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1(4):1-4.
摘要:胜利油区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后期的储量资源规模较大,如何认识这部分资源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是事关油田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基于矿场实践和室内研究成果,提出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的可持续开发思路和攻关方向建议。同时,胜利油区特低渗透及致密油藏储量丰富,这部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工作将会成为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课题。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的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技术研究和补充能量开发等提出了工作方向。此外,随着油区所在城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油田已经由荒碱滩上搞建设转向为城市中心求发展,地下有潜力、地面无空地的区块和储量比例越来越大,针对该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建议。
2014, 21(4):5-9.
摘要:中国石化2013年实施的勘探及储量管理办法要求今后的勘探工作必须走高效勘探之路。在系统分析胜利油区东部探区(胜利东部探区)2013年勘探成效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新领域预探力度、勘探目标综合评价以及勘探开发一体化等措施。通过系统剖析胜利东部探区“十二五”中后期的勘探形势与勘探潜力,明确了勘探的方向并分别制定相应的勘探对策。成熟探区仍是胜利东部探区主要的增储领域,需加强精细勘探,解剖储量空白区,寻找优质规模储量;沙四段下亚段—孔店组、前古近系等层系与外围地区勘探及认识程度低,需要坚定信心,系统研究,积极预探,实现突破;非常规油气中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应明确储层发育机制,形成相应的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页岩油气需要攻关“甜点”评价核心参数判别标准,建立页岩气富集模式,预测有利区。
2014, 21(4):10-15.
摘要:在作为断陷盆地典型代表的渤南洼陷,已发现断陷盆地钻遇的所有油气藏类型。从盆地边缘到洼陷中心,各种类型油气藏构成一个分布有序的涵盖常规—过渡—非常规油气藏的完整序列。以构造演化为主导的多期构造活动、多套烃源岩层、多期成烃排烃、多期成藏以及多期油气运移条件有机联系,决定了油气藏分布的有序性,并构成统一的油气分布整体。这种纵向上多层系、横向上多类型的复合油气藏有序分布的统一整体,是油气分布有序性的具体表现;洼陷内构造单元分布、烃源岩条件、储层形成与分布、盖层与圈闭特征以及油气运聚动力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是油气有序性分布的控制因素。随着对油气分布有序性、连续性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采用立体勘探思路,在常规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老区的油气勘探,发现了大量以近源大型致密储集体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且常规油气藏勘探也有较大进展。
2014, 21(4):16-18.
摘要: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2014, 21(4):19-22.
摘要:陈家庄凸起北坡沙河街组地层超覆圈闭发育,同时油源条件优越、储盖配置有利,具备形成规模地层油藏的有利条件。形成的地层油藏圈闭条件较为苛刻,其中底板条件是决定其能否形成有效圈闭的关键要素。以往针对济阳坳陷缓坡带的圈闭有效性主要考虑的是前古近系潜山的侧向封堵条件,由于潜山纵横向封堵条件变化较大,圈闭有效性预测难度较大。通过对研究区沙河街组扇体的物性、油性的差异性分析,提出缓坡带扇体自身形成的特稠油致密带(即稠油环)具有一定的侧向封堵能力,即扇体可自成圈闭,从而弱化了前古近系的底板条件的要求,拓宽了稠油地层油藏的勘探思路及阵地。并通过成藏关键要素的定量分析,明确了有利区的纵横向演化规律,拓展了勘探空间,打破了该区12 a勘探停滞不前的被动局面,并发现了2 462×104 t的规模储量阵地。
2014, 21(4):23-27.
摘要: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受到各个国家和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页岩气已成为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形成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差、地下构造及地表条件较差,目前缺乏针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特点的选区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此,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总结分析北美页岩气成功的勘探经验,类比分析中美页岩气成藏条件差异性,通过页岩气成藏关键控制因素剖析,探索性地提出了中国南方页岩气有利目标的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认为中国南方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和标准应以保存条件为核心、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兼顾。按照评价体系选区部署的彭页HF-1井产气量达2.5×104 m3/d,实现了中国石化南方页岩气勘探战略的突破。
2014, 21(4):28-32.
摘要:为明确海底热液活动对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在综合中外热液成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地球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的测试资料,重点研究了海底热液活动特征元素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相关关系;通过2组沉积环境相似但受热液活动影响明显不同的剖面样品对比,对当时的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进行了恢复。距离热液喷口较近的温水村剖面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强烈,特征元素大量富集;而较远的毛捭村剖面由底部到顶部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明显减弱。在恢复古海洋生产力中发现非陆源Ba(热液成因与生物成因总和)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证明热液活动确实参与了海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认为热液活动可以为海洋生物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并提高古生产力。随着底层还原—酸性的热液流体的注入,在大环境为还原环境的情况下更加深了牛蹄塘组底部的缺氧程度,改善了有机质保存条件。热液活动为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机质的优质烃源岩。
2014, 21(4):33-36.
