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博兴洼陷古近系红层油气成藏期“源—相—势”耦合关系 ——以金26井—滨斜703井剖面为例

      2015, 22(3):1-9.

      摘要 (1818) HTML (0) PDF 1.19 M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古近系红层油气成藏规律,以金26井—滨斜703井近南北向剖面为例,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研究区油气成藏概率与油气藏至烃源灶距离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储层物性恢复图版研究储层的古物性特征,应用过程约束盆地模拟方法恢复研究区关键油气成藏期的油气成藏动力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博兴洼陷古近系红层的油气藏分布与油气藏至排烃中心距离、至排烃边界距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均表现为高斯正态分布特征,据此建立源控油气成藏概率定量模型。反映“相”的储层物性在关键油气成藏期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代表“势”的地层流体剩余压力主要来源于异常地层压力,利用相应公式可以定量表征“相”与“势”的关系,最终计算出研究区红层油气成藏期的“源—相—势”耦合指数,并可以根据该指数与研究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预测有利油气成藏区带。博兴洼陷金26井—滨斜703井剖面孔店组—沙四段下亚段油气藏均位于“源—相—势”耦合指数大于0.50的地区,樊141井以北地区的“源—相—势”耦合指数较高,均大于0.55,为研究区下步有利油气勘探区带。

    • 济阳坳陷垦东地区油气运聚规律再认识

      2015, 22(3):10-15.

      摘要 (1558) HTML (0) PDF 930.03 K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期济阳坳陷垦东地区发现新的含油层系和油藏类型,须对油气运聚规律重新认识。利用地震、地质及钻井资料,对垦东地区不同含油层系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和优势运移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新近系和古近系为2套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子系统。上部油气运聚子系统为构造活动期双通道式运移,走滑断裂带和骨架砂体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具有断—砂输导型和砂—断输导型2种油气输导方式;下部油气运聚子系统为构造平静期单通道式缓慢运移,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油气以断层—不整合面输导为主。研究区上、下2套油气运聚子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规律,据此建立垦东地区“二层台”式油气运聚模式。

    •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空间有效性定量评价

      2015, 22(3):16-21.

      摘要 (1592) HTML (0) PDF 997.72 K (2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隙、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孔隙3种类型,常规储层的孔喉直径一般大于1 μm,致密含气砂岩储层的孔喉直径为0.03~1 μm,纳米级孔隙是致密砂岩储层连通储集空间的主体,因此对其储层有效性评价的难度较大。核磁共振T2谱与压汞曲线均能很好地反映储层的孔隙结构,利用核磁共振T2谱与压汞实验的相关性,将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孔喉分布图谱。在此基础上对岩心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SLG油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空间的有效性划分标准为:孔喉半径小于0.04 μm孔喉体系为粘土束缚水体积,孔喉半径为0.04~0.1 μm孔喉体系为非泥质微孔隙地层水体积,孔喉半径为0.1~0.2μm的孔喉体系为毛细管束缚水体积,孔喉半径大于0.2 μm的孔喉体系为可采出流体体积。实践证实,该方法可以对孔喉空间进行快速地定量计算,明确孔隙中的含水特征与赋存状态,实现了对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空间的有效性定量评价。

    • 陆相致密砂岩及泥页岩储层纵横波波速比与岩石物理参数的关系及表征方法

      2015, 22(3):22-28.

      摘要 (1839) HTML (0) PDF 1.05 M (2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非常规致密砂岩及泥页岩储层的地质结构特征,基于川西地区三叠系岩石物性、力学及声学测试资料对深层致密砂岩、泥页岩的纵横波波速比与岩石的岩性、物性、泊松比、应力及微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纵横波波速比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的岩性;对于相同岩性的地层,纵横波波速比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具有正相关性;在高应力条件下,随着微裂缝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纵横波波速比出现异常升高;纵横波波速比的升高及横波波速的降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裂缝的发育程度。研究区三叠系的纵横波波速比对裂缝的识别较为敏感,分别利用泊松比和Gassmann方程对纵横波波速比进行表征并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Gassmann方程计算结果的精度更高,反映出弹性波理论在致密砂岩及泥页岩等复杂地层中是适用的。

    • 低渗透油藏网状河道岔道口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2015, 22(3):29-33.

