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济阳坳陷“十一五”期间探井钻探效果及对策分析

      2013, 20(6):1-5.

      摘要 (1265) HTML (0) PDF 1.28 M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一五”期间,济阳坳陷已整体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在勘探目标更为复杂、隐蔽和勘探难度加大的条件下,济阳坳陷保持了良好的勘探态势,为胜利油区的发展夯实了资源基础。总结“十一五”期间济阳坳陷的勘探特点和经验,对于胜利油区下步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从井别、钻探目的层系、完钻深度、储层类型和圈闭类型等方面对济阳坳陷“十一五”期间完钻的探井进行钻探效果及对策分析,结果表明,预探与风险勘探的突破是勘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沙四段上亚段及其以上层系仍为主要勘探目的层系,孔店组—沙四段下亚段等深层逐渐成为增储重点;陡坡带砂砾岩体、洼陷带浊积砂体、缓坡带滩坝砂体及新近系河道砂体等岩性油气藏成为主要勘探目标,深层及潜山等勘探目标所占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精细勘探是高勘探程度老区取得进展和低勘探程度新区获得突破的关键;储层不发育和输导条件差是目前及今后济阳坳陷勘探面临的主要风险。

    • 试论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2013, 20(6):6-9.

      摘要 (1362) HTML (0) PDF 1.29 M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胜利油区东部探区已经全面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对勘探工作中应着力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作出了战略性的思考和探讨。结合胜利油区油气勘探工作实际,以哲学的思维系统对其科学实践规律进行总结,即应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处理好作为主体的地质研究人员与作为客体的被研究、被描述的地质体的关系;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不应强调绝对概念,不应人为划出绝对的界限,勘探工作的认识规律同样遵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明确科研人员是决定性因素,与先进技术的良好结合及实践应用是处理好该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些关系的辩证思考,有利于抓住勘探提质增效的节点,为实现胜利油区东部探区勘探工作持续稳定、高质高效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油气地质
    • 断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青西地区为例

      2013, 20(6):10-14.

      摘要 (1404) HTML (0) PDF 1.58 M (2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断层输导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将其表征为与油气资源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单位时间内断层输导的油气资源量,其影响因素包括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成藏期断层古落差、成熟烃源岩内部断层平面延伸长度和断层停止活动时间。采用断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对济阳坳陷青西地区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断层输导能力与油气资源量拟合的常数取值为210时,断层输导能力之和与邻区辛镇油田东部和研究区永安镇油田对应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结果表明,永101、永106和永116井区位于油源断层附近,圈闭发育,能量半衰时梯度异常,为有利勘探目标;预测新立村油田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约有1 800×104 t的石油地质储量有待发现。

    • 页岩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3, 20(6):19-22.

      摘要 (1397) HTML (0) PDF 1.24 M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页岩气研究起步较晚,各沉积盆地中含气页岩层段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其地质特征、赋存状态、含气性与北美成熟页岩气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须解决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诸多地质及工程问题,建立适用于中国页岩气的资源评价体系。在明确页岩气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外页岩气特征差异性对比、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地层水的赋存及渗流机理、页岩气成因类型与压裂效果的关系以及含气页岩储层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中国页岩气地质特征较北美地区复杂,页岩孔喉中地层水渗流机理尚不明确,页岩压裂效果与天然气成因密切相关;建议借鉴常规(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对不同沉积体系下的页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以寻找页岩气“甜点”,从而实现对中国页岩气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

    • 东营凹陷永安镇三角洲层序地层及其控砂模式

      2013, 20(6):23-28.

      摘要 (1558) HTML (0) PDF 2.36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的永安镇三角洲沉积,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理,结合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建立了永安镇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展布规律,并对层序控砂模式进行了探讨。将永安镇三角洲目的层位沙三段中、下亚段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沙三段中亚段内部划分出3 个四级层序(MSC1—MSC3)、8个五级层序(Z1—Z8),沙三段下亚段内部划分出2个四级层序(MSC4—MSC5)、2个五级层序(X1—X2)。在MSC5—MSC3层序发育时期,永安镇三角洲沉积规模较小;在MSC2层序发育时期,永安镇三角洲物源大量供给、强烈进积,并可推进到胜坨断层下降盘;在MSC1层序发育时期,永安镇三角洲物源持续供给,强度较大,但受到东营三角洲影响,逐渐向北发生迁移。对永安镇三角洲平面和剖面沉积体系演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各级旋回内部沉积趋势发生迁移,永安镇三角洲具有层序控砂的自相似性特点,三角洲进积砂体主要发育于各级旋回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且下降半旋回含砂率高于上升半旋回。

    •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3, 20(6):29-34.

