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胜利西部探区勘探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 19(1):1-3.

      摘要 (1501) HTML (0) PDF 1.19 M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西部探区面积大、分布散、勘探领域多、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勘探程度及认识程度总体较低。随着理 论认识的提高、工程技术的进步,西部探区将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勘探潜力,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一些地 质认识。近期西部探区勘探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梳理明晰前期勘探状况,找准工作切入点; 二是采取边实践边学习 的做法,工作中应防止3 种倾向的出现,即完全否定前期工作、完全肯定前期工作、一学就明白,以便科学、高效地 开展西部探区勘探工作。

    • >油气地质
    • 骨架砂体输导能力量化评价———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为例

      2012, 19(1):4-6.

      摘要 (1362) HTML (0) PDF 1.56 M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架砂体是油气输导体系的主要要素之一,对其进行输导能力量化评价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勘探实践 的需要。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三段中亚段—沙二段骨架砂体为例,对骨架砂体输导要素与油气显示的关系进 行统计分析,研究骨架砂体的厚度、顶面形态、产状、物性( 毛管压力) 等属性与输导能力之间的关系,开展输导机理 研究及输导能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宏观意义上的骨架砂体产状、微观意义上的骨架砂体物性与油气显示的关 系明显; 骨架砂体的输导机理是骨架砂体产状与非均质性的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路径,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进 一步验证了该结论; 初步建立了表征骨架砂体输导能力的量化计算方法,提出了骨架砂体输导能力指数,精细刻画 了油气的优势运移路径,可对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精细描述———以东营凹陷梁11 断块沙二段7—8 砂层组为例

      2012, 19(1):7-10.

      摘要 (1542) HTML (0) PDF 1.56 M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孔隙度与渗透性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梁11 断块沙二段 7—8 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7—8 砂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主的三角洲 前缘沉积,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废弃河道和三角洲泥共8 种沉积微相。其中,河口坝及远砂坝均可进一步细分出坝核、坝缘2 个次级微相; 分流间湾可进一步划分为间湾滩 地和间湾洼地2 个次级微相。沙二段7 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局 部分布水下决口扇及废弃河道; 8 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河口坝为主,其次是远砂坝。

    • 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中国上扬子区页岩气潜力

      2012, 19(1):11-14.

      摘要 (1393) HTML (0) PDF 2.17 M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北美页岩气藏地质特征进行调研,总结出页岩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地质条件,并对中国上扬子区海 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分析。热成因页岩气藏主要位于造山带边缘前陆盆地的前渊和前缘斜坡部位,生物成因页 岩气藏主要位于克拉通盆地,二者在资源分布和成藏地质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页岩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评 价要素包括页岩厚度、埋藏深度、有机碳及吸附气含量、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地层压力与温度、储 层物性、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含气量等。中国上扬子区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海相黑色 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潜力,是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最为有利的目标之一。

    •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2012, 19(1):15-18.

      摘要 (1338) HTML (0) PDF 1.98 M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经历了2 次海进—海退旋回,依据界面特 征可划分出2 个超层序和4 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显示: SS1 超层序海侵体系域早期发育滨岸相碎屑岩沉积,海侵体系域中晚期和高位体系域以混积潮坪、混积台地相为特 征,发育含泥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砂质灰岩、泥岩及页岩沉积; SS2 超层序海侵体系域形成高能浅滩,发育鲕粒碳酸 盐岩和碎屑碳酸盐岩,高位体系域台地相白云岩发育。SS1—SS2 超层序形成过程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碎屑岩沉 积—混合沉积—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序列。SS2 超层序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浅滩和白云岩均为形成油气储层的有利地 质体。

    •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新近纪沉积体系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2012, 19(1):19-23.