      摘要 (1498) HTML (0) PDF 107.99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多为中低孔、低渗透、薄层砂岩储层,其外围砂体储层特征、优质储层展布规律以及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不明确,储层特征变化是制约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常规压汞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网状河道岔道口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新领域,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和残余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主要为中低孔中喉型;试油产液量高。对于网状河道岔道口优质储层的形成,沉积作用是基础条件,成岩作用中溶蚀作用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

    •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段上亚段砂砾岩体岩石结构特征

      2015, 22(3):34-41.

      摘要 (1508) HTML (0) PDF 2.57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段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内部结构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岩心精细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将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段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划分为11种岩相类型和13种岩相组合单元,并将其岩石结构类型归纳为3大类6小类。运用岩心刻度成像测井技术,建立典型岩相成像测井图版。以常规测井曲线重构岩性识别曲线,利用岩心、成像资料进行精细标定,建立典型岩石结构类型的岩性识别曲线量化识别模式;并运用该方法对盐家地区单井岩石结构特征进行测井识别,分析连井剖面的砂砾岩体岩石结构纵向展布特征,建立近岸水下扇不同亚相岩石结构垂向叠置模式。分析认为单期次砂砾岩体垂向为泥石流沉积、洪水沉积、正常牵引流沉积叠置的有序沉积旋回,向盆地方向呈楔形展布,纵向上向边界断层方向持续后退。

    • 垦东—埕岛构造带古近纪断层活动特征

      2015, 22(3):42-46.

      摘要 (1416) HTML (0) PDF 777.43 K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垦东—埕岛构造带是济阳坳陷东北部重要的富油气带,通过对该区古近纪应力场和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断层的形成机制,从而理清了各个凸起的形成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北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组前新生代基底断层,前两者为中三叠世印支期前陆变形中形成的逆冲断层,而后者为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平移伴生的左行平移断层。在古近纪南北向区域拉张过程中,研究区北西向基底断层为左行张扭性复活,而北北东向基底断层为右行张扭性复活。至新生代,在南北向拉张应力作用下,新生断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在多期构造活动下,多方位断层使该构造带上的各个凸起呈现为张扭性的半地垒构造,它们共同复合构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

    •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储层建模方法

      2015, 22(3):47-51.

      摘要 (1651) HTML (0) PDF 806.07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苏里格气田为典型的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其有效储层的规模小、叠置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储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强,难以进行精细刻画,气藏精细建模的难度较大。传统的确定性沉积相建模与随机性沉积相建模方法在单独使用时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地质模型与动态拟合的符合率偏低。以苏里格气田苏6加密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微相、有效储层规模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基于确定性沉积相建模与随机性沉积相建模相结合的分级沉积相建模方法,以动态分析成果约束相控的有效储层建模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单一传统建模方法的优点,加强动、静态参数的约束,提高了地质模型的精度,一次历史拟合符合率为52.4%,可以较好地反映储层实际情况。

    • 济阳坳陷地层油藏成藏机制与差异性

      2015, 22(3):52-56.

      摘要 (1446) HTML (0) PDF 1.42 M (2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统计分析济阳坳陷17个油田69个区块、典型解剖5个地区,明确了研究区地层油藏的成藏机制,并对地层油藏成藏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层启闭性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正向构造背景控制地层油藏的富集,不整合结构控制地层油藏类型,成藏动力控制地层圈闭含油性。济阳坳陷盆缘地层圈闭油源断层的油气输导方式以侧向、垂向为主,走向为辅;不同输导方式的地层油藏规模存在差异。不同地层油藏类型、分布层位储量规模存在差异,地层油藏以新近系馆陶组储量规模最大;油藏类型以地层超覆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不同凹陷同类构造带、相同凹陷不同构造带地层油藏成藏均存在差异性,缓坡带地层超覆油藏和不整合遮挡油藏储量规模都较大而且两者相差无几,陡坡带以地层超覆油藏为主。

    • 临南洼陷南坡沙三段沉积充填的差异性

      2015, 22(3):57-61.