摘要:苏里格地区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其北部和东部已发现大型气田,而苏里格南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却一直没有突破。通过化验分析样品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苏里格南部地区生烃条件、储层物性、储盖组合配置、成藏输导介质和运移运聚等地质条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具有有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发育良好的广覆式煤系烃源岩、大面积近北西向至南东向展布的带状砂体、广厚的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在空间上构成了理想的生、储、盖组合;良好的输导介质和有效的天然气近距离运聚为天然气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靖边—高桥、安边—吴起、定边—铁边城和盐池—姬塬地区为研究区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区。
刘依梦 , 朱红涛 , 施和生 , 舒誉 , 刘强虎 , 付鑫
2014, 21(4):37-41.
摘要:珠江口盆地的相对湖平面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近系海相盆地,由于资料限制,很少深入探讨古近系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变化。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重要的烃源岩和储层,由于无井钻穿文昌组,只能根据地震资料探讨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Wheeler变换,定量重建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的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和湖岸线迁移曲线,并与传统上超点法定性重建的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构建的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总体趋势一致,但是识别精度差别较大。定量构建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的优势在于:①不仅能反映湖平面总体变化趋势,还能有效反映湖平面的小幅度升降,为识别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提供条件;②上超点法定性解释人为主观性较大,造成解释结果的多解性,而Wheeler变换定量解释具有客观性,消除了人为影响,有效降低了多解性;③层序地层定量自动追踪不但有效减少人为解释的工作量,还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获取的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区文昌组可以划分为2期裂陷旋回和7个三级层序。
2014, 21(4):42-45.
摘要:根据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核磁共振、岩心、测井等分析和化验资料,对塔中顺9井区志留系柯下段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次生孔隙和裂缝;储层物性较差,具有特低孔隙和超低渗透特征;孔隙结构参数具有分选系数中等、细歪度、高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低中值半径、低退汞效率的特点,孔隙结构复杂;储层喉道半径小,孔喉比大,喉道是控制储层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储层的可动流体饱和度较低,渗透率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因素。成岩作用是控制研究区柯下段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成岩演化末期的储层基质孔隙度约为7.13%。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可将顺9井区柯下段划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其中Ⅰ类储层为相对优质储层。
2014, 21(4):46-49.
摘要:为进一步拓展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勘探空间,充分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分析和地震及测井等方法,深入开展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的成因及储集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体发育,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多期叠加;岩石类型主要有熔岩、脉岩和火山碎屑岩3大类;火山喷发模式属于裂隙式喷发,岩体主要分布在断层下降盘,岩相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爆发相是火成岩勘探的有利相带;主干断裂控制火成岩体形成;储集性能主要受构造裂缝、岩性和岩相控制,属裂缝—孔隙型储层。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火成岩体具有平面分布广、纵向多期次叠加的特点,与深部优质烃源岩侧向接触,是形成复式油气藏的有利地区,也是开展深层火成岩勘探的重点目标区。
2014, 21(4):50-53.
摘要:东濮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沉积格局。综合分析拉张速率与断陷速率的比值以及火山岩分布认为,在沙三段沉积时期东濮凹陷北部的拉张速率小而断陷速率大,且火山岩不发育,有利于烃源岩的大规模发育,而南部地区则相对不利于烃源岩的大量发育。通过分析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对储、盖层空间组合以及油气运移、成藏模式的影响认为,东濮凹陷发育异常压力,从洼陷带向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其压力逐渐降低,致使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具有油气运聚的水动力学背景,为离心流的指向区,有利于油气在浮力作用下聚集成藏。研究区北部地区的生储盖组合和运聚条件均优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更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成藏。
2014, 21(4):54-57.
摘要:岩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主要以玄武岩类和粗安岩类为主,通过测井交会图可以较好地识别出不同的岩石类型。根据火山岩的岩相标志及地震剖面特征,结合单井相划分,确定查干凹陷主要发育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不同的岩相发育不同的岩石组合。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苏二段火山岩的物性好于苏一段,苏二段为中低孔特低渗透储层,苏一段为特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其储层物性主要受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勘探实践证实,查干凹陷火山岩的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近源聚集、有利火山岩岩相带与断裂带联合控藏;研究区乌力吉构造带与中央构造带为临近生烃中心的圈闭发育带,由于其断裂发育,不仅改善了储集空间,而且沟通了烃源岩,是查干凹陷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2014, 21(4):58-61.