      摘要 (1386) HTML (0) PDF 1.91 M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新近纪发育阿尔金斜坡西段物源和阿尔金斜坡东段物源,其中,西段物源包括干柴沟水 系、咸水泉水系、红沟子水系和月牙山水系,主要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 东段物源包括红 三旱一号水系和牛鼻子梁水系,主要发育缓坡型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 湖盆内部主要发育内源碳酸盐 岩—膏岩沉积体系。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及其派生的各次级断裂活动的阶段性、多期性与复杂性控制了位于湖 盆边缘的各类沉积体系的发育与演化; 而内源碳酸盐岩—膏岩沉积体系的发育与演化则受控于湖盆内部发育的多 个水下低凸起和多个沉积中心并存的古地理背景。

    • 储量估算方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应用

      2012, 19(1):24-27.

      摘要 (1325) HTML (0) PDF 1.77 M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各向异性,增加了该类油藏勘探、开发的难度,降低了各项资料录取 的准确度,大大增加了储量估算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量估算主要包括中国的静态法即容积 法,产量递减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和物质平衡法等动态法以及SEC 储量评估的静态法和动态法。由于各种方法所 需的资料、适用性不同,决定了储量估算精度也有所不同。影响储量估算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油藏录取资料的代 表性、对油藏认识的准确程度、储量估算方法的适用程度以及储量参数的合理确定性。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静 态法储量估算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厚度和孔隙度,核心问题是对有效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正确认识; 动态法储 量估算更应注重储量参数是否符合油藏开发特征。针对复杂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通过多种方法和资料的综合 应用、动态与静态估算方法的相互验证,对资料代表的局限性与各种方法的缺陷进行补充和完善,以获得最佳的储 量估算结果。

    • 东濮凹陷北部膏盐岩分布特征及其对地层温度的影响

      2012, 19(1):28-30.

      摘要 (1461) HTML (0) PDF 2.53 M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濮凹陷北部地温场的形成受广泛分布的巨厚膏盐岩控制,并与构造位置、断裂热液活动、凹陷内部热流体 活动有关。通过岩心观察及精细层序地层对比,将东濮凹陷北部划分为4 套区域性膏盐岩和2 套局部性膏盐岩, 使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膏盐岩的热传导作用,并利用实测地层温度数据证实了膏盐岩对研究区现今地层温度的 影响。研究发现,由于膏盐岩具有较好的热传导作用,导致其发育区及周边的地层温度产生异常高值,对烃源岩热 演化和生排烃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储层参数分布特征

      2012, 19(1):31-34.

      摘要 (1478) HTML (0) PDF 1.95 M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 E1 f2 ) 储层沉积微相繁杂多样,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储层参数变化快,规律难于把握。 针对此问题,研究提出按沉积微相分类讨论储层参数分布规律的方法。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第3 亚段( E1 f23 ) 1—7 小层沉积微相和砂体厚度的变化与展布特征不同,导致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发育较多原生补给水 道沉积的1—4 小层比发育较多改造补给水道沉积的5—7 小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均要高。对研究区内发育的滨湖 砂坝、滨湖砂滩、原生补给水道和改造补给水道微相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滨湖砂坝和滨湖砂滩孔隙度、渗透率 分布相对稳定,渗透率呈较明显的复合韵律分布模式; 原生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正韵律分布模式; 而改造补给水道 渗透率多呈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储层物性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原生补给水 道和砂坝沉积区,低值区则分布于改造补给水道和砂滩等沉积区。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 段烃源岩排烃机制及成藏意义

      2012, 19(1):35-38.

      摘要 (1644) HTML (0) PDF 2.03 M (2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泥岩综合压实曲线对比,明确研究区长7 段烃源岩普遍存在欠压实现象, 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泥岩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结果表明,欠压实产生的过剩压力是长7 段烃源岩排烃的 重要动力。由此,根据过剩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划分了3 种排烃方式,并叠合烃源岩的分布、源储压力差得出长7 段烃源岩向其上下地层有利的排烃范围。结果表明,当源储压力差不小于储层的毛管压力时,排烃才可能发生; 有 利的排烃区受优质烃源岩分布、排烃方式和动力条件的综合控制; 长7 段烃源岩向下伏地层排烃的条件优于向上 覆地层,是现今油藏选择在长8 段大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 长6 段小规模的油藏基本分布在长7 段烃源岩向上有利 排烃范围之内。

    • 深埋储层水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蚀变作用

      2012, 19(1):39-42.

