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5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昭通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
    朱汉卿 贾爱林 位云生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2018, 25(4):1-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1
    [摘要](3037) [HTML](0) [PDF 909.88 K](2492)
    摘要:
    为明确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设计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温甲烷吸附实验,获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使用修正过的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线进行拟合,以评价页岩样品的甲烷吸附能力,并探讨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富有机质页岩纳米级孔隙主体为墨水瓶状和狭缝型,比表面积为9.429~27.742 m2/g,孔体积为0.011~0.02 cm3/g,平均孔径为8.546~10.982 nm,分形维数为2.552 2~2.725 5。使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高温甲烷吸附曲线,30 ℃甲烷吸附的Langmuir体积为1.397 32~4.076 61 m3/t,不同页岩样品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富有机质页岩中,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大,一方面有机质孔数量增多,页岩比表面积增大,甲烷吸附位点增多,页岩吸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分形维数增大,孔隙表面非均质性增强,孔径减小,孔隙壁之间的吸附势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增强。富有机质页岩中粘土矿物对吸附性能的贡献较小。
    2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及运聚规律
    贾京坤 王梓媛 尹伟 潘懋 师永民 佟颖 黄胜玉
    2018, 25(4):7-15.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2
    [摘要](2155) [HTML](0) [PDF 1.05 M](1973)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综合地质、气测录井、测井数据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结果,推导出在致密砂岩条件下油气沿断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模型,进而对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进行研究,剖析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油气沿断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为(0.028±0.01) MPa/m,沿裂缝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约为0.24 MPa/m;油气先沿裂缝垂向输导、再沿断层垂向输导的运移接力的压力衰降梯度为0.14~0.18 MPa/m。在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主力烃源岩,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沿断层破裂带及裂缝垂向运移至长8段,并在长8段输导层中进行短距离、小范围、树枝状的侧向运移,至有效区域聚集成藏。红河油田长8段有利勘探目标为断裂系统开启与输导层发育叠合区、储层物性“甜点”区域的岩性圈闭及局部良好侧向封堵条件的岩性-构造圈闭、超压带剩余地层压力低值区与相对低势区的叠合区域。
    3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刻画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相对高渗透条带
    田淼 董春梅 于永朋 宋雪梅
    2018, 25(4):16-21.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3
    [摘要](2279) [HTML](0) [PDF 3.56 M](1890)
    摘要:
    随着低渗透砂岩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长期注水开发使井间易形成相对高渗透条带,增强了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生产井水窜,开发效果差。相对高渗透条带内部经过水洗,储层物性得以改善,而其外部储层动用程度低,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因此准确刻画相对高渗透条带形态与展布是低渗透砂岩储层剩余油分布预测与挖潜的关键。为此,利用开发井的动、静态资料,结合随机模拟得到的储层参数模型,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针对地质属性模型与油藏数值模拟的迭代与更新,使储层参数模型不断吸收并融合油藏内开发井动态生产数据,最终得到能够反映不同开发阶段储层真实地下地质情况的属性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计算得到的储层渗透率模型可指示储层物性在平面上的差异,从而刻画低渗透砂岩储层相对高渗透条带的发育位置及展布形态,为剩余油分布预测与挖潜奠定基础。
    4  火成岩蚀变层段的有效储层识别及孔隙度定量表征 ——以滨南油田沙四段上亚段火成岩为例
    王敏 王永诗 田淼 傅爱兵 朱家俊 张顺 余光华
    2018, 25(4):22-27.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4
    [摘要](2051) [HTML](0) [PDF 2.53 M](2269)
    摘要:
