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油气地质
    • 苏里格气田苏6 区块盒8 段古河道砂体演化规律

      2018, 25(5):1-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1

      摘要 (2888) HTML (0) PDF 6.10 M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苏6区块盒8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产气层,但其沉积特征和砂体演化规律有待明确。分析岩 性、沉积构造和旋回特征等沉积相标志,认为研究区目的层为河流相沉积,盒8下亚段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辫 状河道、河漫滩和溢岸微相;盒8上亚段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废弃河道、河漫滩和溢岸微相。根据自然伽马测 井曲线的多期正旋回特征和切割程度差异,将研究区目的层的正旋回叠置类型细分为加积叠加-强切割式、加积叠 加-中切割式、退积叠加-中切割式和退积叠加-弱切割式4类,据此正旋回特征的差异,利用旋回和分级控制的对 比方法,自下而上将盒8下亚段细分为2套小层6个单层,将盒8上亚段细分为2套小层4个单层。在此基础上,通 过对单期河道的识别和河道构型要素的提取,将研究区河道砂体演化过程分为10期4个阶段,其中1—3期为砾石 质辫状河演化阶段,4—6期为砂质辫状河演化阶段,7—8期为砾石质曲流河演化阶段,9—10期为砂质曲流河演化 阶段。

    • 苏里格气田东部盒8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

      2018, 25(5):10-1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2

      摘要 (2681) HTML (0) PDF 45.50 M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盒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渗流规律研究相对薄弱,利用常规方法难以对储 层品质进行合理评价。为此,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及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对苏 里格气田东部盒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孔隙组合类型以 残余粒间孔-晶间孔型、晶间孔-岩屑溶孔型和微裂缝-微孔型为主,其发育程度及储层物性依次变差,储层渗流能 力、驱油效率、矿场采收率及可动流体饱和度依次降低,相应的驱替类型由网状-均匀驱替转变为指状驱替。核磁 共振数据表明,研究区盒8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9.16%,以Ⅱ类、Ⅲ类及Ⅳ类储层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与 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粒间孔面孔率、喉道半径平均值、有效孔隙体积和喉道体积呈正相关,而与孔喉半径比呈负相 关。

    • 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及“三元”耦合控制作用

      2018, 25(5):17-23.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3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84 M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当前页岩气储层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影响因素的总结。从岩 石学、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总结不同类型页岩及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成因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沉 积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在经历了一系列后生成岩改造及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后,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现出极大差 异。沉积环境决定微观孔隙形成的物质基础,如页岩中总有机碳、脆性矿物和粘土矿物的含量;成岩演化不同阶段 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有机质热演化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成熟度增加,有 机质孔大量形成,粘土矿物的转化使储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发生变化。在多因素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沉 积环境、成岩演化和热演化对微观孔隙结构的“三元”耦合控制作用,并分析不同演化阶段其主要的控制端元。

    • 深部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技术及应用

      2018, 25(5):24-31.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4

      摘要 (2160) HTML (0) PDF 999.76 K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深部煤层取心资料和室内测试数据少,难以准确识别煤层煤体结构、显微组分、含气量与渗透率等关键 参数,不利于煤层气有利开发区预测。为此,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将测井资料与实验室测试数据、现场注入压降试 井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煤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一步对煤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煤 岩工业组分、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测井模型计算结果误差分别为0~13.8%,1.9%~16.5%和4.2%~28.6%,证实模 型可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根据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研究区煤层厚度、渗透率、含气量及煤体结构等地质参 数,根据这些参数将煤层分成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Ⅰ类煤层理论产气量大于1 000 m3/d,为高产气区;Ⅱ类煤层理 论产气量大于500~1 000 m3/d,为中等产气区;Ⅲ类煤层理论产气量小于500 m3/d,为低产气区。

    • 玛西斜坡侏罗系八道湾组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2018, 25(5):32-3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5