      摘要 (1493) HTML (0) PDF 2.06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埋地质体中广泛分布着储层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水可能会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发生一定程度的有 机氮—无机氧化学交换。对吡咯与水反应体系的热力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当温度高于373. 15 K 时,热力学上 吡咯与水就可能发生反应。随着温度升高,反应过程正向进行程度增大,即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升高温度对反应有 利。利用高温高压模拟装置对吡咯与水反应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 谱等分析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吡咯和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呋喃和氨气。研 究结果为探讨影响深埋储层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保存与分布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热模拟实验依 据。

    • 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实践

      2012, 19(1):43-45.

      摘要 (1338) HTML (0) PDF 2.58 M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经过近50 a 的勘探,在勘探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在回顾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 勘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的实践思路及识别原则。实践思路包括:①从引起油气层电阻率 降低的微观因素出发,研究各种类型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地质成因及分布规律; ②在研究各类低电阻率油气层共性 的基础上,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共性是储层具有相对弱的成藏动力,油气层含油饱和度 相对较低。胜利油区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原则为: 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化、气测 等录井资料为补充,以地区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为支撑。

    • 页岩气数值模拟技术进展及展望

      2012, 19(1):46-49.

      摘要 (1397) HTML (0) PDF 1.95 M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页岩气是重要的非常规资源,数值模拟技术对于页岩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页岩气数值模拟 技术的进展,论述了页岩气的储集和运移方式,讨论了在页岩孔隙中运移的表征方法; 目前页岩气数值模拟分为双 重介质、多重介质及等效介质3 种模型; 在分析了目前页岩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 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页岩气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为: 研究页岩气气水两相运移机制,开展气水两相页岩 气数值模拟; 研究页岩中有机质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孔隙气水运移规律,建立考虑有机质影响的页岩气数值模拟模 型; 研究页岩气吸附气运移机制,建立准确描述页岩气解吸机制的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

    • >技术方法
    • 胜利油区时移地震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2012, 19(1):50-54.

      摘要 (1313) HTML (0) PDF 2.20 M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胜利油区继承性数据和开发阶段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为实例,探讨了时移地震的可行性实践,研究了 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开发中的应用。分析了引起采集地震数据不一致的因素,并进行叠前的一致性及叠后的互 均化处理,消除由于采集、处理不一致对地震数据在能量、频率、相位等方面的影响,突出油藏变化带来的地震属性 差异; 与生产动态数据相结合,分析油藏的连通性以及剩余油分布,指导注采方案调整,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 的。胜利油区的探索实践表明,时移地震可以有条件地开展实际试验研究与应用,如何利用重新采集的高精度三 维地震数据并综合油藏工程等技术解决更多的开发难题是一个策略问题。在油田开发实际应用中应当协同考虑 时移和多次采集地震数据2 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油气采收率
    • 多相泡沫体系深部调剖实验研究

      2012, 19(1):55-58.

      摘要 (1357) HTML (0) PDF 2.11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深部调剖剂,凝胶微球与泡沫复合体系( 多相泡沫体系) 结合了凝胶微球深部调剖和泡沫封堵 能力强的特点。从凝胶微球与泡沫的复配性入手,研究了凝胶微球和泡沫的注入特征,并对比了泡沫、凝胶微球和 多相泡沫体系对非均质岩心的提高采收率情况。通过实验发现,在空气中,凝胶微球质量浓度为5 g /L 时,多相泡 沫体系的稳定性最好; 多相泡沫体系注入过程中压差呈“阶梯式”上升趋势,凝胶微球除了吸附在岩石孔隙表面,还 可以在较小孔喉处通过架桥作用形成封堵。多相泡沫体系注入过程中产生了较强的压力波动,有利于采收率的提 高。多相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要好于单独使用泡沫或凝胶微球,经过多相泡沫体系调剖后,低渗透岩心最终 采收率要高于高渗透岩心最终采收率。

    • 永平油田稠油自发乳化降粘剂的筛选及驱油效果评价

      2012, 19(1):59-61.