    火成岩地层因蚀变程度不同常引起测井曲线的响应异常,特别是出现中子测井值异常变大的假象,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中对有效储集空间的识别及定量评价。基于中子测井原理,结合薄片镜下观察结果,发现高温下岩石矿物蚀变产生的含大量结晶水的绿泥石和沸石是导致高中子测井值的主要原因。当中子测井值高于30%且自然电位曲线无明显异常时,一般为非储层。在蚀变严重情况下,不宜采用与中子测井相关的孔隙度计算模型进行储层孔隙度定量表征,采用MOSTAFA模型计算火成岩蚀变层段的储层孔隙度,该模型中的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可以采用测井曲线交会图分析法确定。以滨南油田沙四段上亚段火成岩为例,其岩石骨架声波时差的取值为167 μs/m, 岩性指数为1.706,利用MOSTAFA模型计算其平均孔隙度为15%。通过模型处理并与岩心孔隙度分析对比,证实若岩石骨架参数选取合适,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MOSTAFA模型在火成岩储层孔隙度评价中也同样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滨南油田蚀变火成岩储层物性的定量评价。
    5  准南地区下二叠统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叠置发育模式
    孙莹
    2018, 25(4):28-3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5
    [摘要](1768) [HTML](0) [PDF 2.30 M](1856)
    摘要:
    通过野外露头观测与样品采集,对准南地区下二叠统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叠置发育特征和发育模式开展火山岩相学、样品测试和室内综合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以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和酸性火山岩(英安斑岩或流纹岩)伴生出现为主要特征,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岩以砾岩、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叠置地层序列以玄武岩、英安斑岩与火山角砾岩或砂泥岩互层产出为特征,划分为火山爆发相、次火山岩相、火山喷溢相、冲积扇扇根亚相、冲积扇扇中亚相和冲积扇扇缘亚相6种岩相类型以及中性旋回、中-酸性旋回、沉积旋回和基性火山-沉积旋回4个旋回。在大陆裂谷的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上涌形成的玄武质岩浆与其底侵下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混合,形成流纹岩或流纹斑岩、玄武岩,与火山活动间歇期形成的沉积岩互层叠置。
    6  塔河油田西部古暗河缝洞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张娟 鲍典 杨敏 何成江 邓光校 张慧涛
    2018, 25(4):33-3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6
    [摘要](1631) [HTML](0) [PDF 2.87 M](2148)
    摘要:
    由于古暗河非均质性强、空间结构复杂,难以明确塔河油田西部古暗河缝洞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为此,利 用井震标定技术和频谱分解技术对塔河油田西部古暗河进行系统刻画与识别,研究表明:塔河油田西部奥陶系碳 酸盐岩发育1—4号共4条古暗河,平面上呈较为复杂的网状或树枝状结构特征,平面上的缝洞结构可分为连续发 育的条带状和不连续发育的团块状2大类;纵向上自上而下可分为未充填、砂泥质充填和角砾充填3种缝洞充填类 型,其中有利缝洞主要发育在中—上奥陶统顶面反射轴之下的第1个波谷和波峰上,以“串珠状”反射特征为主。古 构造形态、断裂系统和开放性入口对古暗河形态及缝洞结构特征起控制作用。其中断裂系统对油气充注具有建设 性作用,古暗河与断裂匹配性好的区域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目标区。
    7  优化的ΔlogR技术及其在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预测中的应用
    边雷博 柳广弟 孙明亮 杨岱林 万伟超 张毅颖
    2018, 25(4):40-45.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7
    [摘要](2307) [HTML](0) [PDF 729.00 K](2148)
    摘要:
    针对利用ΔlogR 技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效果较差的问题,依据一一映射原理,利用归一化方 法对ΔlogR 技术进行优化,并引入自然伽马参数,建立优化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可预测中—深层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可预测浅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引入自然伽马参数,有助于减少非烃源岩高阻段对总有 机碳含量预测的影响,增强预测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将所有参数归一化,不仅消除测井仪器不同等因素带来的误 差,也降低运算过程中数据的复杂程度。结合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南部洼陷勘探程度较低,使用测井仪器种类 较多和沙三段中亚段烃源岩埋藏较深、声波时差较低的勘探现状,分别利用ΔlogR 技术和优化的ΔlogR 技术对烃源 岩总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相比ΔlogR 技术,优化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提高了0.371,估计标准误差降低了0.139,表 明优化的ΔlogR 技术能够较好地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另外,利用优化模型预测东濮凹 陷西南部洼陷总有机碳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区。
    8  基于地质模型监督的灰质泥岩发育区砂岩储层预测方法
    赵约翰
    2018, 25(4):46-53.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8
    [摘要](1918) [HTML](0) [PDF 2.96 M](2054)