      摘要 (1495) HTML (0) PDF 1.22 M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南洼陷南坡沙三段储层发育,砂体类型多样,但由于对西部双丰地区和东部江家店地区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充填的差异性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区岩性、构造-岩性油藏的勘探。利用井—震资料相结合,对该区古地貌、古湖岸线和同沉积断层进行系统研究,恢复临南洼陷南坡西部双丰地区和东部江家店地区沙三段的古沉积背景,明确东西部地区沉积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建立了西部和东部2种沉积模式;其沉积特征受控于物源入湖方向与控洼断层的关系以及控洼断层的活动强度等因素。西部双丰地区双丰沉积体系与夏口断层西部撒开端斜交入湖,断层活动性弱,古沉积坡度小,三角洲推进距离远,表现为稳定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河道砂体发育、砂地比低的特点;东部江家店地区江家店瓦屋沉积体系与夏口断层垂直入湖,夏口断层活动强烈,活动时期长,古沉积坡度较大,表现为同沉积断坡型三角洲沉积,砂体快速入湖快速堆积,具有砂体推进距离近、河口坝砂体发育、砂地比高的特点。

    • 海相页岩有机质甲基菲指数与成熟度关系

      2015, 22(3):62-66.

      摘要 (1971) HTML (0) PDF 616.37 K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海相烃源岩甲基菲指数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某盆地上白垩统以Ⅱ型干酪根为主的海相页岩抽提物和相关原油中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根据菲、甲基菲等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了该盆地烃源岩甲基菲指数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并对该盆地烃源岩和原油成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镜质组反射率为0.50%~0.90%时,镜质组反射率与甲基菲指数之间呈现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该换算关系式与前人基于煤和Ⅲ型干酪根建立的关系式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和生油窗后期的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最大相差约0.2%,因此对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及油气资源评价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所建立的关系式对该盆地原油的成熟度进行了评价,所得结果与地质背景吻合较好。

    •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2015, 22(3):67-71.

      摘要 (1783) HTML (0) PDF 740.85 K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主要储层流体类型有气层(低阻气层)、气水同层、干层和水层。而在开发生产中如何准确识别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却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着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为此,分析了难以准确识别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2种常规流体识别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流体进行了识别,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尝试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识别储层流体,结果发现:根据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能很好地区分研究区储层流体类型,其判别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符合率达到了92.3%,表明Fisher判别分析法在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中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 >油气采收率
    • 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

      2015, 22(3):72-76.

      摘要 (1683) HTML (0) PDF 590.72 K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水渗流规律的研究是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的关键。相对渗透率曲线能直观反映油水渗流特征,其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涉及岩石固有性质(润湿性、孔隙结构)、流动介质(油水粘度比)、动力条件(驱替压力梯度及速度)等方面,极少见到地层压力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的研究。通过室内流动实验,模拟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下降过程,建立了不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降,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增强,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等渗点左移,油水两相区变窄,残余油饱和度增加,即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也存在着应力敏感性特征。分析认为,储层岩石弹性或塑性变形是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特征应力敏感性的根本原因,因而提出了储层岩石初始渗透率越低,越应尽早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的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理念。

    • 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

      2015, 22(3):77-83.

      摘要 (1752) HTML (0) PDF 699.32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低渗透油藏常表现出非达西渗流和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特征,为了解决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水驱平面波及系数的理论计算问题,通过构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流管模型,利用坐标变化将渗透率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等效各向同性油藏,推导了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五点井网油井见水时间和平面波及系数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可用于定量表征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水驱平面动用程度,为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开发设计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某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为例,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各向异性系数和注采参数对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藏渗透率各向异性较强时,注入水沿主渗透率方向快速突进,导致平面波及程度低,可通过优化井排距、增大注采压差或者井网加密的方式,减小死油区,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程度。

    • 致密油藏多角度裂缝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2015, 22(3):84-89.

      摘要 (2246) HTML (0) PDF 706.09 K (3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平井分段压裂是致密油藏开发的关键技术。由于受复杂的地应力和天然裂缝的影响,人工裂缝通常与井 筒呈一定角度,导致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变得十分复杂。基于天然裂缝等效渗透率张量理论,建立考虑全渗透率张量的各向异性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势叠加原理,采用考虑应力敏感的半解析方法,构建基质向人工裂缝流动的离散势函数单元。将裂缝内流体流动处理为离散单元之间的线性流动,将基质与裂缝流动耦合求解,得到考虑天然裂缝下多角度裂缝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角度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产量误差小于7%。敏感性分析发现,储层主渗透率方向与人工裂缝的夹角对产能影响较大。

    • 非均质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的定量表征

      2015, 22(3):90-94.