      摘要 (1256) HTML (0) PDF 2.80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永平油田稠油粘度大、油层厚度薄、原始含油饱和度低及热采投产后产油量低的现状,筛选出一种能使 稠油在地层中发生自发乳化的降粘剂,使稠油以较低粘度的乳状液被采出,从而提高稠油的采收率。针对不同乳 化降粘剂对永平油田稠油的乳化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自发乳化降粘剂NS 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45 ℃的条件 下,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 数量级以下,并可完全自发乳化等体积的永平油田稠油,降粘率达99. 74%。 NS 自发乳化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后续水驱后,自发乳化驱的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了38. 18%。

    • 双河油田IV5-11 层系复合驱油体系实验研究

      2012, 19(1):62-65.

      摘要 (1316) HTML (0) PDF 2.31 M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双河油田IV5-11 层系的油藏特征,利用正交实验法,对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 进行筛选,得到了由质量浓度为1 500 mg /L 的ZL-Ⅱ、质量分数为0. 3%的QY-3 组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及由质 量浓度为1 500 mg /L 的ZL-Ⅱ、质量分数为0. 3%的QY-3 和1. 0%的Na2CO3组成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这2 个体 系均能与双河模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粘度适中。利用均质与非均质人造岩心及微观非均质仿真模型,对所选 复合驱油体系进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并在模拟油藏具有代表性的3 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优选了三元复合驱油 体系注入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程度明显高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 在 非均质条件下,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前者 始终高于后者; 对于同一驱油体系,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驱油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级差为3 倍时的采收率 最高。综合分析可知,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好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其注入前后分别注入0. 05 倍孔隙体积交联聚 合物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比不加保护段塞时提高了4%。

    • 驱替体系的主要性质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2012, 19(1):66-68.

      摘要 (1340) HTML (0) PDF 2.28 M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粘弹性、粘度和界面张力等性质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采用系列驱替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拟 实验。与前人研究方法不同,实验中将表面活性剂和碱的质量分数分别固定为0. 3%和1. 2%,通过调整烷基苯磺 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组成配方,使三元复合体系具有不同的界面张力数量级,避免了化学剂质量分数变化引起的实 验偏差。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粘度下,三元复合体系的弹性小于聚合物溶液; 与水驱相比,单独聚合物驱和表面 活性剂—碱二元驱可分别提高采收率14. 37%和7. 05%; 同时改变粘度和界面张力可提高采收率30. 41%,证明两 者的协同作用效果优于改变单因素时驱油效率的简单加和; 粘度越高,降低界面张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越大。 因此,合理匹配粘度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关系是提高驱油效率的有效途径。

    • 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2012, 19(1):69-71.

      摘要 (1342) HTML (0) PDF 2.90 M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存在的选择性强和降粘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该降 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基团和烷基。极性基团可以降低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氢键作用,烷基可以增加油溶性 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溶解能力,从而提高其降粘效果。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通过2 步法合成得到,通过对其合成 条件的讨论发现,该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和十八酰氯的摩尔分数之比为 4 ∶ 4 ∶ 1. 5; 第1 步主链反应温度为110 ℃,反应时间为8 h,促进剂N 的质量分数为1. 4%; 第2 步接枝反应温度为 110 ℃,反应时间为14 h。研制的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降粘率可达49%; 红外光谱对其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其 结构与设计结构一致。

    • 三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能及驱油效果评价

      2012, 19(1):72-74.

      摘要 (1593) HTML (0) PDF 2.25 M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化学驱中,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是表面活性剂驱油最基本的机理。三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因其特殊结构表现出更好的界面性能。针对已合成的三季铵盐,探讨了各因素对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纯三季铵盐溶液与长庆油区模拟油界面张力可达10-2 mN/m,比常规活性剂低1 ~ 2 个数量级,具有较好的耐盐、耐高温性; 与阴离子活性剂α-烯烃磺酸盐复配后,界面张力可达10-4 mN/m,表现出较好的协同效应。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纯三季铵盐可降低低渗透岩心注入压力10.6%,提高采收率8.35%; 与α-烯烃磺酸盐复配后,降压率为17. 4%,岩心采收率提高了11.1%,降压和驱油效果更佳,这也表明界面张力越低,提高低渗透岩心采收率效果越好。

    • 富气混相驱气窜界定方法及其在阿尔及利亚某油田的应用

      2012, 19(1):75-78.