    摘要:
    目前,岩性圈闭是济阳坳陷重要的增储领域,灰质泥岩的影响导致岩性圈闭描述准确率低,制约着该类油藏 的勘探部署。通过测量灰质泥岩的XRF微量元素,由X衍射全岩矿物等微观分析入手,对灰质泥岩岩相进行划分, 解决了灰质泥岩与砂岩难以区分的问题。通过不同岩性组合地质模型的地震反射特征正演模拟研究,明确了灰质 泥岩发育区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与振幅和频率属性的差异。在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 与外部几何形态的指导下,以地震多属性分析为基础开发基于地质模型监督的多属性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可 较好地预测灰质泥岩发育区砂岩储层有利相带。应用权值法相建模方法,并开发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精细 刻画灰质泥岩发育区砂岩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钻井证实取得了较好勘探效果。
    9  浅层近源扇三角洲砂砾岩沉积充填模式及其对储层分布的影响——以车排子凸起沙一段为例
    于腾飞
    2018, 25(4):54-60.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09
    [摘要](2015) [HTML](0) [PDF 3.46 M](2199)
    摘要:
    车排子凸起沙一段广泛发育浅层近源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具有沉积规律复杂,岩性、物性以及含油性变化快的特点,导致该类型砂砾岩的勘探工作难以开展,因此需要对研究区近源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分布特征展开研究。从岩心资料入手,分析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结合古地貌和地震反射特征等研究,将车排子凸起沙一段近源扇三角洲相划分为退积型和垂向加积型2种沉积充填模式,其中,退积型沉积充填模式中砂砾岩体在空间上呈明显退积样式,纵向整体上具有正韵律特征,且有明显的沉积相变;而垂向加积型砂砾岩体厚度大,垂向上沉积序列与沉积相无明显的变化。同时,通过研究区储层物性的统计,厘定了沙一段浅层近源砂砾岩储层的物性下限,孔隙度为16%,渗透率为21 mD。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物性较好,属于有效储层,扇三角洲平原砂体物性差,为非储层,但可作为封堵层对前缘砂砾岩进行侧向封堵。因此,退积型沉积充填模式中,有效储层在空间上呈退积样式相对独立的叠置出现,而垂向加积型沉积充填模式中,有效储层集中叠加发育在扇三角洲砂砾岩的中前部,通常垂向上厚度较大。
    10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
    卢姝男 吴智平 程燕君 李旭
    2018, 25(4):61-6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0
    [摘要](1880) [HTML](0) [PDF 22.57 M](1574)
    摘要: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滩海地区不同区带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综合地震及海陆资料,对滩海地 区断裂体系特征及走滑效应进行分析,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总结该区构造样式,建立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模式。研 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NW向、NNE向和NE向3个方向优势断裂。NW向断裂为中生代先存断裂,新生代继承性 发育并叠接左旋走滑作用;NNE向断裂为右旋走滑,NE向断裂为拉张正断裂,其走滑效应NNE向强于NW向,NW 向强于NE向。研究区主要发育走滑断裂弯曲构造样式、走滑断裂释压叠接构造样式、走滑断裂增压叠接构造样式 及走滑断裂尾端拉张马尾扇构造样式。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从沙三段沉积时期开始,差异性原因与郯庐断裂 带左旋转换为右旋的过程有关。将滩海地区划分为3个演化区带,Ⅰ区为继承断陷区,以NW向断裂控制为主;Ⅱ 区为相干叠合断陷区,以NW向和NE向断裂相干叠合控制为主;Ⅲ区为走滑断陷区,以NNE向走滑断裂控制为主。
    11  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
    邵绪鹏 管树巍 靳久强 沈亚 孟庆洋 王丽宁 王鹏
    2018, 25(4):67-7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1
    [摘要](2233) [HTML](0) [PDF 241.02 M](15231)
    摘要:
    利用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英雄岭 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 构造特征;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是英雄岭构造带构造变形的关键时期,受先存的古构造正断层的影响,在该时 期沉积的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不均衡分布是控制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的因素。古近纪,阿尔金 断裂开始活动,英雄岭构造带在弱伸展构造环境下发育正断层,控制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发育;新近纪, 东昆仑断裂开始活动,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在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现今的正反转构造特征。
    12  井控页岩气可动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
    陈元千 齐亚东 傅礼兵 位云生
    2018, 25(4):73-7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2
    [摘要](1807) [HTML](0) [PDF 719.97 K](2044)