      摘要 (1776) HTML (0) PDF 1.72 M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石物性和压汞资料,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区克下组属于中孔、中渗透储层,以粒间溶孔为主,次为原生粒间孔隙,优选出孔隙度、渗透率、均值、偏态、饱和度中值半径、最大孔喉半径、平均毛管半径、视孔喉体积比和非饱和汞孔隙体积百分数共9个能反映孔隙结构的参数,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分为4类(Ⅰ—Ⅳ),分别代表储层孔隙结构好、较好、较差、差;储层的微观孔隙分布主要有3种类型,孔隙直径分布分别呈单模态、双模态和复模态。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有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构造格局决定着储层的沉积格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孔隙结构。沉积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性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压实作用造成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孔隙结构和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得以改善;重结晶作用产生的新生自形晶矿物全充填或半充填于粒间孔隙和喉道中,使孔隙减少、喉道变窄,孔隙连通性变差;压溶作用可产生压溶缝、缝合线或溶孔,扩大了孔隙空间。

    •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残余洋盆生烃潜力

      2013, 20(6):35-37.

      摘要 (1389) HTML (0) PDF 1.24 M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残余洋盆的含油气远景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及其邻区晚古生代发育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残余洋盆,博乐—艾比湖凹陷位于该残余洋盆南缘。在凹陷上古生界中,发育多套以泥岩、泥灰岩和生物灰岩为主的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烃源岩。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2.19%,最大值达7.11%,且抽提物饱和烃奇数碳优势明显,呈双峰式分布,不同于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的原油特征,与博乐—艾比湖凹陷油浸碎屑岩特征较为接近。根据碳数的轻重比和沥青质含量,推测博乐—艾比湖凹陷之中保存良好的上古生界烃源岩仍处于一般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

    • 济阳坳陷地层圈闭成藏地质风险评价方法

      2013, 20(6):38-41.

      摘要 (1434) HTML (0) PDF 1.28 M (1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济阳坳陷现阶段地层圈闭钻前成藏风险预测难度较大,探井成功率低。对“十五”以来济阳坳陷钻探地层圈闭的探井进行精细解剖,因输导条件差、油气充满度低、缺少有效储层和圈闭不落实等因素失利的探井比例分别为49%,21%,15%和15%;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表明,正向构造背景及近邻油源断层是地层圈闭成藏的关键。在此分析基础上,明确了影响地层圈闭成藏的地质条件主要为运聚条件、保存条件、圈闭条件和储层条件。根据济阳坳陷地层圈闭各地质条件下的评价要素,建立了钻前地层圈闭成藏风险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率较高,济阳坳陷地质风险系数高的金平2、埕东112等地层圈闭均成藏,地质风险系数低的草327、车93等地层圈闭均未成藏。

    • 二连盆地断陷湖盆沉积砂体分布主要控制因素

      2013, 20(6):42-45.

      摘要 (1370) HTML (0) PDF 1.43 M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连盆地以发育中、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群为特征,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良好地质条件。针对盆地内断陷湖盆规模小、物源多、沉积快速及相带变化快的特点,以沉积砂体形成、分布过程为主线,通过古地貌及地震沉积相分析、典型沉积砂体剖析等,针对物源供给、运载路径和砂体沉积等进行分析,开展沉积砂体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是二连盆地断陷湖盆沉积砂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凹陷周缘与内部古高地控制沉积物的入湖位置和物源供给,控凹断层等控制形成的古沟谷是沉积砂体的主要搬运路径,不同类型的构造(沉积)坡折带控制沉积砂体的叠合方式及分布特征。断陷湖盆内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的有机配置,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 >技术方法
    •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滨南地区沙三段浊积砂体储层

      2013, 20(6):46-50.