      摘要 (1354) HTML (0) PDF 2.25 M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窜对富气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有较大的影响。以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富气混相驱为例,介绍了较为实用 的3 种气窜界定方法,即气油比变化率判断法、C6+摩尔分数变化率判断法和( C3 +C4+ ) 摩尔分数变化率判断法,并 通过数值模拟对气窜前后渗流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加深了对气窜界定的认识。此外,对可能影响气窜界定 的注气量、注气速度和注入气组分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注气量、注气速度和注入气组分对气窜界 定均无明显影响,气油比或气油比变化率能够较好地界定气窜,特征组分的摩尔分数变化率可以作为参考。

    • 邵家油田沾3 块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优化及现场试验

      2012, 19(1):79-81.

      摘要 (1368) HTML (0) PDF 2.35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源微生物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微生物,实现微生物驱油。因此 激活剂选择和优化对内源微生物驱来说至关重要。在对胜利油区沾3 块油藏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淀粉水解 液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以沾3-斜24 井产出水作为激活对象,首先利用静态激活实验从微生 物活性角度初步确定出2 组激活剂配方; 然后利用动态物理模拟对2 组配方进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及增油 效果评价实验,最终优化出沾3 块内源微生物驱最佳激活剂配方为0.3%淀粉水解液+0.2% ( NH4 ) 2HPO4 +0.2% NaNO3,该配方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平均大于6.7%。在胜利油区沾3 块3 口油井进行了单井吞吐现场试验, 试验后单井平均日增油量为1.2 t,含水率平均下降3.5%,见效周期超过3 个月,截至2011 年3 月底累积增油量超 过4 000 t。

    • >油气藏工程
    • 爆燃压裂油井产能热稳态数值模拟评价

      2012, 19(1):82-84.

      摘要 (1242) HTML (0) PDF 2.93 M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温度场和渗流压力场的相似原理,利用ANSYS 热稳态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爆燃裂缝参数对油藏渗流 压力场和油井产能的影响,并与爆燃压裂油井产能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爆燃裂缝的存在, 使靠近裂缝处流体的渗流方式由径向流变为线性单向流,且爆燃裂缝渗透率高,提高了地层流体在油藏中的渗流 能力和油井产能; 爆燃裂缝前端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和集中,证明裂缝前端存在汇流现象; 保角变换产能数学模型 和节点系统分析产能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ANSYS 热稳态数值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13%和7.6%, 验证了保角变换产能数学模型和节点系统分析产能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工程适用性,可为爆燃裂缝参数设 计提供依据。

    • 水平井注采井网多目标优化方法

      2012, 19(1):85-90.

      摘要 (1420) HTML (0) PDF 2.46 M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水平井技术的发展,现有的优化方法考虑的因素已不能满足需要,因而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适用于水平 井注采井网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依据渗流理论,重新推导了水平井注采井网渗流方程; 通过对井网开发产能规律 的分析,推导了新的适用于水平井注采井网的累积产油量方程; 运用经济现金流量和经济学原理,推导了水平井注 采井网注水开发的经济净现值公式,改进了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公式,使其能应用于水平井井网; 将波动前缘运动理 论用于约束井网范围。以累积产油量和经济净现值作为目标函数,以井网控制面积和压差范围等作为控制条件, 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进行了求解。该方法在阿曼某油田进行了应用,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 明,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其他优化方法相比,多目标优化方法适用于水平井井网优化,理论性强,并且能同时 优化工程和经济目标从而得到全局最优解,为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持。

    •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开发潜力及对策

      2012, 19(1):91-94.

      摘要 (1310) HTML (0) PDF 2.36 M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分布在胜坨、孤岛、孤东和埕东4 个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 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油田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来保持 油田稳产。根据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特征,提出了综合流动系数的概念并依此进行分类; 通过建立 的分类标准,将河流相开发单元分为3 类。采用河流相开发单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类别 单元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并与水驱曲线法标定的采收率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以 Ⅰ类单元为例,选取交错行列和正对行列2 种井网形式的典型单元,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 通过对不同开发措施的优化分析,提出了以井网整体加密和水平井挖潜为主的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开发对策。

    • 底水油藏水平井沿程水淹识别

      2012, 19(1):95-98.