      摘要 (1596) HTML (0) PDF 641.94 K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研究非均质致密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根据颗粒Hertz接触变形法则,建立非均质致密砂岩毛管孔隙渗透率应力敏感定量表征模型,对孔隙度、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随有效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及规律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非均质致密砂岩的应力敏感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不同岩石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具有不同步性,岩石渗透率越低,渗透率下降速度越快,非均质岩石渗透率下降速度介于岩石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渗透率下降速度之间;非均质岩石渗透率级差越大,渗透率应力敏感曲线越靠近岩石低渗透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曲线,且渗透率级差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 WHZ油田致密储层微观特征及介质变形敏感实验

      2015, 22(3):95-99.

      摘要 (1439) HTML (0) PDF 783.18 K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致密储层普遍存在应力敏感现象,会造成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产量大幅递减。针对WHZ油田致密储层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岩心核磁共振T2测试方法,得到孔喉半径及T2截止值等参数,分析了WHZ油田致密储层岩石组成、孔喉结构及孔渗分布等微观特征,基于岩心流动实验及统计分析方法,得到升、降围压过程中随围压变化的渗透率,研究了致密储层无因次渗透率与无因次围压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了致密储层介质变形影响因素,并结合矿场实际分析不同开发方式下的油田生产情况。结果表明:WHZ油田致密储层多孔介质经过升、降围压后,渗透率将产生不可逆损失,且压力降低会影响孔喉结构的重新分布,即使补充能量也难以恢复至初始值,存在储层介质永久性伤害。WHZ油田实际资料表明,降压开采使产能受损,同期产能同步注水开发高于未注水开发。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避免因储层介质变形引起产量损失。

    • 低渗透油藏有效注入水水质界限

      2015, 22(3):100-105.

      摘要 (1916) HTML (0) PDF 455.36 K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注水是低渗透油藏补充地层能量的主要方式,而注入水水质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水质推荐指标中没有注入水矿化度的相关指标,且对渗透率低于10×10-3 μm2的储层没有进一步的划分。通过恒速压汞实验,分析喉道分布差异及主流喉道对渗透率贡献程度,剖析不同渗透率级别储层影响注水效果的关键喉道区间;通过室内岩心水驱物理模拟实验,定量分析粘土微粒运移与水化膨胀对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合喉道分布特征,初步提出了低渗透油藏不同渗透率储层注入水矿化度、颗粒粒径和颗粒浓度的水质界限。研究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矿化度越接近地层水矿化度;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颗粒粒径越大,对储层渗流能力伤害越大;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颗粒质量浓度越高,对储层渗流能力伤害越大。

    •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动态裂缝成因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组为例

      2015, 22(3):106-110.

      摘要 (1999) HTML (0) PDF 1.07 M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组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2组天然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水淹方向与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在分析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水井生产动态、吸水剖面和时间推移试井等资料,利用库伦破裂准则和格里菲斯裂缝扩展理论研究动态裂缝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水压力的升高,原本无效的天然裂缝选择性开启和方向性扩展、延伸、沟通而形成的动态裂缝造成水淹,研究区动态裂缝的开启压力为20~23 MPa,延伸方向为北东65°~75°,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动态裂缝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快速水淹、水窜,降低了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动用程度,从而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

    •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自发渗吸渗流作用

      2015, 22(3):111-114.

      摘要 (1746) HTML (0) PDF 561.65 K (2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裂缝和基质中流体渗吸作用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采依据的重要机理。通过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在不同渗透率级别下岩心的渗吸驱油机理,结果表明,该类油藏的油层渗吸体系因毛细管力较高,其渗吸过程为毛细管力支配下的逆向渗吸,毛细管力在吸渗过程中可作为驱油的动力;渗吸早期产油量高,约50 h后产油量明显降低,最后基本不产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岩心自发渗吸采出程度平均为12%,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当渗透率大于2×10-3 μm2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的增加并不明显,孔隙结构越好越有利于自发渗吸作用发生。由于岩心和油藏储层尺寸存在差异,因此对实验结果进行等比例关系处理,使实验值可以用来预测实际油田开发指标。

    • 化学蒸汽驱不同温度区域的驱油特征

      2015, 22(3):115-118.