      摘要 (1661) HTML (0) PDF 1.77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滨南地区沙三段浊积砂体储层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相变快,为降低井位部署失利风险,依据精确层序地层格架—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地层切片结合优势属性预测砂体横向展布—频谱分解和测井约束反演预测砂体纵向叠置的技术流程,精确描述浊积砂体储层分布。研究区沙三段分为3个三级层序,沙三段中、下亚段为浊积砂体储层发育的主要层段。通过90°相位转换以及地层切片并结合瞬时振幅属性对浊积砂体储层有利发育部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浊积砂体储层主要发育在滨县凸起东南部以及靠近凸起的部位;将原始数据体用S变换分解为25,30,35,40和45 Hz共5个单频率体,对比显示40 Hz单频率体能较好地显示浊积砂体储层发育情况;随后进行测井约束反演处理,将处理结果与40 Hz分频数据结合得到砂体叠置特征,预测研究区浊积砂体储层主要发育在滨县凸起的东部以及南部区域。

    • >油气采收率
    •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流入动态分析及举升方式优选

      2013, 20(6):54-60.

      摘要 (1415) HTML (0) PDF 1.38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入动态及举升方式是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的关键。基于Giger水平井产能公式,采用水电相似原理和保角变换法,推导了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条件下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及流入动态方程。现场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计算所得产液量与实际平均产液量的相对误差为2%。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水平井流入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不受启动压力梯度影响;保持地层压力是提高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效率的关键,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和流体粘度变化系数与产液量成反比,且压力越低影响越明显;当水平井段长度小于400 m时,极限产液量随水平井段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水平井段长度大于400 m时,增幅变缓并最终趋于稳定;结合等级加权法与层次分析法,优选滨348块平1井的最佳举升方式为电潜泵举升。

    • 油田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2013, 20(6):61-64.

      摘要 (1613) HTML (0) PDF 1.28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硫酸盐还原菌引起的油田注水水质沿程恶化和聚合物溶液粘度下降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油田开发的重要问 题。油井产出液、污水站来水、注水站出水及注水井井口的水样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主要是在地面流程中 增生,同一区块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浓度基本稳定,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大,依靠杀菌剂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方法 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对胜利油区44个污水站污水的含油量、悬浮物含量和硫酸盐还原菌浓度等指标进行系 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的浓度与污水中的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成正相 关,所以要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浓度,需要首先降低污水的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据此,提出了开放回注污水的处 理系统、尽可能应用空气气浮工艺的技术思路,从降低污水的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来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的危害,以 减少杀菌剂的使用。

    • 稠油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

      2013, 20(6):65-68.

      摘要 (1413) HTML (0) PDF 1.31 M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 低渗透变形介质砂岩油藏注水见效时间及影响因素

      2013, 20(6):69-72.

      摘要 (1573) HTML (0) PDF 1.37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低渗透变形介质砂岩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特点,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其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注水见效时间,以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系数的渗流公式为基础,建立非稳态渗流模型,通过反复迭代求解激动区域内平均地层压力,结合物质平衡法建立了低渗透变形介质砂岩油藏注水见效时间计算模型。注水见效时间主要受注采井距、激动区平均地层压力、介质变形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影响。注采井距和激动半径增大,注水见效时间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系数越大,注水见效时间越长。

    • 大庆油区杏六区中部油藏三次加密合理布井方式

      2013, 20(6):73-75.

      摘要 (1320) HTML (0) PDF 1.22 M (1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庆油区杏六区油藏经过43 a注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低渗透薄差储层动用程度较低。在储层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应用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分析了杏六区中部油藏二次加密后剩余油分布特点、油层水洗状况和可调砂岩厚度。针对有效厚度小于0.5 m的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开展了三次加密调整合理布井方式研究。主要采用三次加密调整与原井网、注采系统调整及后期三次采油相结合的优化布井方式,通过实施调整井网类型、注采井距、注采系统等措施,达到完善注采系统、充分挖潜剩余油的目的。在杏六区中部油藏实施三次加密调整措施后,采收率同比提高2.72%,表外储层水驱控制程度提高9.69%,表内薄层、一类表外储层和二类表外储层动用砂岩厚度比例分别提高了4.32%,6.13%和14.78%,并形成了配套的三次加密调整技术。

    • 低渗透气藏不对称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

      2013, 20(6):76-79.