      摘要 (2090) HTML (0) PDF 15.66 M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玛西斜坡AH12井在侏罗系八道湾组首获高产工业油流,开辟了玛西斜坡油气勘探新领域。该区八道湾组成 藏条件、油气富集规律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后期部署多口预探井均告失利。综合运用地质、地震及分析化验 等资料,对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及模式进行研究,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八道湾组油气主要来自二叠 系风城组烃源岩;八道湾组一段一砂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优质砂体与上部湖泛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 合;海西—印支与印支—燕山2期高角度断裂构成直通源型和接力型2类高效输导体系。研究区油藏类型为断块 和断层-岩性油藏,受继承性鼻状构造、岩相及断裂与砂体的有效配置等因素控制,具有“烃源岩供烃、断裂跨层输 导、鼻凸聚集、断裂岩性控藏”的成藏模式。该区中浅层油气勘探应以构造背景为基础,寻找有效输导断裂为重点, 围绕鼻凸带进行勘探,克拉玛依组、八道湾组及三工河组湖泛泥岩之下储层为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 基于盆地模拟技术的烃源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关系研究 ——以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为例

      2018, 25(5):39-4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6

      摘要 (2589) HTML (0) PDF 12.45 M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是深层碳酸盐岩沉积中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之一,加之上 覆的中-下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物性好、规模大,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在重新落实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范围的 基础上,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建立单井的热演化史、生烃史和油气运移史模型,进一步刻画有效液态、气态烃源岩的 分布和运移范围,判别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最终预测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结果表明,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在构造 运动和热液活动的双重控制下,经历了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2个主要的生烃期,热演化程度呈东早西晚的趋势。 二叠纪后,除了巴楚隆起西南缘至塔西南一带进入生油高峰外,其余地区几乎进入生烃停滞阶段,生烃枯竭范围逐 渐扩大。液态烃在加里东中期聚集于坳陷低隆起,加里东晚期聚集于坳陷周缘斜坡带;气态烃主要在加里东晚期 至海西晚期大规模聚集于坳陷周缘斜坡带,并通过断裂向上覆地层运移。除塔西南地区外,有利的烃类聚集带在 二叠纪后基本定型,大型古隆起及周缘低隆起和斜坡带依然是有利的聚集区。海西晚期在顺托果勒北部地区出现 油气交汇,使其成为盆地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塔西南地区在海西晚期的构造反转使前期油藏大部分遭受破坏, 有利的聚集带指向了巴楚隆起西南部。共预测9个有利液态烃聚集带和10个有利气态烃聚集带。

    • 柴西地区渐新统膏盐岩的形成环境与发育模式

      2018, 25(5):50-5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7

      摘要 (3055) HTML (0) PDF 2.86 M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柴西地区渐新统膏盐岩的形成环境、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展。利用沉积岩石学和 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膏盐岩岩石类型及特征、沉积时期水体性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柴西地 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以层状石盐为主,其次为石膏岩和少许钙芒硝及芒硝,膏盐晶体自形程度高,为原 生沉积作用形成;膏盐岩主要发育于水退浓缩沉积序列的晚期,古水体环境具有半咸化-咸化、还原、深水和低温等 特征,表明湖水蒸发浓缩过饱和结晶是膏盐岩的形成机制。膏盐岩纵向分布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发育6个集中成盐 期;平面分布受控于湖底沉积古地貌,呈局限环带状分布且存在多个次级聚盐中心。根据柴西地区渐新统湖盆古 水体的演化阶段,将膏盐岩发育模式分为咸化阶段晚期和广盐湖期2种。早期膏盐岩的平面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形 成于洼陷区;晚期拓展至低隆起区,分布广泛。