      摘要 (1696) HTML (0) PDF 708.93 K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孤岛油田中二北Ng5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低的问题,进行化学蒸汽驱不同温度区域室内驱替实验。依据不同的油藏温度,将注入井至生产井之间划分为蒸汽带、凝结热水带和油藏温度带,从驱油效率和注入压力2个方面研究3个不同温度区域化学蒸汽驱的驱油特征。结果表明:在蒸汽带和凝结热水带,起泡剂溶液产生的泡沫可以起到封堵多孔介质中大孔道的作用,防止蒸汽汽窜和过热水指进,最佳起泡剂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3%;蒸汽带泡沫封堵作用较强,提高注入压力4.0 MPa,凝结热水带泡沫封堵能力减弱,提高注入压力1.6 MPa;在油藏温度带,起泡剂溶液和驱油剂溶液仅表现为表面活性剂驱油作用,其中驱油剂溶液起主要驱油作用,而起泡剂溶液的驱油作用相对较小。

    • 胜利油区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水平井 提高采收率技术

      2015, 22(3):119-123.

      摘要 (1661) HTML (0) PDF 926.13 K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对胜利油区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水平井驱油机理的认识不足,原有的水平井设计技术不能满足当前油 田开发需要,水平井的设计难度加大,开发效果不理想。为此,根据实际矿场动态数据,以物理模拟相似准则为基础,建立大型物理胶结模型实验,开展水平井提高采收率研究。引入驱油效率贡献率和波及系数贡献率,以揭示水平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储层纵向渗透率级差、夹层渗透率、水平井方位和水平井部署时机等参数进行了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投产初期以增大波及系数为主,特高含水期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储层纵向渗透率级差越大,夹层渗透性越低,水平井的方位越接近垂直于注水井连线方向,水平井部署时机越早,在同一含水率时,波及系数贡献率越低,驱油效率贡献率越高。

    •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调剖试验效果评价

      2015, 22(3):124-128.

      摘要 (2109) HTML (0) PDF 669.70 K (2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KBM油田属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含水率上升快、产量递减大、控水稳油难度大,需通过试验研究确定高效开发措施。针对该油田的矛盾和特点,采用聚合物水膨体、聚合物冻胶等组合调堵剂,2013年4—8月在该油田中区G和D层开展了深部调剖试验,平均单井注入调堵剂量为2 187 m3。试验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平均增加1.5MPa;吸水剖面改善显著,420井主力层吸水厚度由5.5 m增至9.5 m,主力吸水层的吸水强度由11.2 m3/m下降到3.2m3/m;受效油井增油效果明显,23口采油井中19口见到效果,见效率为82.6%,综合含水率由88%下降到83%,年累积增油量达13 408 t;调堵有效期长,调剖有效期超过12个月。根据计算分析,阻力系数提高到3.26,调驱后地层渗流阻力明显减小。建议该油田开发过程中优选适合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特点并具有调剖和驱油双重效果的调剖体系。

    • >提高采收率
    •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效果综合评估中的应用

      2015, 22(3):129-134.

      摘要 (1739) HTML (0) PDF 893.81 K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规模开发,微地震监测作为该类型油气藏水力压裂体积改造设计、实施及评估的关键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东营凹陷盐227井区作为低孔特低渗透油藏,在进行整体压裂开发的过程中对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了采集与处理。通过微地震事件点俯视投影、沿井轨迹侧视投影、压裂改造体积及压裂波及前缘面积计算等方法,分析了人工裂缝带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方位等空间发育特征及其影响范围,综合利用钻录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各压裂段岩性组合或沉积相带特征及其对人工裂缝空间分布的影响,综合评估了盐227井区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改造效果,明确了砂砾岩扇体中扇中可压性好于扇根;相对厚层的含砾砂岩比厚度较薄、泥岩夹层多的含砾砂岩的压裂效果更好。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