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现状
    宋明水
    2019, 26(1):1-1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1
    [摘要](2212) [HTML](86) [PDF 1.94 M](1936)
    摘要:
    通过回顾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总结了前期页岩油勘探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形成的技术系列,剖析了页岩油富集要素,结合页岩油已钻井实际情况,指出了下一步页岩油部署的方向。勘探实践表明,济阳坳陷陆相页岩不同于北美地区已突破的海相页岩,具有非均质性强、成岩作用弱、成熟度低等特点,需理论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形成适合东部陆相页岩油勘探的相关理论和配套技术方法;陆相页岩油赋存样式的复杂性,需要分类型、分步骤实施勘探,应先突破夹层、微裂缝、优质岩相发育的混合型页岩油,在其有效经济动用的基础上,再部署实施基质型页岩油钻探,尽快完善适用于东部陆相页岩油的目标优选评价体系,开辟老油区增储上产新领域。
    2  北美海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富集特征与启示
    黎茂稳 马晓潇 蒋启贵 李志明 庞雄奇 张采彤
    2019, 26(1):13-2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2
    [摘要](2560) [HTML](76) [PDF 3.44 M](2269)
    摘要:
    北美海相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为将中国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带来了希望。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页岩油的研究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能否在页岩中实现原油规模化开采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北美海相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稳定宽缓的构造环境是形成页岩油的有利背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页岩油形成的资源基础,区域性致密顶底板控制页岩油的远景区分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控制页岩油核心区分布,而地质和工程“甜点”控制页岩油的规模富集和高产稳产。与北美相比,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稳定性较差,沉积盆地类型多、分割性和后期活动性强,发育淡水湖泊、混积湖泊与咸化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相变快、岩性复杂、储盖组合多样。烃源岩层系的非均质性、成岩改造作用、裂缝发育程度及其与致密顶底板的配置关系,控制中国陆相页岩油 “甜点”分布规律和富集高产能力。正确认识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找准页岩油富集的有利核心区、发展适应性高产稳产工程技术,是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突破的关键。
    3  西加拿大盆地与济阳坳陷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对比分析及启示
    张守鹏
    2019, 26(1):29-3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3
    [摘要](1629) [HTML](14) [PDF 1.73 M](1749)
    摘要:
    通过对西加拿大盆地页岩油气藏地质条件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济阳坳陷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具备与之可对比的3个特点。一是西加拿大盆地页岩油气储层的沉积环境多为海相,页岩分布范围广、均质性好,在落基山脉(南北轴向)向东侧翘倾的整个前陆盆地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储集背景;而济阳坳陷页岩层多为陆相湖泊成因,具有典型的分隔-孤立盆地背景,沉积层完整,源-汇对称吻合度高。二是西加拿大盆地海相页岩生烃母质存在2种类型,Ⅰ型和Ⅰ—Ⅱ型干酪根多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藻类,Ⅱ—Ⅲ型干酪根多来源于陆表海环境沉积的孢子花粉;而济阳坳陷陆相页岩的生烃母质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多为浮游生物轮藻、沟鞭藻、颗石藻等。三是在西加拿大盆地泥盆系沉积层中普遍见到有机质热演化孔,岩石密度较低;而在济阳坳陷的页岩中则少见该类孔隙,且由于页 岩层处于成岩中—晚期而呈致密结构。此外,西加拿大盆地与济阳坳陷页岩油气的开发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西加拿大盆地页岩地层中含有比例较大的长英质刚性颗粒,岩石脆性、可压性等工艺-地质条件较好;而济阳坳陷页岩组分中多含硬度较低的碳酸盐矿物,刚性颗粒含量极低,难以建立后期压裂投产所必备的支撑结构。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气的“甜点”应聚焦于韵律层理缝隙带、曲率变化形成的不规则裂缝及矿物结晶和有机质热解形成的微-纳米孔。
    4  中美典型含油气页岩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张奥博 汤达祯 陶树 许浩 王海华 庄永涛
    2019, 26(1):37-45.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4
