二元复合体系配伍性好、粘度保持率高(大于90%)、耐高矿化度。质量分数为0.10%的OS表面活性剂与质量分数为0.12%的3640C聚合物构成了二元复合体系,运用该体系比单独使用质量分数为0.12%的3640C聚合物驱油可提高采收率4.85%。

    • 聚合物驱剖面返转现象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2009, 16(4):71-73.

      摘要 (1724) HTML (0) PDF 0.00 Byte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际注入聚合物的区块中,油层吸水剖面发生返转对于提高采收率是一种不利现象,认识剖面返转发生的机理,可以为治理剖面返转提供理论依据。从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物理模拟实验,论证了剖面返转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低渗透层中阻力系数的动态表现规律不同。在聚合物注入过程中,高、低渗透层的阻力系数都是一直上升的,但是高渗透层的阻力系数变化率是不断下降的,低渗透层的阻力系数变化率是不断上升的,两者变化率相等的点就是吸水剖面开始发生返转的时刻,这种高、低渗透层阻力系数变化率的动态变化通过液流的重新分配来实现,即发生了剖面返转。

    • 微生物采油用营养物质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规律

      2009, 16(4):74-76.

      摘要 (1623) HTML (0) PDF 0.00 Byte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微生物采油用营养物质在地层中的损耗情况,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分别利用浸泡法和物质平衡法研究了微生物采油常用营养物质(葡萄糖、硝酸钾、磷酸二氢钾)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各营养物质的静态吸附量和动态滞留量相差不大,其中葡萄糖的静态吸附量和动态滞留量最高,其静态吸附量为0.85 mg/g,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的吸附量较小,仅为0.1mg/g左右;在动态吸附实验中,当注入1.5倍孔隙体积营养液时,岩心产出液中各营养物质的质量浓度与注入时的质量浓度接近,转水驱后,随着注入体积的增加,产出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当转水驱2倍孔隙体积时,产出液中各营养物质的质量浓度接近0,说明动态驱替时吸附作用较弱。

    •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2009, 16(4):77-79.

      摘要 (1804) HTML (0) PDF 0.00 Byte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高轮次蒸汽吞吐后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蒸汽吞吐后在室内进行了蒸汽驱实验,将耐高温的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随蒸汽注入,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大(3∶1),蒸汽降粘效果不能达到最佳,较单纯蒸汽驱提高采收率0.55%;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小(0.25∶1),起不到降低界面张力和改变润湿性的作用,较单纯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5.43%;表面活性剂和蒸汽比例为0.5∶1时,能达到最好的驱油效果,较单纯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9.61%。研究了一个长型油滴在毛细管中的运动,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滴的前后压差和毛细管准数的1/3次方成正比,油滴受到的驱动压力将提高2个数量级,能够很好地保证油滴的运移。

    • 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影响

      2009, 16(4):80-82.

      摘要 (1813) HTML (0) PDF 0.00 Byte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可及孔隙体积对开发井的见聚时间和注聚动态监测有直接影响,其随着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而且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影响较为敏感。现有的ECLIPSE,CMG和VIP 3种商业化软件对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处理方法各异,而且均未从定义出发,致使计算结果出现差异。为此,从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定义出发,分析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突破时间和采收率的影响,以及3种商业化软件中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不可及孔隙体积将会导致见聚时间提前,随着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增加,见聚时间将会大幅度提前,与常规数值模拟结果相差较大。若不可及孔隙体积系数选取不当,将会对数值模拟结果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后续作业的决策。因此,在现场预测中必须考虑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影响,应该在多孔介质中的聚合物溶液流动数学模型中用有效聚合物孔隙度替换总孔隙度。

    • 应用多点测压法研究弱凝胶深部调剖性能

      2009, 16(4):83-85.

      摘要 (1639) HTML (0) PDF 0.00 Byte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现场要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施工时间远远大于调剖剂体系的成胶时间,先期注入的溶液已部分成胶,弱凝胶在地层内深部注入过程中的调剖性能如何变化对于深部转向能否实现影响很大,因此,采用多点测压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多点测压法是研究弱凝胶在深部注入过程中调剖性能的有效方法。弱凝胶在深部注入的过程中,注入初期各测压点的驱替压力增加较快,当注入量达到3~4倍孔隙体积后驱替压力不再增加;弱凝胶更易进入高渗透地层,从而使后续注水转入低渗透层,获得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弱凝胶调剖存在一个最佳渗透率区,在实验条件下30 000×10^-3~120 000×10^-3μm^2为最佳范围,低渗透岩心对弱凝胶的剪切作用较大,当注入距离为50cm时阻力系数和凝胶强度的降幅都在70%以上,而在高渗透岩心中弱凝胶不能对深部地层形成有效封堵,弱凝胶均能顺利地通过。

    •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2009, 16(4):86-89.