    •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古近系阜三段滩坝沉积特征

      2018, 25(5):57-64.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8

      摘要 (2490) HTML (0) PDF 6.17 M (1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且存在争议,诸多研究仅局限于次凹,缺乏对整个海安凹陷的系 统研究。利用研究区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粒度、沉积构造、电性、砂 体展布等滩坝识别标志,分析其沉积微相类型、展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海安凹陷阜三段发育 滩坝沉积,多发育于滨浅湖区,粒度累积概率曲线以两跳一悬式最为常见,跳跃次总体呈两段式,沉积构造以反映 滨浅湖波浪成因为特征,砂体展布呈卵形或条带状平行于湖岸线分布。滩坝的发育受古物源供给条件、古地貌条 件和古风(浪)动力条件的控制。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时期,盛行南风,波浪持续地由南向北传播,在建湖隆起南侧 缓坡带形成了较广泛的波浪影响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高邮凹陷北部的浪控三角洲前缘砂体被再次分 配,为海安凹陷滩坝沉积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 辽东湾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钙质砂岩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

      2018, 25(5):65-71.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09

      摘要 (3078) HTML (0) PDF 690.96 K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东湾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深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J油田为辽东湾海 域典型的中深层油藏,已钻探的开发井普遍钻遇钙质砂岩,极大影响储层品质,制约油田开发效果。根据岩心、薄 片、扫描电镜及钻井、测井资料,对J油田沙二段钙质砂岩的成因机制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岩的 形成和展布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受砂岩顶、底部泥岩成岩作用影响,钙质砂岩具有粒度细、含油性 差、物性差、密度高等特点。受沉积作用影响,在垂向上,砂岩的沉积厚度和沉积韵律控制碳酸盐胶结的类型和发 育部位;平面上,沉积相带和泥岩厚度影响钙质砂岩的平面展布和胶结强度。基于研究区沙一段泥岩和沙二段砂 岩平面分布特征,预测沙二段钙质砂岩平面展布规律,认为砂岩厚度相对较薄、泥岩厚度相对较大的湖盆中央为研 究区钙质砂岩发育带,其储层品质受钙质砂岩发育程度影响。

    • >油气采收率
    • 渝东南彭水—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生产特征

      2018, 25(5):72-7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0

      摘要 (2763) HTML (0) PDF 911.46 K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渝东南彭水—武隆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常压地层,通过野外剖面调查、钻井岩心观察及页岩实验测试 等,结合5口常压页岩气井试采数据,系统分析常压页岩气的地质及生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龙 马溪组优质页岩为深水陆棚沉积,具有厚度大(大于20 m),总有机碳含量高(为2%~6%),硅质含量高(大于45%), 物性中等(孔隙度为2%~5%),微裂缝发育,保存条件中等,页岩气藏为常压(地层压力系数为0.8~1.2)等地质特 征。分析彭水—武隆地区页岩气井生产过程中的返排特征、流体性质、产气量及压力变化规律等,认为常压页岩气 具有自喷、诱喷和人工举升3种生产模式,可以划分为低气液比、两相过渡、稳定生产3个生产阶段,且进入稳定生 产期,常压页岩气具有初期产量较低,但递减较慢的特征。

    • 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2018, 25(5):80-8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1

      摘要 (2574) HTML (0) PDF 2.69 M (2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地层压力高、储层厚度薄、边底水活跃等油藏条件影响,部分稠油油藏热采时的热损失大、成本高、采收率 低,难以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稠油降粘剂驱、聚合物驱以及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对比分析不同驱油体系对于稠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水溶性降粘剂和聚合物组成稠油化 学降粘复合驱驱油体系,可以提高采收率16.04%,优于仅使用降粘剂或聚合物作为驱油剂。对于稠油化学降粘复 合驱效果,从换油效率角度考虑,优化复合驱段塞中聚合物和水溶性降粘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和1.0%;从提 高采收率角度对比,优化采用前置聚合物段塞后置水溶性降粘剂段塞的注入方式,相比于前置水溶性降粘剂段塞 后置聚合物段塞的注入方式,可提高采收率7.2%~10.7%;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水溶性降粘剂与聚合物段塞的最 佳体积比为3∶2。在非均质模型和微观可视化模型中,化学降粘复合驱不仅兼具聚合物和降粘剂的驱油机理,而且 还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对于稠油较单一化学剂驱可大幅度提高波及范围和洗油效率。