    [摘要](1585) [HTML](63) [PDF 1.72 M](2061)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页岩油气资源,洞悉国外成功开发经验,通过对比北美地区俄亥俄(Ohio)、马塞勒斯(Marcellus)、巴耐特(Barnett)、沃夫坎组(Wolfcamp)页岩与中国龙马溪组、沙河街组页岩的地质背景,明确了中外典型含油气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发育特征的异同以及中美页岩油气资源开发动态,并给出了借鉴意义。结果表明:北美开发效果好的含油气页岩大多具有构造简单、厚层页岩发育、厚度变化小、总有机碳含量及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多为Ⅱ型干酪根、脆性矿物含量高、储层压力高等特点。北美页岩油气开发商采用大液量、大砂量、小压裂簇间距和阶段间距来改进压裂工艺,采用井工厂模式来降低土地占用面积,并且在其上进行“拉链式”压裂缩短整体的工程时间,在油田的生产资料数据库中运用大数据分析不同生产参数对产量的影响权重,从而更好地配置生产参数、提高产量。美国页岩油气开发为中国提供的可借鉴的开发经验包括合并油气输送管网、引入民间资本和加大创新奖励。
    5  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区页岩层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发现 ——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
    蒲秀刚 时战楠 韩文中 彭雪梅 张伟 祝必兴
    2019, 26(1):46-5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5
    [摘要](1806) [HTML](17) [PDF 10.09 M](1792)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湖盆半深湖-深湖区主要以高黏土、低陆源碎屑的相对均质泥页岩类烃源岩为主,是寻找油气藏的“禁区”,但近年来中外页岩油气的勘探发现完全突破了过去的传统认识。为探究湖盆细粒沉积区页岩层系基本地质特征,以G108-8,GD14及GD12三口井635 m岩心8 000余块次分析化验资料及配套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对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层系开展了岩性特征、储层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改造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孔二段页岩层系矿物组分复杂、岩石类型多样,按照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可划分为长英质页岩、灰云岩及混合质页岩等3大类、7小类;页岩层系不仅具有生油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发育有机质孔、晶间孔、微裂缝等多类型的孔缝系统,且具有良好的工程可改造性;有机质的丰度、热演化成熟度等对页岩层系储层的孔隙发育、含油量、碳酸盐结晶程度等具有明显的影响。页岩层系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岩石类型石油地质特征的差异,灰云岩类应寻找短距离运移烃,而长英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应以寻找自身滞留烃为主,三大岩石类型均可成为页岩油良好储层,但不同岩石类型应采取相适应的工程改造措施,才能最大化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效益。
    6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龙玉梅 陈曼霏 陈风玲 吴世强
    2019, 26(1):59-64.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6
    [摘要](1813) [HTML](23) [PDF 2.35 M](1611)
    摘要:
    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油组盐间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泥页岩的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江组潜34油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矿物组成复杂,主要发育层状云(泥)质钙芒硝岩相、纹层状泥质云岩相、纹层状云质泥岩相、纹层状泥质灰岩相、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和块状云岩相等6种岩相类型;储集空间包括层间缝、晶间孔、晶间溶孔及黏土矿物晶间孔;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1.4%~18.9%,渗透率平均为2.635~4.827mD,属于中孔、特低渗透储层;纹层状泥质云岩相和块状云岩相的物性和含油性好,为最有利的岩相;压实作用及后期硫酸盐矿物的充填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7  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李廷微 姜振学 宋国奇 李政 朱日房 苏思远 陈委涛 宁传祥 王智 薛子鑫
    2019, 26(1):65-71.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7
    [摘要](1912) [HTML](44) [PDF 1.92 M](1478)
    摘要:
    页岩储层以微-纳米孔隙和裂缝作为页岩油气的赋存空间,对其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是明确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的关键,而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存在巨大的差异。为此,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CO2吸附、N2吸附、高压压汞分析和索氏抽提等方法,以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陆相页岩储层和川东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为典型实例,深入分析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陆相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单体内部并未发育密集分布且相互连通的蜂窝状孔隙,具有极大孔体积的宏孔更为发育,能够为游离烃赋存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控制着页岩油的富集。而川东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单体内部密集发育相互连通的蜂窝状孔隙,具有极大比表面积的微孔最为发育,能够为吸附烃赋存提供足够的比表面,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