      摘要 (1657) HTML (0) PDF 1.35 M (1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低渗透气藏压裂后产生的不对称垂直裂缝,基于稳定流理论,利用保角变换,推导了低渗透气藏有限导流不对称垂直裂缝井产能的预测模型,通过实例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不对称垂直裂缝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井底流压相同的条件下,裂缝非对称率对不对称垂直裂缝井产能影响较小;当裂缝导流能力较小时,不同裂缝长度或裂缝非对称率对气井产能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当裂缝导流能力较大时,不同裂缝长度或裂缝非对称率对气井产能影响程度差异较小;裂缝越长,裂缝非对称率越小,对气井产能影响程度越大。

    • 不同温度下泡沫对气液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2013, 20(6):80-80.

      摘要 (1360) HTML (0) PDF 1.28 M (2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泡沫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窜流通道,泡沫驱是一个多相流动的过程,而相对渗透率是表征多相渗流的重要参数,泡沫驱相渗规律的研究对稠油热采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泡沫封堵压差随气液流量比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气液流量比下泡沫封堵压差的变化及温度的影响;利用稳态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泡沫存在和不存在时气液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了温度对泡沫驱中气液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泡沫的封堵效果越好;在气液流量比为2~4时,泡沫的封堵压差最大,封堵效果最好;泡沫不影响液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液饱和度的关系,但泡沫使得液相相对渗透率整体偏小;当含液饱和度低于临界含液饱和度时,泡沫对气相相对渗透率无影响;当含液饱和度高于临界饱和度时,气相相对渗透率相较于无泡沫作用时降低了2~3个数量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液相相对渗透率的变化很小,但气相相对渗透率的临界含液饱和度变大,并且曲线的平缓段所对应的气相相对渗透率降低。

    • 自适应弱凝胶调驱性能评价及矿场应用

      2013, 20(6):83-86.

      摘要 (1449) HTML (0) PDF 1.27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低渗透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及传统调剖效果差的问题,研制了自适应弱凝胶,并通过室内实验对其静态性能、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70 ℃条件下,由矿化度为41 811.5 mg/L的地层水配制的自适应弱凝胶体系在38 h内迅速成胶,成胶强度达28 549 mPa?s,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性能;平均封堵率为84.08%,提高采收率平均值达12.1%。甘谷驿油田T114区块S井的矿场试验表明:调驱后注水井的水窜优势通道被控制,注入压力升高,井组含水率由78.51%下降至69.16%,产液量增加了135.14%,产油量增加了237.5%。自适应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 基于相似流动替换法预测水平井产量

      2013, 20(6):87-90.

      摘要 (1386) HTML (0) PDF 1.35 M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水平井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运用得日益广泛,准确预测水平井产量变得至关重要。以水平井周围椭球体等压面为基础,将水平井的渗流划分为近井地带若干个椭圆形供给边界中一点汇的渗流问题以及远井地带的线性渗流问题,基于相似流动替换法以及等值渗流阻力法求得水平井产量计算的新公式。通过实例分析以及与Borisov 等较为经典的产量公式计算结果相比较,新公式计算结果大,但与实际生产数据的相对误差最小,约为10.09%。分析表明,这是因为新公式推导过程中考虑内部渗流场为一个个椭圆形组成的椭球体,内阻较小,而Borisov等产量公式中将内部渗流场简化为拟圆形组成的圆柱体,内阻较大,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对误差较大。因此新公式不仅能够准确预测水平井产量,而且符合水平井客观渗流模式。

    • 分段压裂水平井注水开发电模拟实验

      2013, 20(6):91-93.