      摘要 (1777) HTML (0) PDF 0.00 Byte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主要包括微生物本身对原油的直接作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油层的间接作用,通过对中外比较典型的数学模型及应用进行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现阶段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的优缺点、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学模型发展的关键是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运移规律及增产机理的完善。为体现出模型的可靠性及实用性,应对所建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简化模型方程和优化解法,从而实现矿场试验方案的编制。

    • >油气藏工程
    • 油藏降压过程中压力分布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2009, 16(4):90-92.

      摘要 (1725) HTML (0) PDF 0.00 Byte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油藏降压开采过程中,渗透率和孔隙度等油藏参数随着油藏压力降低而发生动态变化,同时油藏参数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油藏压力的分布。建立油藏降压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率与油藏压力间的函数关系,并结合渗流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得到油藏降压过程中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Visual 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了相应计算软件,对胜利油区某区块降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油藏降压过程中,流固耦合作用会减缓油藏降压速度;渗透率越小,流固耦合作用对油藏压力分布影响越明显;排液速度越大,流固耦合作用对井底流压影响越大。因此,在油藏降压开采参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流固耦合作用的影响。

    • 提高抽油井液位测量深度和精度的方法

      2009, 16(4):93-96.

      摘要 (1716) HTML (0) PDF 0.00 Byte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指出了目前回声测距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影响回声测距法深度与精度的主要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高压喷注可在套管内产生能传播很远的低频宽脉冲声波,为提高测量深度找到了有效途径。在声速计算方面,采用信号短时自相关处理技术,明显提高了声速计算精度,进而提高了抽油井液位的测量精度。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使用高压喷注声源结合信号短时处理技术在提高回声测距法的深度和精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为这一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席状砂储层内部微观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

      2009, 16(4):97-99.

      摘要 (1606) HTML (0) PDF 0.00 Byte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席状砂储层具有层薄和分布面积大等特点,由于形成条件的差异,不同位置、不同规模的席状砂内部具有不同的微观孔隙结构。微观孔隙结构的不同,致使注水开发油田中水驱波及区域内尚残留着大量的剩余油,且分布极为复杂。研究这部分油的存在位置、形态及其成因对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薄片、电镜和压汞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杏南油田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将微观孔隙结构划分为5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前缘席状砂储层内不同孔隙结构类型中剩余油的形态及分布规律,确定了润湿性、微观孔隙结构、填隙物及油水粘度比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 活跃边底水油藏开发后期水平井参数优化——以长堤油田桩1块Ng3油层为例

      2009, 16(4):101-103.

      摘要 (1642) HTML (0) PDF 0.00 Byte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长堤油田桩1块Ng3油层综合含水率高达96.3%,开发效果变差的实际情况,应用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在油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水平井调整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产能及含水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水平井应尽量部署在油层构造的较高部位,且距油层顶2m左右,并尽量与构造线平行;与老井井距不能小于水锥半径;水平井段长度为200m,初期产液量为200m^3/d,当含水率达到85%时可提高产液量至400m^3/d,实施后开发效果较好,累积产油量达2 603×10^4t,采出程度为20.10%,预计比调整前提高采收率6.2%。

    • 低渗透砂岩气藏气体渗流特征

      2009, 16(4):104-105.

      摘要 (1642) HTML (0) PDF 0.00 Byte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低渗透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对同一岩心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渗流机理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认为低渗透含水岩心气体在低速、低压下渗流先受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启动压力梯度作用逐渐增强;当含水率增大到20%左右时,低速、低压阶段岩心受到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综合作用。这为低渗透气藏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裂缝性油藏广义Vogel方程的建立及压敏效应分析

      2009, 16(4):106-108.

      摘要 (1784) HTML (0) PDF 0.00 Byte (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列宾逊函数仅考虑单相渗流,且现有研究只适用于欠饱和油藏及稳态渗流情形的缺陷,拓展了列宾逊函数的定义,并利用流度函数的推广式推导了裂缝性油藏在溶解气驱状态下的广义Vogel方程,其基本形式与Wiggins解析式类似。采用广义流入动态关系研究了不同变形系数下污染程度及油藏压力的压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完善井及高油藏压力状态下的完善井压力敏感性最强,控制合理的压力水平是防止溶解气驱阶段产能急剧下降的关键。

    • 改进的童氏图版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2009, 16(4):109-110.

      摘要 (1899) HTML (0) PDF 0.00 Byte (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标准童氏图版是根据中高渗透水驱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统计出来的,能较好地评价中高透渗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的注水效果,但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辽河油区26个低渗透注水油藏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进行了研究,将标准童氏图版公式中的比例系数7.5换成了21.87,符合低渗透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变化规律。在改进后的图版中,实际生产曲线基本在采收率为15%的理论曲线上运行,与标定的采收率15.1%比较接近。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