    8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微观孔隙多重分形特征
    王民 焦晨雪 李传明 李政 周能武 李进步 卢双舫 田福春 郝桂宪 石瑾
    2019, 26(1):72-79.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8
    [摘要](2041) [HTML](10) [PDF 1.06 M](1238)
    摘要:
    孔体积、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非均质性刻画是页岩油勘探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采用多重分形理论,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数据进行研究,探讨页岩孔隙多重分形特征、分形参数与孔隙参数和页岩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孔径分布存在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孔径分布的非均质性主要与孔隙比表面积有关;Hurst指数越大,渗透率越大。除多重分形谱的右半偏参数和左右半偏参数之差与其他分形参数相关性较差外,多重分形参数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信息维数、关联维数均与Hurst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Hausdorff维数、左半偏参数和多重分形谱峰宽等其他参数均呈负相关关系;信息维数、关联维数和Hurst指数等多重分形参数均与比表面积、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除右半偏参数外,其他多重分形参数与比表面积、孔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多重分形参数与页岩矿物组成无明显相关性。
    9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物质组分对含油性的控制规律
    滕建彬 刘惠民 邱隆伟 张守鹏 郝运轻 田方 朱丽鹏 方正伟
    2019, 26(1):80-87.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09
    [摘要](2063) [HTML](7) [PDF 4.47 M](1963)
    摘要:
    借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济阳坳陷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储层进行原油赋存状态和物质组分分析。荧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束缚型和游离型沥青分别选择性赋存于泥质纹层、碳酸盐纹层和裂缝内,泥质纹层作为生油的母质仓储,易于富集炭质沥青和沥青质沥青;碳酸盐纹层相对于泥质纹层具有更优越的储集空间,易于富集胶质沥青和油质沥青,更易流动的油质沥青则汇集到裂缝内。研究发现,方解石脉本质上是一种接近于完全充填的裂缝表现形式,总结出4个亮晶方解石脉体的识别标志,其中轴愈合线附近的方解石晶间孔和未愈合缝可以作为油质沥青的运移通道。页岩油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岩石结构与构造及物质组分,矿物组分差异和有机质热演化是页岩油储集空间和含油性的2个主要影响因素。受此影响,泥页岩储集性表现为:①纹层状泥页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②碳酸盐含量高的泥页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③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泥页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
    10  东营凹陷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李旭 徐蒙 蔡进功 范明 刘伟新
    2019, 26(1):88-100.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0
    [摘要](2129) [HTML](17) [PDF 2.85 M](1347)
    摘要:
    泥页岩物质组成多样且孔隙结构复杂,明确其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对预测泥页岩油气富集层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东营凹陷S井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氮气吸附-压汞联合测孔法,获取泥页岩完整的孔径分布特征及不同类型孔体积等定量参数。结果表明:泥质粉砂岩以大孔为主,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以介孔和微孔为主。通过分析矿物组分、有机组分与孔隙结构的关系,探讨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因素,发现泥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对介孔和微孔发育影响较大,碳酸盐类矿物对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受其成因控制;有机质丰度、类型等对孔隙结构的发育影响更显著。分析孔隙结构、矿物组分和有机组分的剖面演化特征,发现在埋藏演化过程中,矿物转化、有机质生烃及埋藏压实作用共同导致孔隙演化的多阶段性。
    11  济阳坳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层理结构特征及储集性控制因素
    方正伟 张守鹏 刘惠民 滕建彬 朱丽鹏
    2019, 26(1):101-10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1
    [摘要](1523) [HTML](12) [PDF 2.32 M](1301)
    摘要:
    济阳坳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具有复杂的成分及结构非均质性,对其储集性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页岩油勘探进展。利用岩石薄片分析等资料将研究区以富碳酸盐为特征的泥页岩分为A—J共10种层理结构类型,以B—D类最为发育,所占比例达80%;利用岩石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对泥页岩基质孔隙类型进行观察与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孔隙类型主要有刚性颗粒间孔、有机质及黏土矿物收缩孔和碳酸盐晶间孔。从层理结构类型来看,G,H,B和D类储集性较好,其次为E和F类,A和C类较差,其他类型储集性更差。分析不同类型层理结构泥页岩储集性控制因素发现:碳酸盐呈泥晶结构的泥页岩,矿物成分对孔隙发育程度具有主导控制作用;碳酸盐呈晶粒结构(包含柱纤结构)的泥页岩,层理结构对储集性的控制作用较强。根据泥页岩出油井段分析结果,指出下步应以寻找碳酸盐含量为30%~50%的G,H,B和D类层理结构泥页岩为主要勘探方向,优选碳酸盐含量满足上述条件且G和H类层理结构泥页岩层段。
    12  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成岩事件及其对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特征的影响
    张顺 刘惠民 王永诗 张守鹏 张奎华 王敏 王勇 傅爱兵 包友书
    2019, 26(1):109-11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2
    [摘要](2374) [HTML](27) [PDF 5.52 M](1489)
    摘要:
    以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方法,研究页岩成岩事件及其对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页岩纹层特征显著,矿物岩石类型复杂,碳酸盐矿物尤其是方解石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含量高,镜质组反射率中等;纹层状泥质灰岩孔隙度相对较高;游离相油主要分布在微孔隙与裂缝中。②页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3 000~3 600 m是孔隙发育演化的关键深度区间,黏土矿物收缩转化、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以及有机质持续生烃、酸性溶蚀等是页岩成岩史中的关键成岩事件,也是页岩成储的重要因素。③重结晶可形成解理缝及晶间孔,伴随生排烃过程的溶蚀作用产生碳酸盐矿物内部溶蚀孔,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组合,从而增加了储层孔隙度。④层理缝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裂缝,其发育与超压及超压引起的渗流力有关,当埋深大于3 000 m时,单纯靠流体超压无法克服上覆岩层压力将裂缝撑开,酸性溶蚀、有机质生烃超压及黏土矿物脱水收缩等成岩事件的继承与匹配,形成更易于流体流动的储集空间(组合),从而成为有效的渗流通道和储油空间。
    13  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成岩演化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侯中帅 陈世悦
    2019, 26(1):119-128.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3
    [摘要](1861) [HTML](10) [PDF 5.64 M](2041)
    摘要:
    为了明确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元素分析,对其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结合有机质的镜质组反射率、岩石热解和伊/蒙混层比等分析,划分成岩阶段,厘定成岩演化序列;最终明确成岩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发育有黄铁矿形成、白云石化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黏土矿物转化和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已到达中成岩阶段A期。黄铁矿形成、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有利于晶间孔的形成,溶蚀作用有利于形成粒内孔,破裂作用可以形成裂缝。
    14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以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为例
    朱日房 张林晔 李政 王茹 张守春 张蕾
    2019, 26(1):129-136.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4
    [摘要](2364) [HTML](30) [PDF 1.28 M](1396)
    摘要:
    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是页岩油勘探实践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可动资源量是最直接的资源潜力衡量指标。在借鉴页岩油资源评价和页岩油可动性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应用氯仿沥青“A”参数法和热解参数法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资源量和可动资源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页岩油资源量分别为11.39×108和11.57×108 t。平面上,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各次级洼陷带,资源丰度为100×104~250×104 t/km2。纵向上,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埋深3 000~3 500 m,资源量为7.01×108 t,其次分布在3 500~4 000 m,资源量为4.37×108 t;从页岩油可动资源量来看,两者接近,分别为0.75×108和0.73×108 t,但深部页岩油具有较高可动率。利津洼陷带具有较高的页岩油资源丰度和可动率,页岩油资源潜力大,为有利的页岩油勘探区。
    15  陆相页岩含油性的化学动力学定量评价方法
    马晓潇 黎茂稳 蒋启贵 钱门辉 李志明 庞雄奇
    2019, 26(1):137-15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5
    [摘要](2557) [HTML](18) [PDF 2.55 M](1456)
    摘要:
    细粒岩石中含油性和烃类可动性评价是页岩油气勘探选区和目标评价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开放热解技术是常规烃源岩品质和油气资源量评价的主要手段。页岩油勘探开发重点为页岩储层中的可动资源,常规Rock-Eval热解法获得的主要参数不能直接用于页岩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常规热解法的改进和数据处理流程的优化,提出了一系列页岩含油性和可动性评价新方法,包括利用单一升温速率热解数据获取非均质页岩系统生烃化学动力学参数,利用热解数据判识和定量扣除富有机质页岩中运移烃,页岩总含油量的单步热解法及其与两步热解法的比较分析,以及利用常规热解曲线信息确定游离烃组分。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和潜江凹陷页岩含油性分析和运移烃识别等方面,大大地提高了页岩含油性定量评价结果的针对性,有利于准确圈定页岩油原地资源量和伴生的常规圈闭资源量。
    16  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表征方法
    孙超 姚素平
    2019, 26(1):153-164.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6
    [摘要](2058) [HTML](43) [PDF 4.44 M](2188)
    摘要:
    页岩油是非常规油气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赋存于泥页岩不同类型的孔隙和裂缝中。与产生页岩气的高成熟阶段泥页岩不同,处于生油窗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油气储集空间往往被早期生烃产物完全或部分充填,影响对页岩油储集空间的结构表征和形态描述。通过镜下观察发现,页岩油储层中发育的孔隙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矿物颗粒间孔隙、矿物颗粒内孔隙和有机质孔隙,其中前两者主要的孔隙类型包括不同矿物颗粒间的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和黏土矿物片层间孔隙等,有机质孔隙包括有机质颗粒边缘收缩孔(缝)和少量的热解孔隙。从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要求出发,对页岩油储层样品进行溶剂抽提处理,探讨分别适用于碎状样品和块状样品的孔隙表征方法。不同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具有差异性,也存在局限性,可以综合多种表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统一量纲的方式提高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结果的准确性。
    17  陆相页岩油“甜点”井震联合定量评价技术 ——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为例
    高秋菊 谭明友 张营革 宋亮 魏欣伟 张明秀 张鹏
    2019, 26(1):165-173.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7
    [摘要](1519) [HTML](14) [PDF 5.24 M](1849)
    摘要:
    随着常规油气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东部老油区特别是胜利油区面临着扩大勘探领域、打开非常规油气勘探局面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陆相页岩油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成藏条件复杂,相应的定量评价技术匮乏。为此,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陆相页岩油为例,在明确页岩油“甜点”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建立测井定量识别模型,实现了页岩油“甜点”的测井定量识别。同时,探讨页岩油“甜点”中总有机碳含量、岩相类型、裂缝和脆性4项关键要素与叠前、叠后地震信息的关系,形成了多测井曲线约束的总有机碳含量反演预测、基于沉积参数的页岩岩相预测、基于叠后地震属性的缓倾角裂缝密度定量表征和基于叠前弹性参数的页岩脆性表征4大类地震预测技术。最终,以4项关键要素的地震预测结果为基础,以测井定量识别为约束,融合构建“甜点”地震表征模型,实现了对陆相页岩油“甜点”的井震联合定量评价,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8  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特征与页岩油“甜点”预测
    何晋译 蔡进功 雷天柱 张守鹏 张存霞
    2019, 26(1):174-182. DO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9.01.018
    [摘要](1538) [HTML](11) [PDF 890.49 K](1370)
    摘要:
    可溶有机质作为页岩油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对页岩油“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营凹陷沙四段下亚段、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泥页岩样品,对其可溶有机质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进行分析,据可溶有机质含量、族组分及轻质烃含量等特征,确立反映页岩油丰富程度的参数(可溶有机质含量和饱和烃含量)及表征页岩油流动性的参数(流动性指数、轻质烃含量和轻质烃散失量)。结果表明,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可溶有机质含量与饱和烃含量明显高于沙四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以沙四段上亚段最高;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可溶有机质中流动性指数较沙四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更高,同时沙四段上亚段具有更高的原始轻质烃含量和轻质烃散失量。综合分析认为,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是页岩油有利发育层段,其中以沙四段上亚段最好,是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油“甜点”优选目标区。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启动新投稿网站的公告