    摘要: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由超致密基质和天然裂缝系统组成。基质中的页岩气是自生、自储和自闭的吸附气,裂缝系统中的页岩气为自由气,其中吸附气为页岩气的主体部分,必须通过打水平井进行多段压裂,才能从压裂产生的裂缝面解吸出来。这种被水平井控制的解吸气和自由气量总称为井控页岩气资源量。评价页岩气藏基质中的吸附气资源量和裂缝系统中自由气的资源量,通常采用体积法。其有效应用受基质中原始吸附气含量、天然裂缝系统的有效孔隙度、页岩视密度和原始地层压力准确性的影响。应当指出,中国于2014年颁布的《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评价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体积法公式是错误的,而且也缺少动态法应用的具体内容。为此,根据页岩气以井为开发单元的特点,提出利用动态法评价井控页岩气可动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方法。3口页岩水平气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新建方法是实用且有效的。
    13  氧化液作用下富有机质页岩裂缝应力敏感性
    游利军 程秋洋 康毅力 陈强 崔佳
    2018, 25(4):79-85.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3
    [摘要](1827) [HTML](0) [PDF 4.05 M](2045)
    摘要:
    页岩中有机质和黄铁矿等还原环境沉积产物易被氧化,氧化溶蚀作用虽有利于改造页岩基质渗流通道,但对裂缝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将川东龙马溪组露头页岩裂缝岩样分别浸泡在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15%的氧化液中,分别静置24,48和72 h,取出烘干后测定其渗透率,将浸泡72 h的岩样进行应力敏感性评价及离子组成分析,利用X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浸泡前、后页岩组分及结构变化。渗透率测定和应力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经蒸馏水浸泡的岩样渗透率提高0.42~6.15倍,应力敏感系数为0.514~0.587;经氧化液浸泡的岩样渗透率提高5.53~65.45倍,应力敏感系数为0.482~0.517。离子组成分析和X衍射测试结果显示,白云石和方解石含量大幅减小,黄铁矿甚至完全消失,而粘土矿物、石英和长石含量稳定,说明岩样裂缝面发生了选择性氧化溶蚀。岩样断面 观察和扫面电镜图像揭示,氧化液沿页理和裂缝渗入,诱发裂缝萌生、扩展,改善了微纳米级孔隙,证明氧化溶蚀作 用促使页岩孔缝溶扩。裂缝面矿物的选择性氧化溶蚀及其诱发的孔缝溶扩,使裂缝闭合过程中仍能保持相对较高 的渗流能力,降低了应力敏感损害程度。
    14  基于餐厨废弃油脂磺化合成的生物油磺酸盐界面性能
    龙运前 张世明 于金彪 于晓明 宋付权 朱维耀
    2018, 25(4):86-9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4
    [摘要](1788) [HTML](0) [PDF 1.01 M](1736)
    摘要:
    为了扩大油田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来源,利用餐厨废弃油脂经磺化反应合成了生物油磺酸盐,分析了生物油 磺酸盐质量分数、氯化钠质量浓度、钙镁离子总质量浓度和温度对生物油磺酸盐溶液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油磺酸盐质量分数的增加,生物油磺酸盐溶液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减小,当生物油磺酸盐质 量分数增至0.15%时,最低界面张力能够降至超低水平。当氯化钠质量浓度小于80 g/L时,随着氯化钠质量浓度的 增大,生物油磺酸盐溶液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保持在超低水平。当钙镁离子总质量浓度小于400 mg/L时,随着 钙镁离子总质量浓度的增加,生物油磺酸盐溶液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也保持在超低水平。随着温度的升高,生 物油磺酸盐溶液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呈现先减小后递增的趋势,当温度升至70 ℃时,最低界面张力仍保持在超 低水平。与大庆油田某厂使用的石油磺酸盐相比,生物油磺酸盐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耐盐及抗高温和钙镁离子 性能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15  空间尺寸对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成胶效果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渤海绥中36-1油田为例
    曹伟佳 卢祥国 苏鑫 张云宝 徐国瑞 李翔
    2018, 25(4):93-9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5
    [摘要](1705) [HTML](0) [PDF 689.67 K](1771)
    摘要:
    为解决渤海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井间形成的低效和无效循环,需对窜流通道进行治理,而淀粉接枝共聚 物凝胶具有初始粘度较低、成胶强度大、封堵效果好和耐酸耐碱等优点,并且在陆地油田大孔道或特高渗透条带治 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开展空间尺寸对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成胶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和机理探索,结 果表明,化学反应空间环境对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成胶效果存在较大影响,成胶环境空间尺寸愈大,成胶效果愈 好。为确保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各组成在岩心孔隙内发生交联反应,需在以磨口瓶为成胶环境和粘度为评价指标 所取得配方基础上适当提高各组分质量分数。此外,在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注入岩心前后注入适量前置和顶替段 塞将有助于促进各组分间的交联反应。
    16  聚合物微球粒径与喉道匹配性研究