摘要:含油饱和度计算是油气资源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现有饱和度模型均是针对纯砂岩或泥质砂岩,对泥页岩地层而言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遵循,从而使得其含油饱和度计算缺乏方法模型和理论依据。沾化凹陷罗69井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层段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微孔隙,结合实验室测量的泥页岩地层孔隙结构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分别对微孔隙和裂缝的导电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了泥页岩地层的含油饱和度,通过与密闭取心资料进行对比,达到了数值上的良好统一。研究表明,阿尔奇公式的核心物理学模型是对岩石导电特性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的诠释,它是以理论分析建立的物理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实际岩心实验验证形成的实用方程,因此在针对泥页岩地层的精细解释及优化测井理论尚未完善之前,可以通过阿尔奇扩展模型计算泥页岩地层的含油饱和度,其精度可满足计算需求。
2014, 21(4):62-66.
摘要:浅层特低渗透油藏衰竭式开发效果较差,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不进的问题,氮气驱技术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结合矿场实际,通过对特低渗透岩心氮气驱开发效果的研究,分析了注入参数对水驱后氮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对比了单纯氮气驱和氮气与水交替注入时水驱驱替压力的变化,优化了特低渗透岩心氮气驱与水驱段塞比例。人造和天然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氮气驱可提高浅层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3%~10%,二次水驱时驱替压力增加,含水率较低时进行氮气驱效果较好;水驱后氮气驱采出程度与气体注入量变化存在阶梯性上升趋势,改变了以往采收率与气驱注入量单调性上升的认识,对于不同油田的注入要求可以选择气体注入量局域性最优值;相对于单纯氮气驱,氮气与水交替注入采收率有所增加,注入压力可明显提高,气水交替注入6轮次时压力最大增加约1.5 MPa,气水段塞优化最佳比例为2∶1。
2014, 21(4):67-70.
摘要:目前中外部分稠油油藏在冷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常规溶解气驱的生产特征,泡沫油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前人主要通过改进常规溶解气驱模型模拟泡沫油现象,未考虑泡沫油油藏生产过程中的气相动态变化过程。为此,引入气相相态变化率来表征压力衰竭开采过程非平衡特性,建立泡沫油动态数学模型,并通过压力衰竭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而研究相关参数对泡沫油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压降速度越大,泡沫油采收率越高;气相衰竭系数越小,泡沫油产量曲线凸起越大,泡沫油产量越多;气泡生长指数越大,形成泡沫油的时间越晚。
2014, 21(4):71-74.
摘要:油田开发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不同类型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同油藏多开发方案优选、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油田开发规划等多个领域,但应用于项目后评价的较少。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生命周期最后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原来进行项目后评价的方法操作繁杂,计算量大,实施有一定困难。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后评价,关键是确定既满足项目后评价要求,又符合实现项目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并对可持续性进行后评价及成功度计算。综合评价法是多种评价法与成功度评价法的结合。以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中的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2+3 油藏为例,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评价,研究表明该区块二次开发方案实施后总体上完成度为79.57%,属基本完成。综合评价法具有简便可靠、可对比性强、客观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便于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后评价的推广应用。
张风义 , 许万坤 , 吴婷婷 , 葛涛涛 , 王海更 , 吴春新 , 王大为
2014, 21(4):75-78.
摘要: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作为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创新技术,已在渤海油田稠油开发中进行了先导性试验,但对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油藏适用范围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通过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流体中各个组分的作用机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耦合作用,深入剖析了多元热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同时,利用渤海油田稠油油藏的地层原油粘度、渗透率和非均质性等参数,对比研究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及各自的油藏适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热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与单纯蒸汽吞吐相比,增加了扩大热波及半径、提高地层能量及减少热损失等作用,但所携带热焓总量略有下降,因此,更适用于原油粘度相对不高、储层非均质性弱、油层较薄、天然能量较小的稠油油藏。
2014, 21(4):79-83.
摘要:通过双重介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与驱替机理,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应力敏感性是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的关键,它决定着开发方式、油藏压力保持能力及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采收率;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间的窜流作用在边底水能量充足或人工注水保压开发情况下很难发生,仅在降压开发过程中显现;对于基质系统,毛管压力渗析作用是最主要的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采收率可达4%以上;对于裂缝系统,油水流动近似管流,采收率可达75%以上;重力作用在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虽客观存在,但作用较微弱。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油水相渗曲线形态的选取仅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对采收率影响很小。
方吉超 , 戴彩丽 , 由庆 , 赵健慧 , 赵明伟 , 丁琴芳 , 赵冀
2014, 21(4):84-88.
摘要:针对塔中402CⅢ油藏高温、高盐和高硬度的特点,通过配伍性、起泡性能和热稳定性等实验优选了起泡剂体系,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优化了泡沫驱施工参数,评价了泡沫的驱油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10 ℃、矿化度为11.52×104 mg/L和钙镁离子质量浓度为7 654 mg/L的模拟油藏条件下,优选出酰胺丙基甜菜碱CS-1作为泡沫驱用起泡剂,其最佳使用质量分数为0.2%~0.3%,泡沫驱的最佳注入方式为气液混注,最佳注入气液比为1.5∶1,最佳注气速度为1 mL/min,最佳注入量为0.5倍孔隙体积,在水驱采收率(56.63%)的基础上采收率提高了4.12%。
2014, 21(4):89-92.