      摘要 (1276) HTML (0) PDF 3.02 M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平井沿程的不均匀见水主要是由地层非均质性和井筒压降所致。利用贝克莱—列维尔特方程和井筒压降 方程,针对裸眼完井的水平井,建立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与地层两相渗流的耦合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 求解地层中不同渗透率分布时水平井井口在不同时刻的含水率,通过对高渗透带的渗透率、宽度和位置进行敏感 性分析,研究水平井见水的影响因素。根据塔河油田某井的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调节井筒沿程高渗透带位置, 绘制了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图版,通过与实际含水率变化曲线相比,确定井筒沿程的高含水率位置。结果表明,高 渗透带位置是影响水平井井口含水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井口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反求高渗透带的大致位 置; 封堵沿程高含水带,还可有效降低井筒跟端底水脊进程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井口含水率。

    • 基于瞬态温度压力监测的分层测试反模型

      2012, 19(1):99-103.

      摘要 (1341) HTML (0) PDF 2.37 M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层油藏的传统分层测试方法是基于瞬态流量压力耦合模型建立的,但是由于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井下瞬 态流量测量具有很大难度,且精度较差,因此传统分层测试方法的后期解释结果受瞬态流量影响很大,经常出现较 大误差。利用目前被大规模应用的永久式井下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提出了基于瞬态温度压力耦合模型的分层测试 方法,在前期正模型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方法中最为关键的反模型部分。通过建立合理的目标 函数,应用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建立了用于回归多层油藏分层属性的反模型,并编制程序进行求解,实现了 通过瞬态实测温度和压力对多层油藏分层属性参数( 渗透率、伤害渗透率和伤害半径) 的求解。通过双层合采和4 层合采油藏2 个算例,对该测试方法的测试流程、数据选取要求、解释步骤和解释精确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所建反模型可以与前期工作建立的正模型配合使用,解释效果较好。基于瞬态温度压力耦合模型的分层测试方法 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对生产影响较小,解释精度高。

    • 水驱开发油藏流体通道描述及定量封堵技术

      2012, 19(1):104-106.

      摘要 (1307) HTML (0) PDF 2.31 M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水驱砂岩油藏,油水井间流体通道参数可为调剖提供依据。将地层看做一个岩心,利用化学示踪剂的方 法,由达西公式推导出流体通道渗透率的计算公式。通过油井产出曲线的波峰数和示踪剂到达时间,得到注水井 与油井间的通道数和通道相关参数; 并按渗透率将流体通道分为渗流通道、窜流通道和似管流通道。按照通道分 类,定量封堵窜流通道和似管流通道。将流体通道描述及定量封堵技术应用于胜利油区新立村油田永8-7 断块永 8-61 井组,对应8 口油井检测出27 条通道,其中有5 条窜流通道,根据窜流体积实施定量封堵后,井组综合含水率 下降了2.3%,日增油量为18.6 t,累积增油量为7 617 t,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 径向基神经网络优化及在储层敏感性定量预测中的应用

      2012, 19(1):107-110.

      摘要 (1339) HTML (0) PDF 2.34 M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径向基( RBF) 神经网络法具有网络结构简单、逼近能力强和学习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储层 敏感性智能预测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泛化能力不强、网络训练不收敛等问题。通过在输入层中引入 补充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RBF 神经网络的逼近精度和泛化能力。在确定储层敏感性主 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径向基函数散布常数的优选,进一步优化了RBF 神经网络的性能。采用所收集的胜 利、辽河、大港及江苏油田共125 组数据,进行了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检验,优化了RBF 神经网络,并在储层敏感性 预测方面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对于训练集内的样本,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均大于93.79%,且预测值与实验值的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 对于训练集外的样本,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大于91. 59%,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大于 0.994,实现了对储层敏感性的准确、定量预测。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