    蒲万芬 赵帅 王亮亮 梅子来 冯天 魏兵
    2018, 25(4):100-105.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6
    [摘要](2078) [HTML](0) [PDF 2.27 M](2794)
    摘要:
    为实现对强非均质性油藏的控水增油,采用实验室自制聚合物微球PM1的微观形貌及粒度分布进行评价;通 过岩心压汞法对岩心喉道分布进行测试,开展一系列岩心物理模拟驱替实验,并以粒度累积分布曲线上25%,50% 和75%所对应的聚合物微球颗粒直径与平均喉道直径的比值作为匹配系数,综合研究聚合物微球粒径与喉道的匹 配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PM1为微米级圆球状凝胶颗粒;由高才尼公式和岩心压汞法获得的平均喉道直 径的差距较大。聚合物微球在不同匹配系数条件下的运移与封堵模式可划分为完全封堵、高效封堵、低效封堵和 顺利运移。对于主要目的是实现近井地带调剖的油藏,应优先考虑高效封堵模式对应的匹配系数范围;若主要目 的是实现微球深部调驱,应首先考虑低效封堵模式对应的匹配系数范围,从而筛选出适宜的聚合物微球粒径。与 高才尼公式计算结果相比,岩心压汞法测试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岩心喉道分布,因此建议在实际措施中,应重点考 虑岩心压汞法对应的匹配系数范围。
    17  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称延伸过程数值模拟
    杜书恒 庞姗 师永民
    2018, 25(4):106-114.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7
    [摘要](1664) [HTML](0) [PDF 2.02 M](2078)
    摘要:
    从“人工油气藏开发”的角度,采用全缝长压裂缝模拟技术,结合储层精细地质建模技术对低渗透储层水力压 裂过程中形成的原位储层-支撑剂复合体的动态延伸过程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探索,提出以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称 指数来表征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称延伸特征,构建原位储层-支撑剂复合体的评价参数,探索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 称指数在常规测井曲线中的响应特征,并据此建立基于常规测井曲线的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称延伸特征的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全缝长压裂缝模拟技术优于仅基于常规测井数据的半缝长非对称压裂缝模拟技术,便于开展储层 非均质性研究。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称指数可以反映水力压裂缝在某一压裂时长的非对称延伸规模水平,结合储 层物性与目前开发动态可为实现储层的充分动用提供指导。水力压裂缝动态非对称延伸特征剖析是提高采收率 的重要研究方向。
    18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的影响
    李晓骁 任晓娟 罗向荣
    2018, 25(4):115-120.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8
    [摘要](2207) [HTML](0) [PDF 1.76 M](2607)
    摘要:
    为深入研究低渗透致密储层中不同孔隙结构的渗吸机理及对渗吸过程的影响,以邦德系数、无因次时间下的 自吸驱油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压汞、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手段,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长6段低 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和自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 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可以分为中大孔型和微孔缝型2种孔隙组合。不同孔隙结构组合的岩心中,中大孔喉的比例决 定自吸驱油效果,残余油主要滞留在微孔喉中。中大孔型岩心中大孔喉比例高,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中自吸驱油 效率高,自吸过程受到毛管力作用较弱,表面活性剂改善驱油效果和渗吸方式明显;微孔缝型岩心中大孔喉比例 小,毛管阻力影响大,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中自吸驱油效率低。表面活性剂可以明显改变渗吸方式,提高自吸驱油 效率,但仍有一部分残余油滞留束缚在微小孔喉中。
    19  温度对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秦亚东 吴永彬 刘鹏程 赵法军 袁哲 刘灵灵
    2018, 25(4):121-12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4.019
    [摘要](1772) [HTML](0) [PDF 728.56 K](2268)
    摘要:
    为研究温度对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选用委内瑞拉某区块稠油,配制实际油藏条件下的含气 原油,基于一维岩心流动模拟实验,在考虑油藏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研 究结果表明,稠油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两相渗流能力极不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 水饱和度呈线性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呈非线性减小,等渗点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呈幂指数增加,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 右移,两相共渗区域扩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增大,水相上升幅度小于油相。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