    • 裂缝-基质模型CO2混相注入提高原油采收率

      2018, 25(5):87-9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2

      摘要 (2451) HTML (0) PDF 760.45 K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2混相连续注入 和吞吐实验,研究CO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 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O2混相连续注入很难显著提高裂缝-基质模型原油采收率,基质长度为10.0 cm时 采收率仅为18.2%,长度为20.0 cm时采收率降至14.1%。原油组分测试结果表明:CO2注入初期(0~8 h),产出原油 组分基本不变,溶解膨胀为主要产油机理,是主要出油阶段;注气后期(8~40 h),产出原油组分明显变化,萃取为主 要产油机理,但产油量较少。CO2吞吐可在连续注气基础上大幅提高采收率72.8%~73.9%;但吞吐效果受生产压 差影响,当生产压差为5 MPa时,累积采收率仅为7.9%~12.4%;当生产压差增至20 MPa时,累积采收率最高可达 73.9%。

    • 考虑渗透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吸半解析数学模型

      2018, 25(5):93-9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3

      摘要 (2596) HTML (0) PDF 1016.75 K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定量表征渗透压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置换效果的影响,基于毛管压力函数及渗透压方程,建立考虑渗透压 的致密砂岩储层渗吸半解析数学模型,用于计算最终渗吸置换率、渗吸稳定时间、水相饱和度及矿化度的沿程分布 等参数。对渗吸液矿化度、水相和油相最大相对渗透率、水相和油相相对渗透率系数、油水粘度比等参数进行敏感 性分析,并与岩心实验结果进行拟合,以校正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内流体与渗吸液矿化度差越大,渗吸 置换作用越显著,渗透压主要影响渗吸置换中段位置;对渗吸效果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相相对渗透率系数、水相 最大相对渗透率、油水粘度比、油相相对渗透率系数、油相最大相对渗透率;油水粘度比对矿化度分布影响最为显 著,水相相对渗透率系数及水相最大相对渗透率主要影响推进前缘段矿化度分布,油相相对渗透率系数及油相最 大相对渗透率对矿化度分布几乎没有影响;模型渗吸置换率校正系数约为0.7;渗吸稳定时间校正系数与水相最大 相对渗透率呈较好的线性相关。

    • 延长油田典型致密油储层渗吸-驱替采油机理定量分析

      2018, 25(5):99-103.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4

      摘要 (1949) HTML (0) PDF 648.77 K (1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渗吸法驱油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采油方式之一,目前主要针对裂缝系统与基质系统之间的渗吸机理进行了 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渗吸和驱替作用对渗流阶段采出程度的影响和贡献却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基于延 长油田水磨沟区长8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以及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驱替压力特征分析,利用核磁共振 技术定量表征驱替法和渗吸法对采出程度和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 主控因素为喉道半径;裂缝性岩心样品基质系统的采出程度主要受控于渗吸作用,裂缝系统的采出程度主要受控 于驱替作用;核磁共振定量分析驱替法和渗吸法的采收率分别为32.30%~39.32%和9.60%~19.49%;致密油储层 岩心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且渗吸-驱替过程中流体流动方向受微观孔喉润湿性影响,因此渗吸法与驱替法的 可动流体分布没有严格的孔隙尺寸界限。