      摘要 (1409) HTML (0) PDF 1.32 M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分段压裂水平井注水开发增产机理,根据水电相似原理设计了压裂水平井电模拟实验,研究了分段压裂水平井注水开发压力场分布特征和产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井中间有裂缝部分等压线平行分布,渗流方式为单向流,说明分段压裂水平井可通过改善地层渗流方式减小渗流阻力。随着水平段穿透比、裂缝条数(间距)、裂缝穿透比、裂缝与水平段夹角的增大,压裂水平井产能增加;分段压裂水平井注水开发最佳参数组合为:水平段穿透比为0.6~0.8,裂缝条数为6(裂缝间距为91 m),裂缝穿透比为0.25~0.3,裂缝与水平段夹角为90°,井网选用排列交错井网;其对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的极差分别为0.030,0.024,0.018,0.018和0.004。矿场应用表明,分段压裂注水开发水平井产能为同条件下直井的2倍,是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方式。

    •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 区块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

      2013, 20(6):94-9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26 M (1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验区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8%~8.3%。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油井产出液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激活,且具有良好的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乙酸根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05 mg/L;生产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后油藏的生产动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采收率为1.27%,试验期间试验区采出程度提高了4.7%,达57.8%。

    • 低渗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对策——以渤南油田义11井区为例

      2013, 20(6):97-99.

      摘要 (1573) HTML (0) PDF 1.24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渤南油田义11井区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注采矛盾突出,自然递减率达到14.8%,产量快速下降。为减缓递减,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针对主力油层主体部位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的状况,通过不稳定注水和优化油井采液强度,实现控水稳油;针对局部注采不完善,储量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状况,通过完善和恢复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水驱动用程度;对合采合注井,通过分层注水和封堵高含水层,减缓层间矛盾;对采出程度低,含水率低的砂体边部和非主力油层,通过储层改造、分层注水、单层开采等措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年递减率下降至4.1%,基本保持稳定,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由30.7%提高到32.0%。

    • 抗剪切耐盐无机铝凝胶深部调剖剂研究

      2013, 20(6):100-103.

      摘要 (1499) HTML (0) PDF 1.31 M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有机凝胶抗剪切性和耐盐性差的问题,采用无水氯化铝与活化剂尿素制备了一种抗剪切、耐盐的无机铝凝胶深部调剖剂。室内实验考察了质量浓度、温度、矿化度对铝凝胶胶凝时间的影响,并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从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3个方面对无机铝凝胶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无机铝凝胶的胶凝时间为16~824 h,且可调,温度对无机铝凝胶的胶凝时间的影响较大,当温度小于80 ℃时,无机铝凝胶的热稳定性较好;矿化度(包括Na+,Mg2+和Ca2+)及剪切时间对无机铝凝胶的胶凝时间的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耐盐、抗剪切能力;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无机铝凝胶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封堵率在98%以上,能够满足80 ℃以下油藏深部调堵的需要。

    • >提高采收率
    •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堵水技术

      2013, 20(6):104-107.

      摘要 (2310) HTML (0) PDF 1.23 M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孔、缝、洞储层发育,且非均质性强,底水易从高角度裂缝产出,油井治水难度大,堵水在油田稳油控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探索攻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堵水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形成了以油井五项基础综合分析和权重分析法为主的堵水选井分析方法。根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条件及储层特点,有针对性地研发出3类堵剂体系:第1类是可溶性硅酸盐堵剂,其主要优点是抗温抗盐、对轻微漏失井有一定针对性,适于孔缝型储层;第2类是可固化颗粒类堵剂,其主要优点是抗温抗盐、密度可选、强度高,适于缝洞型储层;第3类是有机—无机复合交联堵剂,其主要优点是油水选择性强,适于裂缝型储层及水平井(包括侧钻井)。在此基础上配套堵剂和堵水工艺,形成了具有塔河油田特色的以密度选择性堵水工艺、复合段塞逐级托堵工艺以及堵后控压酸化解堵工艺为主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堵水技术。

    • 油井出砂高频振动信号采集监测系统

      2013, 20(6):108-110.

      摘要 (1775) HTML (0) PDF 1.27 M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井在生产过程中适度出砂开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油井产能。通过室内模拟油井出砂环境实验,研发了一套对油井出砂产生的高频振动信号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砂粒撞击管壁产生的高频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确定了砂粒撞击管壁产生的振动信号所在的频率段为10 000~20 000 Hz,得到了油井出砂状态下砂粒的振动特征频率,进而获得了不同出砂量与信号时域幅值和自功率谱幅值的关系曲线,实现了对油井出砂量的实时检测,验证了高频振动信号监测油井出砂的可行性。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