摘要:为了明确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自吸驱替方法定量测定了碳酸盐岩岩心充分老化后的润湿性和渗吸采出程度以及蒸汽驱后岩心润湿性的变化,并通过相对渗透率法对碳酸盐岩储层岩石润湿性进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岩心呈亲油或者弱亲油的润湿特征,油藏渗流阻力较大,自吸采出程度低。岩石矿物组成及原油组分是润湿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高温蒸汽驱后碳酸盐岩岩心润湿指数变小,润湿性由强亲油—亲油向弱亲油方向转变。热采条件下岩心润湿性得以改善,共渗区含油饱和度由20.5%提高到37.0%,较之冷采提高了1.8倍;热采通过降粘、润湿改善等作用机理,驱油效率由29.7%提高至59.0%。润湿性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油藏的采出程度。
李海波 , 侯吉瑞 , 李巍 , 苑登御 , 张丽 , 姜瑜 , 苑玉静
2014, 21(4):93-96.
摘要: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宏观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开采剩余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的形式存在于高部位溶洞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可分别提高采收率30.44%和39.10%;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通过氮气与原油的重力分异作用顶替阁楼油,但氮气的高流度同时也使得氮气驱易发生气窜;氮气泡沫驱则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基础上,通过泡沫对气体的流度控制和阻力效应,抑制气窜,进一步扩大气体的波及体积,同时,氮气泡沫驱具有更高的洗油效率,从而得到比氮气驱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2014, 21(4):97-100.
摘要: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必须经过压裂改造才能形成有效产能,大量狭小自支撑裂缝在天然气解吸及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页岩气储层生产周期长,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对裂缝变形极其敏感。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具有一定的蠕变特性,并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压裂改造后,储层会产生大量裂缝,裂缝闭合蠕变是蠕变形变的主要形式。裂缝的存在会使储层蠕变速率大幅度提高,并对裂缝导流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裂缝闭合蠕变速率与裂缝界面之间、裂缝界面与支撑剂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并与基质蠕变速率成正比。压裂改造形成的裂缝网络越发育、单裂缝宽度越小,蠕变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越大。在页岩气数值模拟中,考虑裂缝闭合蠕变的累积产量与未考虑裂缝闭合蠕变的累积产量相差较大。同时,在地应力计算、储层可改造性、支撑剂和施工参数优选以及生产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也应考虑蠕变的影响,保持流体压力有利于减小蠕变形变,维持裂缝导流能力,提高气井产能和采收率。
2014, 21(4):101-103.
摘要:在调剖堵水决策中,顶替段塞长度优化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压力梯度的计算精度,而目前顶替段塞长度计算多依靠主观经验,缺乏理论依据。利用渗流力学方法,计算了均质储层条件下的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分析了不同注采井距对注采井间压力梯度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解法,计算了窜流通道影响下的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和调剖堵水后的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并分析了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对注采井间压力梯度的影响。经过论证发现,窜流通道的发育程度对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影响较小,调剖堵水对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影响较大,调剖堵水后,注采井间的堵剂段塞承受了主要压力降,在近井地带距离井底10 m以内的范围是主要的压力降区域。建议在调剖堵水决策中采用长度为10 m左右的顶替段塞。
2014, 21(4):104-106.
摘要: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加深,加密井调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年变差,已开发老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成为油田开发决策的关键指标。在传统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胜利油区15个典型开发单元不同阶段加密井平均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井网密度与阶段平均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的关系,并结合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可采储量的政策界限研究,提出了已开发老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的新方法。应用新方法计算了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胜坨油田二区沙一段油藏不同油价下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结果表明,在高油价下具有一定的加密潜力,并且随着油价的升高,井网加密的潜力也越大。
2014, 21(4):107-110.
摘要:为提高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率和原油采收率,在总结博兴洼陷低渗透油藏研究成果及各种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储层物性特征,通过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因不同渗透率级差低渗透储层流体渗流特征不同,将低渗透进一步细分为普通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对开发难度大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采取了常规注水开发、小井距注水开发、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气驱开发和长水平段水平井非常规开发等一系列差异开发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技术进展,并对这些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博兴洼陷低渗透油藏内的流体均具备一定的流动能力,通过差异开发技术改善渗流特征,可以实现有效动用。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2号
邮编:257015 传真:0546-8715240
电话:0546-8716980,8715246 E-mail:pgre@vip.163.com
网站版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