    • 古油藏低矿化度水驱微观剩余油动用机理实验研究

      2018, 25(5):104-10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5

      摘要 (2455) HTML (0) PDF 2.72 M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矿化度水驱因成本较低,在低油价环境下成为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针对低矿化度水驱的微观剩 余油动用机理,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此,以塔中4古油藏岩心为研究对象,借助CT扫描技术和D-T2二维谱技术 进行定量表征,将剩余油分为连片状、网络状、孤岛状和油膜状4种类型,研究低矿化度水驱对4种剩余油类型的动 用情况,并通过能谱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地层水驱阶段,连片状剩余油逐渐减少,而网络状、孤岛状和油膜 状剩余油增多;转注低矿化度水后,连片状剩余油所占比例进一步减小,网络状和孤岛状剩余油所占比例继续增 大,但油膜状剩余油所占比例减小,说明低矿化度水促使原油从岩石表面解吸,对油膜状剩余油进行了有效动用, 是采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 氮气泡沫吞吐抑制潜山底水油藏水平井底水锥进实验研究

      2018, 25(5):110-115.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6

      摘要 (2701) HTML (0) PDF 12.98 M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潜山底水油藏渗透率低、裂缝发育和底水锥进及堵剂选择性差等问题,对氮气泡沫控水增油可行性进行 评价。在起泡剂优选的基础上,利用依据地质资料设计制作的三维底水模型,模拟底水作用下水平井氮气泡沫吞 吐过程,考察氮气泡沫吞吐的控水增油效果及裂缝和注入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无裂缝的低 渗透基质模型中,注入优选的氮气泡沫进行吞吐可使含水率降低78.49%,采出程度提高6.85%,氮气泡沫吞吐控水 增油效果明显,说明氮气泡沫的注入增加了地层能量,起到了抑制底水锥进的作用;而对于基质-裂缝模型,含水率 可降低17%以上,采出程度提高约2%,裂缝的存在直接影响其吞吐增油效果,说明氮气泡沫在此裂缝存在条件下 的流度控制能力有限;提高注入压力,可进一步发挥氮气泡沫补充能量的作用,从而保证控水增油效果;采用高强 度淀粉凝胶对裂缝进行封堵,可使氮气泡沫吞吐采出程度进一步提高近2%。

    • 复配聚合物对驱油效果影响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2018, 25(5):116-1221.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7

      摘要 (2291) HTML (0) PDF 1.08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复配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基于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相对分子质量为 1 000×104的单一聚合物及复配聚合物开展岩心驱替实验。根据水驱阶段结束、聚合物驱阶段结束的核磁共振T2谱 信号对不同尺寸孔喉的氟油动用程度占总动用程度的比例进行定量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在2种聚合物粘度基 本相同、岩心孔喉结构相近的情况下,使用复配聚合物的岩心采出程度和中、小尺寸孔喉中氟油采出量占总油量的 比例分别比使用单一聚合物高1.5%和7.1%。复配聚合物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由于具有较小的尺寸,可以 有效驱替出中、小尺寸孔喉中的氟油,而大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对大尺寸孔喉中的氟油驱油效果也较好,与单一聚 合物相比,复配聚合物可以动用更宽尺寸孔喉范围内的氟油,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

    • 烟道气驱油过程中N80钢的腐蚀规律实验研究

      2018, 25(5):122-12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8.05.018

      摘要 (2354) HTML (0) PDF 3.38 M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注烟道气驱油技术应用的增多,烟道气对油井管柱的腐蚀问题日益突出。利用烟道气腐蚀测试装置模 拟高温高压条件进行N80钢腐蚀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分析腐蚀产物的成分和 微观形貌,并研究温度、压力、流速、O2和SO2含量等对N80钢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高温高压烟道气 动态腐蚀环境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快速下降,72 h后趋于平缓;N80钢腐蚀产物成分主要为FeCO3,Fe3O4 和Fe2O3,腐蚀产物覆盖不完整,形态呈环形,排列无序。温度小于60 ℃时随着温度升高腐蚀速率变大,60 ℃时达到 最大值,随后开始减小;压力增大,溶液中的碳酸浓度升高,腐蚀速率增大;流速和O2体积分数增加,腐蚀速率增加; 随着SO2含量的增加,腐蚀速率呈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